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将教育细节精致化

作者:丁寿平




  这几年从事政教工作,让我有更多的精力关注教师的教育工作,特别是班主任的教育工作。以往的经验和理论层面的思考,涉及的是诸如班级目标的建立,班级文化的建设,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内容,很少关注教育中的细节,这几年老师体罚、侮辱、谩骂学生的现象屡有发生,现实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教育工作中的细节问题。
  我很欣赏平民教育家、栟茶中学校长姚止平的一句朴实的教育名言:“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伟大源自平凡,细节体现规范。我们的每个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应从细微处着手,切实思考教育中的细节。教育细节往往表现为教育生活中的琐碎事情,我将这些事情进行分类思考,阐述我的教育观点,希望给老师们以启发。
  
  一、例行性事情
  
  例行性事情是学校、班级教育教学中定期必做的常规事情。它属于学习和生活常规性活动,比如作业收发、早读、眼保健操、课间餐、打扫卫生、放学以及学校定期搞的各类比赛等。因为是例行任务,时间性往往比较强,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耐心、恒心与责任心。其实除了要有明确的制度约束,进行记载、评比外,还可以采取暗示、表扬等方法进行。
  有一次,我进教室准备上课,发现黑板没有擦。为了不影响上课的情绪,我拿起黑板擦边擦边说:“今天,我可以用这粉笔灰把黑发染成白发了。同学们希望我变成白发老人吗?”这时候,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擦黑板,值日的学生羞得满脸通红。以后我每次来上课,黑板都擦得干干净净。试想,如果当面批评,容易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教师包办代替,不利于学生的责任心和劳动习惯的培养。这时,教师艺术化的暗示,达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偶发性事情
  
  偶发性事情包括作业未做或未及时订正,作业抄袭,身体不适,学生顶撞老师,同学间的纠纷,男女生之间书信往来的暧昧倾向等。偶发性事情往往能反映学生的困惑、疑问与需要,是一种真实的自我表现。教师对偶发事情的处理往往最能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平时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注意这些教育契机,不是敷衍了事,就是大发雷霆,结果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奉劝年青的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不可急于处罚学生,要好好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他犯这种或那种过失的,要设身处地为孩子们想一想,那么就可相信他们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正错误。”对偶发事情的处理,最起码要经过这样的过程:稳定情绪,了解情况,考虑对策,最终解决问题。要提醒的是,我们要将学生的偶发性行为与他们的一贯表现相联系,不必过早下结论。
  一次,两个学生因为都要挤出教室门而互不相让,结果扭打起来,谁也出不了门。他们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训斥了一番。可一顿训斥之后,二人表情依然如故,怒目而视。
  看来班主任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我招手示意,将两个学生喊到我跟前。“听说过一个歌舞厅发生火灾的事吗?”他们疑惑不解。
  “那我讲一讲这个火灾的故事。”学生瞪大眼睛。
  “……那次就是因为歌舞厅内着火,大家惊恐万分,一起拥向狭窄的安全出口。结果造成堵塞,逃离火灾现场的人极少。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惨剧吗?”学生茫然。
  “有没有办法使逃离现场的人更多一些呢?”思索片刻,其中一个学生居然像在课堂上一样举起了手:“如果他们一个一个排队出去也许跑出去的人会更多一些。”
  问题迎刃而解。“看来,不论什么时候,人与人之间都要互相团结,互相合作。否则,不仅害了别人,同时也害了自己。”两个学生深深地点了点头。
  
  三、随机性事情
  
  随机性事情和偶发性事情在时间上都具有不确定性。它们的区别在于:偶发性事情主要从学生这一方面考虑,发生时往往难以预料,容易被动;随机性事情主要从教师教育学生的能动性方面考虑。既然是随机性事情,掌握时机就显得相当重要。我认为要掌握这样几个时机:在人多的时候,注意随机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独处的时候,巧妙地指出其不足,激发他改正缺点的信心和勇气;在学生热衷于某些事物时,要积极引导向良性方向发展。
  前些年,我们县电视台播放动画片《战斗陀螺》。许多学生也玩起了战斗陀螺,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严重地影响了学习。面对此事,教师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绝对禁止,一种是正面引导。有一个班主任选择了第二种方法,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陀螺产生的历史,陀螺的种类,陀螺的运转原理,战斗陀螺与传统陀螺的区别,认识陀螺不怕挫折,不怕鞭打,永远旋转的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等等。学生通过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不仅对科学产生了兴趣,而且从玩陀螺的过程中得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
  
