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苏小说排行榜
战争与和平(18 次)复活(5 次)
安娜·卡列尼娜(11 次)怎么办?(5 次)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1 次)奥勃洛摩夫(3 次)
卡拉马佐夫兄弟(9 次)戈洛夫廖夫一家(2 次)
死魂灵(9 次)毁灭(2 次)
父与子(8 次)青年近卫军(2 次)
静静的顿河(8 次)铁流(2 次)
罪与罚(8 次)童年(2 次)
母亲(6 次)一日长于百年(2 次)
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集(6 次)伊凡·丹尼索维奇的一天(2 次)
当代英雄(5 次)
首批推荐10 本
《战争与和平》
(俄)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988 年汉译本,刘辽逸译,全4 册。
这部史诗性巨著为列夫·托尔斯泰奠定了世界文豪的地位。100 多年来,《战争与和平》一直倍受推崇,它是世界上版次和印数最多的一部长篇小说。法国小说家福楼拜阅读之后,赞叹说:“这是莎士比亚,是莎士比亚!”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推之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200 部世界名著展评》这样说:“即使我们一生中拒绝读任何小说,但也不能不读《战争与和平》。”
在这部小说中,“战争”与“和平”即“前线”与“后方”互相交织,抵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是它的中心,四大家族中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的命运和变化贯穿始终。全书130 万字,描写人物559 个。这样的长篇巨著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可能会有一点困难,诚如美国作家费迪曼在《一生的读书计划》中建议的那样,“开始的时候可以读节本。虽然这样无法了解托尔斯泰的整体精神,但仍可体会到他作为小说家的真诚。一旦引起兴趣后,就会有勇气进一步去看全本。”节本同样不是我们在这本书中向您推荐的对象,但是如果它能成为这样一个中介:引发您对经典鸿篇的阅读兴趣、刺激您采取实际的阅读行为而不是虚无的仰慕,那么,不妨一试——开卷有益!
《安娜·卡列尼娜》
(俄)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年汉译本,草婴译。
这部50 天就写完的小说被改了12 次,花了5 年时间才出版。这部“改出来”的作品被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为“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小说开篇的这句格言说出了我们日日在感觉却说不出来的人间之事,它一直是许多读者摘抄的对象。
历来的作家都比较喜欢以结婚作为爱情故事的终结。但是结婚真是像童话描绘的那样是爱情的美好归宿吗?夫妻双方从此就过上了王子公主般幸福的生活了吗?《安娜·卡列尼娜》让你看到的恰是一个相反的故事。
17 岁的安娜由姑母作主嫁给了大她20 岁的大官僚卡列宁。枯燥乏味、“冷静自信”的卡列宁限制了安娜活泼的天性、广阔的兴趣和独特的思想。8年后,她认识了具有西欧资产阶级自由思想的渥沦斯基。爱情虽然迟来,但安娜的勇敢热烈终于使她弃家出走。但那个她不顾一切去追随的男人却缺乏与她同样的勇气。在“我渴望爱情,可是得不到爱情”的悲哀呼喊中,她选择了卧轨自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苏)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 年汉译本,梅益译。
“钢是在熊熊大火和骤然冷却中炼成的”,“我们这一代也是在斗争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这是作者本人对书名的诠释。正是这位双目失明、脊椎硬化的英雄,在病榻上为我们创作了这部富有感召力的自传体小说。
1934 年单行本出版以后,1941 至1947 年在国外23 个国家印了53 版。
它对中国读者的影响尤其深远。《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100 种译作》称它“是
