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家访新花样

作者:王会华




  一提起家访,很多学生就会惊慌失措,他们认为老师会向家长“告状”,所以总是以一种不信任不合作的态度,希望老师尽量不要家访。大多数教师家访时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家访的时间,学生的家庭背景,谈话的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但这样的家访,有时会流于形式,给教师和学生都造成一定的负担,教师付出很多,效果却不一定明显。如果改变一下形式,使学生和老师解除误会,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无意撞见式
  
  一般家访,由于事先要做好充分准备,容易给双方造成心理压力,无意撞见式正好解决这一问题。它是在双方事先不知道的情况下,无意中见面并进行谈话、沟通、交换意见的家访形式,这样家长大多没有戒备心理,能够把最真实的一面展示在我们面前,从而获得十分重要的信息。
  有一次周末,我上街去买菜,意外遇到了班里一位女生。这位女生平时学习不太努力,但为人活泼开朗。开始我以为她是为家里买菜,她却指指旁边的中年妇女说,自己利用周末帮家里卖菜。我抓住机会与女生家长进行轻松的交谈,从卖菜说起,谈到求职谋生、读书做人,特别对学生不愿刻苦努力的心理进行了剖析,从而得到学生的充分理解。后来这个学生和我无话不谈,学习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成绩提高很快。
  
  二、借故探访式
  
  如果没有任何理由就到学生家去探访,往往会引起学生和家长的疑虑,且有些教师常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才去家访,时间一长,学生和家长一听到老师家访就会产生条件反射,以为学生最近出现什么问题,这样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借故探访法是巧妙地找一些合适的理由,让学生和家长认可甚至欢迎家访的一种方法。
  记得有一回,我听说王丽在家中与父母闹别扭,并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成绩下滑较大,但我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理由家访。恰巧有一天下午自习课,这个学生问我一道练习题,我刚讲一半,放学铃响了,一般情况我会把这题讲完,但我这次没这样做,而是说老师现在正好有点事,这道题目老师晚上亲自到你家讲解。我主动上门给学生辅导,学生和家长不但没有戒备心理,反而心怀感激。可想而知,这次家访进行得非常顺利,学生慢慢理解了父母的一片苦心,不再与父母闹别扭,同时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
  
  三、互相约见式
  
  大多数家访都把地点确定在学生家中,无形中给人的感觉是老师永远是家访的主导者,学生和家长是被动的受访者。而从教育规律看,双方应该是平等的,这样家访才能有效地进行下去,取得真实效果。互相约见式家访是一种互动式的家访,双方都可以提出并确定合适的地方进行交流与沟通。
  有一次,一位家长主动打电话请我到他家赴宴,很显然,这位家长有求于老师。倘若我贸然前去,家长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子女能多得到老师的关注而过分殷勤,我便以学校最近工作紧张为由,请家长在合适的时间到学校来一趟,并明确告诉家长下一次还要回访。在随后的沟通中,家长不仅打消了很多顾虑,而且也能正确对待老师的家访。经过多次约见,我与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联合行动式
  
  有时家访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有一次,班上一位贫困生因交不起学费而中途辍学,准备外出打工,我不得不多次家访,与其卧病在床的母亲(父母离异,父亲已另有家庭)交谈多次都无功而返。一是因为家长经济拮据,还因为该生既自卑又有很强的自尊心,所以,他既听不进我讲的道理,又不愿接受大家的资助,坚决不愿回学校上学。这样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辍学,我既痛心又无奈。正在这时,我听说有几位同学想要劝他回校读书,便召集学生一起到他家。由于同学的参与,他深深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同学的真挚情意,不再固执地拒绝,终于重新回到学校。
  总之,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面对各种特殊情况的学生,家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家访的形式不能常规化,单一化,而应经常变换“花样”,改变形式,灵活处理,最终一定能取得理想效果。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