  四、承诺性事情
  
  这里的承诺是指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教师的承诺。古人有“一诺千金”的说法,它是师生建立信赖的桥梁。承诺性事情,包括学习承诺、活动承诺、比赛承诺、交往承诺等。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材的编排越来越具有开放性,课后往往有很多开放性的,选择性的内容,一般不列入考核。这些内容学不学,完全掌握在教师的手中。由于选拔性考试仍然盛行,这些耗时费力的题目往往被老师抛之脑后,而学生却对这些内容颇感兴趣。教师常用“下一节课学吧,活动课时进行吧”来搪塞。试想,教师的一个允诺,使学生充满了多少遐想,付出了多少努力?如果不实现诺言,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实现了诺言,往往会发现,学生身上充满着智慧的火花,他们也能从中充分地体验到自我实现的满足。
  对个别学生的承诺也不能忽视。4年前我任教的班上有个学生小陈,他虽然学习成绩不是太优秀,但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可是有几天他在课堂上萎靡不振。我苦苦思索,原来我答应把他写的两首小诗刊登在班级刊物《新绿》上的,一个多月过去了,我已淡忘。于是,我立刻将那两首小诗刊登在《新绿》第27期一版的醒目位置上,并配上了精美的插图。小陈很受鼓舞,课堂上情绪高涨,发言踊跃,语言精彩,常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夸赞,学习状态又回到从前。
  
  五、补救性事情
  
  补救性事情是指因某种原因,未能满足学生的愿望或意犹未尽时,通过一定手段进行补救。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因要兼顾学困生,而使那些有更高学习需求的孩子得不到充分的满足,这就需要在课外加以引导或拓展,使之对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再如,人无完人,教师也有因为情绪问题,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的时候,教师就要利用恰当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补救。除了以上课堂教学的补救和言行过失的补救以外,还有激励性补救,如“你如果在课堂上发言再踊跃些就更好了。”“这次你作业不够认真,本来想让你重做。但是我想,你是一个上进心强的孩子,下次可要把字写好哟!”
  班长小高平时学习很好,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对学习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后来由于我将更多的发言机会留给了其他同学,她发言的机会相对减少了,发言积极性有所下降。一次课后,我找她促膝谈心,告诉她:“我之所以很少叫你回答问题,是因为我也要把发言的机会留一些给其他同学。这样吧,你能不能积极思考,勇于回答其他同学答不出来的问题呢?”果然,后来越难的问题她越是发言踊跃,语言也越精彩。
  
  六、经常性事情
  
  经常性事情是指在易犯错误的学生身上经常会发生的意料之中的事情。由于其发生带有规律性,所以完全可以防患于未然,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我们常说的“屡教不改”的学生身上就常出现经常性的错误。此时如果严厉训斥,新账老账一起算,会大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甚至在师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导致学生厌师厌学。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或者利用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进行鼓励引导,效果就会好很多。
  学生小舟平时懒惰,数学作业常常不做。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数学老师总是训斥,说他“死不改悔,是个扶不起的阿斗”。结果该学生的数学成绩直线下降,见到数学作业就头疼。而语文老师的教育方法截然相反,先从他上课踊跃发言,头脑聪明的优点谈起,谈到懒惰可能是身上的一颗毒瘤,会导致其他优点的丧失,最终导致自己一事无成。此后,小舟对语文特感兴趣,语文成绩名列前茅,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教育无小事。要将这些教育细节细致化、精致化,首先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加以重视,在实施过程中,要始终“服务于整个教育目的”。关注教育细节,不仅要顾及学生的共性,更要重视学生的个性,提倡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让我们这些平凡之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从小事做起,先做好小事,再成就大事,对孩子的今天负责,更为孩子的明天着想。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