一本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的教科书”,“武装了几代年轻的读者”。1937 年此书被介绍到中国,两个月就再版。1949 年后,它一度成为中国销量最大的外国小说。中国的“保尔”吴运铎回忆说,他在抗战时期就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保尔·柯察金那火焰一般绚丽的生命的光辉照耀下,“我真正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但是我毫不气馁地勉励自己:应该不愧为他的一个朋友和同志”。1997 年编印的《清华大学学生应读书目》向该校学生首选推荐了此书。
《卡拉马佐夫兄弟》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1812~1881)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汉译本,耿济之译。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作者一生心理、伦理、哲学和政治思考的总结。
哈佛大学弗雷泽教授说:“《卡拉马佐夫兄弟》是我发疯般迷上理性的开始。”毛姆在《书与你》一文中很自信地向读者推荐说:“假如你能欣赏海上的暴风雨的壮观场面,你一定会欣赏《卡拉马佐夫兄弟》。”他还说,有些书“如果错过不读将是一种损失”,它们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增加你的精神财富,使你的生活更为充实,从这个角度来看,《卡拉马佐夫兄弟》无疑当属其一,而且很可能名列榜首。
查看一下这本书的推荐者,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卡拉马佐夫兄弟》在国外远远比在中国更受欢迎。除了《200 部世界名著展评》以外的8 位推荐者都是外国人。也许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喜欢解剖罪人病态心理的天才并不太合中国读者的口味。
《死魂灵》
(俄)果戈理(1809~1852)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汉译本,满涛、许庆道译。
两次人口登记之间死去的农奴(死魂灵)在户口册上还没有被注销姓名,他们在法律上仍被视为活人。五等文官乞乞科夫正是利用这些死去的魂灵来做投机生意,他前往边远省份低价买来死魂灵,然后趁新的人口登记还未到来之际,以高价抵押出去或者向政府申请配给大片荒地。这样买空卖空的生意使他的财产由父亲留下的“四件破旧的粗呢小衫,两件羊皮里子的旧长衫,以及微不足道的一点钱”,猛增到几十万卢布。通过乞乞科夫与贪官污吏和各类地主的交往,这本书向我们充分显现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之作”的风采。
《死魂灵》的情节是由诗人普希金提供的。他认为果戈理具有“能猜透人心,并以某些特点一下子把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的才能”,“有这样的才能不动手写一部大作品,这简直是罪过!”
美国专栏作家费迪曼教授向美国读者推荐此书时说:“这部小说描写一位伟大的恶徒,以及他在18 世纪俄国所经历的种种事件”,“这是一个极为疯狂,充满活力,而且结构繁复的故事,在笑声中有悲愁”。
《父与子》
(俄)屠格涅夫(1818~1883)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 年汉译本,巴金译。
《父与子》意在探求两代人的鸿沟这个已被许多作家采用过的主题而且成为这类小说中最出色的作品。它通过“父辈”(巴维尔·基尔沙诺夫)与“子辈”(出身平民知识分子家庭的巴札罗夫)的论争,阐明了两种文化—
—旧的贵族文化和新的民主主义文化的冲突。
小说为我们塑造了巴札罗夫这个世界著名的“虚无主义者”的形象,他否定一切,对一切持批判态度。他否定那些公认的原则、法则,认为“所谓的一般的科学”是没有的;他否定艺术,认为“一个好的化学家比20个诗人还有用”;他否定爱情,把它看成纯生理的现象。五四运动以后我国曾一度流行过“虚无主义”的思想。鲁迅将屠格涅夫创立的“虚无主义者”解释为“不信神,不信宗教,否定一切传统和权威,要复归那出于自由意志的生活的人物。”
《静静的顿河》
(苏)肖洛霍夫(1905~ 1984)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汉译本,金人译,全4册。
英国著名作家格林说:“《静静的顿河》描述了一群哥萨克在和平时期、对德战争时期的生活。只有巨大的文学技巧才能不加粉饰地将哥萨克人粗野的生活展示在其他民族的读者面前。”
肖洛霍夫在他1934年的《自传》中谈到他1926年21岁时开始写《静静的顿河》,花了8年时间来创作这部长篇小说。
正是这部作品使肖洛霍夫196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它先后被翻译成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语言,而且一版再版,畅销全球,研究肖洛霍夫几乎成了一门学问。由于这部作品倾向性比较隐晦,它引起的世界范围的争论至今还没有平息。
