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警惕园“冷暴力”

作者:任士恩




  随着教育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已不多见,但在教育过程中,一些班主任和老师对“问题学生”往往采取疏远、隔离以及嘲讽等态度。这些在不少人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行为,实际却是典型的校园“冷暴力”。校园“冷暴力”的存在是对学生人格和权利的不尊重,既危害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妨碍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因此,校园“冷暴力”的滋生和蔓延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一、校园“冷暴力”的实质
  
  “暴力”一词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等权利的强暴行为”。校园“冷暴力”一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教师通过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嘲讽、威胁或其他非暴力手段对待学生,致使学生在精神上受到侵犯和伤害的一种行为,它是相对于教师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而言的;二是指同学间的歧视、孤立、刻意的疏远,对个体的心理和精神造成伤害的行为。本文主要讨论前者。
  朱永新说过,“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封面上写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就意味着不能放弃任何一个,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用爱心和智慧去哺育每一棵幼苗,为他们创设适宜成长的环境,让他们都能茁壮成长。这既是每一个学生享有的权利,也是我们教师应尽的职责。因此,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九条中有如下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中也有相同的要求。这些要求和规定一再强调要尊重、信任、理解、欣赏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因此,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冷暴力”在本质上是一种违纪违法行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二、校园“冷暴力”的表现形式
  
  1.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与嘲讽
  当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时,说他“你真笨!”“傻子!”“你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你长大成不了才。”“你纯属弱智!”“你除了吃还会别的吗?”当学生犯了错误时,说他“你这孩子坏透了!”“神经病!”“缺心眼儿。”“二百五。”当学生给集体抹了黑时,说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你是害群之马!”“你真有本事!”
  2.教师对学生的威胁与恐吓
  “你再不遵守纪律,我把你调到最后一排去。”“把你家长叫来。”“再这样,回家反省一周。”“你再打同学,打110,让警察来收拾你!”“我要报告校长开除你。”“你在这里,我就不给同学们上课。”……对一些屡教不改、“执迷不悟”的学生,教师用吓唬、威胁的语气进行教育。
  3.教师对学生的冷漠与孤立
  对一些学习成绩不好或是自己不喜欢的学生,教师漠不关心、不闻不问、不理不睬,无视学生的存在。即使学生上课举手回答问题,教师也视而不见。对一些经常违纪的学生,教师把他们的座位调到教室的后排或较偏的地方,从空间上把他们孤立起来。教师明确或委婉暗示自己不喜欢哪些学生,不让其他学生与其接触,从精神上把他们孤立起来。
  上述三种表现形式,第一、二种属于“语言冷暴力”,第三种属于“形体冷暴力”。
  
  三、校园“冷暴力”的危害
  
  1.危害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教育“冷暴力”看起来都是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但它的危害却是广泛而深远的。首先,学校教育“冷暴力”可能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遭受“冷暴力”的学生容易消极自卑,自暴自弃,还会因心理压力过重,患焦虑症、忧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各种心理疾病,甚至产生暴力倾向,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其次,学校教育“冷暴力”可能引发学生的人格问题。有些学生在遭遇“冷暴力”后可能出现“退缩性人格”,即学生在高压下往往回避问题,不敢与人交流;有些学生可能出现“暴发性人格”,富于攻击性,对他人和社会采取过激的言行。最后,学校教育“冷暴力”可能引发学生的认知问题。心理学研究显示,遭受精神虐待的孩子心智发展水平比正常的孩子低,他们缺乏认知新鲜事物的兴趣,领悟能力、运用能力都明显低于正常孩子。
  2.妨碍教师进步与提高
  一方面,教师在对学生实施“冷暴力”的同时自己也受到了伤害,他们在工作过程中体会不到职业的成就感、自豪感;相反,他们获得的是沮丧、悲观、失落等。长此以往,教师将会出现职业倦怠,影响工作成效。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对学生实施“冷暴力”,的确让部分学生有所收敛,教育从表面上看有成效,从而让这些老师沉湎于“冷暴力”的简单教育中,天长日久,对学生的关爱越来越少、对自己教育理念的改造越来越少、对自己工作方法改进越来越少,形成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影响了教师自己的成长与发展。
  3.危害和谐的社会环境
  “冷暴力”是对学生心灵的施暴,它最大的特点是对人不对事,将学生否定,极易产生心理冲突。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师生互动理论,对学生进行冷处理不仅不能改变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反而会使学生背离教师的主观愿望,远离社会的基本要求。遭受冷处理的学生会对教师和学校产生惧怕、反感、对抗和怨恨的心理,他们不愿意再接受教师的教导,有些自尊心强的学生,因为内心积郁无从排解,可能做出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过激行为;有些学生会就此沉沦,提前结束学业走向社会,结识一些不良青年,甚至可能加入犯罪团伙,走向社会的对立面。
  
  四、消除校园“冷暴力”的途径
  
  1.建立健全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制度
  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机制,从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培训转向面向全体教师的全员培训,让所有教师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尊重所有孩子的想法,保护所有孩子的权益。要让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教师不仅要从生活和学习上关心孩子,还应该与孩子多交流,不仅要善于发现、赞许孩子的优点,也要避免过分放大孩子的缺点。
  2.教师要加强对教育理念、法律法规、教育方法的学习
  教师要用最新的教育理念引领自己的教育行为,要依法执教,热爱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教育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老师。教师要加强学习,掌握各种教育方法,因材施教,灵活巧妙地处理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避免对学生使用“冷暴力”。
  3.学校要减少压力,让教师拥有关爱学生的空间
  学校一方面要改变与学生成绩直接挂钩的评教方式;另一方面要适当地控制班额,积极尝试小班教育,这样有利于教师耐心地对待学生。
  4.青少年应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作为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适应环境,用快乐的心情面对他人。当自己遭遇校园“冷暴力”时,应及时向家长或教师反映,及时沟通排解,千万不要把什么事都闷在心里,以免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疾患。必要时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勇敢地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