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外国文化、文艺理论



  外国文化、文艺理论名著排行榜
  爱弥儿(4 次)美学(4 次)百科全书(3 次)亨利·亚当斯的教育(3 次)派迪亚:希腊文化的典范(3 次)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3 次)风格的要素(2 次)格屈德是如何教育孩子的(2 次)没有地址的信(2 次)美国教育(2 次)美学史(2 次)普通语言学教程(2 次)劝学篇(2 次)诗学(2 次)书中的乐趣(2 次)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2 次)艺术的起源(2 次)艺术哲学(2 次)语言论(2 次)
   首批推荐6 本
  《爱弥儿》
  (法国)卢梭(1712~1778)
  商务印书馆1983 年汉译本,李平沤译。全2 册。
  “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我们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没有辨别能力,所以需要判别的能力。我们生时不具有的东西,我们长大之后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爱弥儿》中的这段话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
  卢梭是法国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爱弥儿》这部长篇教育哲理小说是他最主要的教育著作,被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认为是“最勇敢和最有成效”的两部著作之一(另一部是《社会契约论》)。“一切现代的教育学说都受到他的《爱弥儿》和他的关于儿童的知识的启示。”该书1762年出版,当年就被烧毁。
  这部经典教育杰作通过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过程,系统地阐述了卢梭的教育理论。
  全书由5 卷构成:
  第1 卷:婴儿期——体育教育;
  第2 卷:幼年期——感官教育;
  第3 卷:少年期——智育教育;
  第4 卷:青年期——德育教育;
  第5 卷:爱弥儿妻子苏菲的教育,即女性教育和爱情教育。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是开篇第一句话,它向时代的文明提出了果敢的挑战,从自然哲学观点出发,卢梭在这本书中提出了顺应自然、归于自然的教育观点。“多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思想,凡事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去做,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
  《美学》
  (德国)黑格尔(1770~1831)
  汉译本由朱光潜据柏林沃夫堡—凡尔拉格出版社1955 年巴格森重编本译出,商务印书馆1979~1981 年出版。
  《美学》原是黑格尔19 世纪20~30 年代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授课的讲义,1835 年由学生霍托根据他的提纲手稿及听课者的笔记整理出版。全书3 卷。第1 卷,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包括总论美的概念、自然美、艺术美或理想3 章。第2 卷,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包括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3 章。第3 卷,各门艺术的体系,分建筑、雕刻、浪漫型艺术(绘画、音乐、诗)
  3 部分。卷首有“全书序论”,包括美学的范围和地位、美和艺术的科学研究方式、艺术美的概念和题材的划分等4 部分。黑格尔在这部巨著中,以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中心概念,创建了包括基本原理、艺术史和艺术分类在内的严密的美学理论体系,把德国古典美学发展到最高峰。其中在论述各门类艺术的特征和历史发展中,黑格尔把诗(文学)视为最高的浪漫型艺术,用全书近1/4 的篇幅作重点分析,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
  《百科全书》
   (法国)狄德罗(1713~1784)
  狄德罗是法国哲学家,他的第一部著作是《哲学沉思录》,1749 年因另一部著作遭监禁。《百科全书》于1750 年开始编写,狄德罗为此花费了毕生的精力。该书全称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手工艺分类字典》,“是当时一切学术活动中各种新思潮学派代表人物们的陈列柜”(《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语),狄德罗团结和组织了当时各个领域的一大批杰出人士,伏尔泰、卢梭、马蒙泰尔、杜尔哥尽归麾下,他们在编书过程中团结到了一起,被称为“百科全书派”。狄德罗就是“百科全书派”的领袖。
  全书详尽地记述了法国各种工场手工业、农业以及最好的生产典型,反映了当时科学文化的最高成就。它不仅宣传了自然科学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把这些知识作为反宗教和“旧制度”的有力武器。所以该书在编写过程中一再受到反动当局和天主教会的围攻、迫害,致使副主编达朗贝尔等不得不辞掉了工作,但狄德罗毫不退缩,坚持奋斗30 年,终于在1780 年出齐了这部巨著。