《罪与罚》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汉译本,韦丛芜译。
1946年译者韦丛芜在此书的《六版序》中写到:“这样的一部凄惨的长篇巨著,竟会在7年中印行五版,这表现中国读者的进步。”
穷困潦倒的大学生拉思科里涅珂夫精神上受到极度压抑,杀死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并误杀了一个无辜者。他从此陷入了更大的痛苦,后来在妓女索菲亚的感化下自首。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索菲亚万里相随。“在索菲亚无涯的柔爱中,他终于看出了神的光辉。”一个清晨,他匍匐在她的足前,“新的生活于是展现在他的眼前了。”
《母亲》
(俄苏)高尔基(1868~1936)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汉译本,夏衍译。
《母亲》于1906年6月在美国开始写作,同年11月在意大利完成。小说以英文在美国杂志上逐章发表后,立即轰动了欧洲,很快被译成德、意、瑞典、西班牙等各种语言。小说是以真人真事为素材创造出来的。除母亲这个伟大的形象以外,小说还塑造了世界文学长廊第一个革命工人的典型形象:巴威尔——母亲的儿子,他也是后来保尔·柯察金等人的先辈。母亲散发传单一节还被选进了我国高中语文课本。
鲁迅非常推崇高尔基和他的《母亲》,他认为高尔基“是伟大的,我看无人可比的”。“高尔基的小说《母亲》一出版,革命者就说是一部‘最合时的书’,而且不是在那时,还在现在。我想,尤其是在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集》
(俄)契诃夫(1860~1904)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年《契诃夫小说选》汉译本。
1880 年,一个青年医科学生开始经常向莫斯科出版的《蜻蜓》、《闹钟》、《断片》等诙谐杂志投稿。他使用过“我兄弟的兄弟”、“没有病人的医生”、“好好先生”以及“安东沙·契洪特”等十几个笔名以后,其真实姓名安东·契诃夫才出名。
契诃夫在从事小说创作的20 余年里,在写作技巧上精益求精,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一直致力于开掘短篇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潜力。由于是研究自然科学出身,他强调写作者必须像化学家一样的客观。从1886 年开始他有一个明确的写作目标:“忠实的描绘人生,同时表现实际生活与理想生活差多远。”为了搜集现实生活的真实材料,他经常去法庭、市场、跑马场、酒店,搜集故事、口头语、古怪有趣的字眼、性格特点。他的作品来自现实生活,因而具有尖锐深刻的讽刺意义。例如《第六病室》中,爱思考和有见解的人,会被当作“疯子”,关进“监狱”似的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或别里科夫已经成为我们日常口语的一个常用词,《变色龙》中那种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恶习至今存在。
契诃夫说:“简练是天才的姐妹。”
高尔基说:“作为文体家,契诃夫在我们当代艺术家中是唯一掌握了‘言简意赅’的高超写作艺术的。”
托尔斯泰说:“从技巧上说,他,契诃夫,远比我高明!”
二次推荐11 本
《当代英雄》
(俄)莱蒙托夫(1814~1841)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年汉译本,草婴译。
莱蒙托夫是继普希金之后俄国又一伟大诗人。长篇小说《当代英雄》是他全部创作的最高成就,是他毕生观察与思考自己同时代人的不幸遭遇而写成的一部艺术总结。毕巧林被称为继奥涅金之后的第二个“多余的人”。这个禀赋非凡的贵族军官不满现实,渴望有所作为,但是在那个虚伪的社会里,他看不到前途,学会了欺骗,变得冷酷自私,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精力和意志都浪费在招惹是非、玩弄女性上,甚至对生命都无所留恋。但他又不甘心沉沦下去,于是挣扎、苦闷、彷徨,精神上痛不欲生。这部社会心理小说通过对人物思想感情的挖掘,让读者具体生动地了解到30 年代俄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悲剧。所以,作者称毕巧林为“当代英雄”含有明显的讽刺意义,他指出:“这个肖像是由我们这整整一代人身上充分发展了的缺点构成的。”
《复活》
(俄)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年汉译本,草婴译。
托尔斯泰晚年的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他多年来对政治、宗教、道德、生活理解探索的一个总结。年轻的贵族聂赫留朵夫诱奸了天真纯洁的农奴少女玛丝洛娃,从而将她推入了不幸的深渊。10 年后他在法庭上重见玛丝洛娃,良心大受谴责,决心为被诬告判刑的玛丝洛娃上诉,也为自己赎罪。这样,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忏悔”和“宽恕”,他们最终走向了精神和道德的“复活”,即人性由丧失到复归。
基于检察官柯尼讲述的一个真实的诉讼故事,托尔斯泰花了10 年时间将这部小说创作出来。其间,他深入了解审判工作、访问监狱、研究刑法、阅读了关于流放者生活的书籍。小说通过聂赫留朵夫四处上诉失败后陪玛丝洛娃流放的经历,从这个统治阶级内部一分子的视角,来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这部小说的批判性也因而显得异常尖锐突出。《复活》出版时,沙皇检查机关把描写官方教会的第39 章删得只剩下五个字“礼拜开始了”。第40 章被全部删去。
《怎么办?》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年汉译本,蒋路译。
《怎么办?》的副标题是“新人的故事”。所谓“新人”,就是平民知识分子。而车尔尼雪夫斯基本人正是他那个时期平民知识分子的领袖。小说以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回答了对沙皇专制制度怎么办的重大社会问题。
在《怎么办?》出现以前,俄国文学中还从未出现过罗普霍夫、吉尔沙诺夫、薇拉,特别是拉赫美托夫这类人物。他们不同于那些虽有良好的愿望,可是一事无成的“多余的人”,就是从前的正面人物,例如《大雷雨》中的卡杰琳娜、《奥勃洛摩夫》中的斯托尔兹和奥尔迦,以觉悟程度和活动范围而论,相形之下也大为逊色。小说中的拉赫美托夫,他相信人民群众,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公共事业,他既有高度理论修养,又能够指导实践,达到了俄国小说中本土英雄从未有过的高度。
《奥勃洛摩夫》
(俄)冈察洛夫(1812~1891)
三联书店1951 年汉译本,齐蜀夫译。
奥勃洛摩夫是个懒虫,他整天穿着睡衣,甚至以从未自己穿过袜子为荣,把一生的大好光阴打发在躺卧中。他对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没有兴趣。即使奥尔迦的爱情也只是湖面上扬起的一串涟漪而已,不能挽救这个堕落的灵魂。他最后和那个甜腻腻的、温顺的女房东结合了,仍然整天躺卧,终有一日血液涌塞心口而死。小说详尽地剖析了主人公从童年直到生命终止的全部发展过程,体现了农奴制与培养奥勃洛摩夫这批灵魂空虚的寄生虫之间的关系。
《戈洛夫寥夫一家》
(俄)谢德林(1826~1889)
人民出版社1985 年《哥罗夫略夫一家》汉译本,杨仲德译。
推荐这本书的《中外文学书目答问》(季羡林主编)说:在谢德林的笔下,“‘贵族之家’已经不再是芳香的玫瑰庄园,而是罪恶的渊薮了。”
小说描写了一个家族三代的毁灭史。第一代阿丽莲精明能干、贪得无厌,最后财富被次子骗走,还被赶出家门。长子是个无赖,幼子厌世。第三代更加无能和堕落,相继夭折。小说塑造的阿丽莲的次子“小犹大”是个“话匣子、撒谎者和流氓”,“彻头彻尾的俄国式的伪君子”,他贪婪狠毒,坏事做尽,这个典型的反面形象连百科辞典也为他增设了词条。
《毁灭》
(苏)法捷耶夫(1901~1956)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年汉译本,磊然译。
法捷耶夫有这样一个信念:“一个真正的人当他面临着重大考验时,往往会表现出他身上的那些最美好的东西来。”《毁灭》这部小说就是通过对人物在最困难的、要求他全力以赴的环境里的行动的描写完成对他的褒贬评价。
《青年近卫军》
(苏)法捷耶夫(1901~1956)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年汉译本,水夫译。
这是一部描写以“青年近卫军”为代表的苏联青年一代中最优秀分子的功勋、爱情、友谊和崇高理想的书。
法捷耶夫这个现实主义作家在这本书中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技巧,如邬丽亚,这个作家所热爱的女英雄,他这样描写:“邬丽亚的那双眼睛很大,深褐色的——我说的不是眼睛,而是那双明眸,那长长的睫毛,那牛奶一样洁净的眼白,那带着神秘意味的黑眼珠,它深不可测,而从它那最深处仿佛又流出一种柔润而强烈的火。”
《铁流》
(俄苏)绥拉菲莫维支(1863~1949)
三闲书屋1931 年汉译本,曹靖华译。
鲁迅在1935 年《致胡风》的信中坦率地写道:“《铁流》之令人觉得有点空,我看是因为作者那时并未在场的缘故,虽然后来调查了一通,究竟和亲历不同”。
绥拉菲莫维支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他的代表作《铁流》1931 年由曹靖
华翻译成中文,并由鲁迅编印出版。鲁迅在《〈铁流〉编校后记》中称它是“鲜艳而铁一般的新花”。那里面“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实在够使描写多愁善病的才子和千娇百媚的佳人的所谓‘美文’,在这面前淡到毫无踪影。”(《关于翻译的通信》)
《童年》
(俄苏)高尔基(1868~1936)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年汉译本,刘辽逸译。
《青年必读书手册》向读者首选推荐《童年》这本书时,中肯的评价:“高尔基的文学地位比不上俄罗斯的几位经典作家。但对于我们中国人却非常亲切。”“高尔基塑造的慈祥的祖母在世界名著中找不出第二个能取代她。她会使我们每个稍有阅历的读者都会激发起对艰苦生活的回忆,对女性——母亲的爱与感激。”
《一日长于百年》
(苏)艾特玛托夫(1928~)
新华出版社1982 年汉译本,张会森、宗玉才、王育伦译。
这部小说发表于1980 年,主人公叶吉盖是中亚荒漠地带一个小火车站的扳道工人。书名中的“一日”就是指他为去逝的朋友、老养路工卡赞加普送葬的一天,通过这一天里他的回忆,再现了他同卡赞加普和其他一些人的坎坷生涯,歌颂了普通人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以及与人为善的美德。小说还有另外一条讲述科幻情节的主线,苏美两国共同实施开发宇宙空间计划,在轨道航天站上工作的宇航员与外星“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建立了联系,并穿插了远古时代的两个民间故事,从而将主人公的命运与整个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作品采用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展示了作者对人与世界、人与宇宙关系的深邃思考。
《伊凡·丹尼索维奇的一天》
(苏)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
作家出版社1963 年汉译本,斯人译。
索尔仁尼琴被西方称为“伟大的挑战者”。1945 年因为在与战友的通信中冒犯了斯大林,被判处10 年徒刑。刑满后又被判3 年流放。
在《伊凡·丹尼索维奇的一天》里,这位囚犯作家以细腻的笔法、客观冷静的态度、真诚和良知,高度真实地描写了一名普通囚犯平凡的一天。伊凡和所有的囚犯每天在寒风中,等待卫兵点名搜身,在警犬和看守的严密监视下,走出集中营,到冰天雪地中去进行“建设共产主义”的劳动。
因为“他在追求前苏联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中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索尔仁尼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而1974 年,他遭再次逮捕,由秘密警察押送上飞机,驱逐出境,送往美国。
三次推荐书目
癌症病房(俄苏)富尔曼诺夫(1891~1926)
(苏)索尔仁尼琴(1918~)穷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俄)陀思妥耶夫斯基(1812~1881)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1812~1881)日瓦戈医生处女地(苏)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
(俄)屠格涅夫(1821~1881)散文故事集地下室手记(俄)普希金(1799~1837)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1812~1881)深渊古拉格群岛(俄苏)高尔基(1868~1936)
(苏)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 谁之罪?
红花(俄)赫尔岑(1812~1870)
(俄)迦尔洵(1855~1888)塔拉斯·布尔巴苦难的历程(俄)果戈理(1809~1852)
(俄苏)阿·托尔斯泰(1882~1945)陀思妥耶夫斯基选集两个伊凡(俄)陀思妥耶夫斯基(1812~1881)
(俄)果戈理(1809~1852)外套迷惑(俄)果戈理(1809~1852)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1812~1881)我的大学涅瓦大街(俄苏)高尔基(1868~1936)
(俄)果戈理(1809~1852)在人间恰巴耶夫(俄苏)高尔基(1868~19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