  《亨利·亚当斯的教育》
  (美国)亨利·亚当斯(1838~1918)
  此书被视为美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32 本书之一。作者亨利·亚当斯是美国第六位总统的孙子,第二位总统的重孙,一个全心全意的历史学家。在《哈佛大学113 位教授推荐最有影响的书》中,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公共政策教授,研究美国总统第一流学者理查德·诺伊施塔称该书“以意味深长而富有个性的笔调描述了与工业和科学革命一起高速前进的时代对19 世纪和20 世纪初美国的价值观念、态度、机构及社会精英的影响,以及对就业条件的影响。”该书也是美国费迪曼教授在《一生的读书计划》中列出的一生必读书之一。
  《派迪亚:希腊文化的典范》
  沃纳·耶格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育学高级讲师弗朗西丝·凯佩尔着力推荐此书。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他开始终生投身于教育事业时,耶格关于社会本身是教育青年的主要力量的结论对他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瑞士)布克哈特(1818~1897)
  商务印书馆1979 年汉译本,何新译。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是西方史学中关于这一重大的文化革命运动最重要的著作。布克哈特在此书中驳斥了史学界把文艺复兴视为复古的皮相之论,鲜明地指出文艺复兴是古代文化与意大利人的创造天才相结合的产物。他认为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更为重要的成就是对“人性”的“发现”。在布克哈特看来,个人主义是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而且文艺复兴的各方面都是个人主义的表现。粉碎了中世纪的精神枷锁后,意大利人那种带有反封建色彩的个人主义——追求人格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表现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涌现了大批多才多艺的人才。他们借助古代文明的内容和形式,来表达现近代精神的人文主义思想。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即《道德与宗教》一篇中,作者也谈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阴暗面,他认为个人主义的极端发展导致了意大利人道德的败坏。
   二次推荐13 本
  《风格的要素》
  (美国)E·B·怀特(1899~)
  这是一本关于写作方面的入门书,而且极富趣味性,将知识的传授寓于愉悦之中。怀特还现身说法,极力表明只要我们遵循那些“简单的”规则,就可以学会像他那样写作。此书强调了简明扼要和直截了当的重要性。
  哈佛大学教授伊曼纽尔·弗里德曼称这本书“几十年来,一直是我在写作和演说中进行清晰的交流的可靠样板”。
  《格屈德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瑞士)约翰·海因里希·裴斯泰洛齐(1746~1827)
  《格屈德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是一部全面展示裴斯泰洛齐教育理论的著作。这位年轻的瑞士教师极其反对传统的那种伴随着无情体罚制的背单词式教育方式,他曾于1774 年~1805 年间进行了三次教育实验,在1799 年第二次实验中发表了此书。在本书中,他示范了更好的,能激发并使教师与学生都感兴趣的教学法。他的理论带来了教育实践的一场大革命,开辟了现代教育新时代。
  他思想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个体的人格是神圣的,每个孩子被视为具有自己个性的人,教师的任务便是将这种人格给以最充分的发展。他思想的结果之一是课程大幅度扩展。音乐、美术、园艺、地理都加入到课程中来,大大丰富了教育内容。
  裴氏理论史无前例,他的成就包括了对儿童学习过程的全新探讨,引导了像约翰·弗莱德里希·赫尔巴格和弗莱德里希·福禄培尔一类的先驱思想家作进一步的探索;也包括对儿童需要的个体研究以及用人道的仁慈引导代替当时盛行的严厉的惩治法。
  裴氏教学法在国外影响十分广泛。它极大地影响了欧洲,尤其是德国的教育制度。1830 年至1860 年美国伟大的教育改革也是直接或间接受到了裴斯泰洛齐的启发。
  《没有地址的信》
  (俄国)普列汉诺夫(1856~1919)
  汉译本由曹葆华据莫斯科国家出版社1956 年俄文本译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年出版。
  《没有地址的信》又译《艺术论》,发表于1899~1900 年,是普列汉诺夫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著作。全书由4 封信组成,集中阐述了艺术的定义、艺术的起源等重大美学问题。普列汉诺夫从原始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入手考察原始艺术的起源。在分析考察大量艺术史料的基础上,论证了原始艺术与生产实践的联系。指出艺术产生于原始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过程中,并反映着物质生产劳动,明确论断“劳动先于艺术”。普列汉诺夫还对原始的功利的艺术到文明的审美的艺术的发展过程作了考察,进一步论证艺术起源于劳动。全书科学地阐明了艺术的起源问题,在人类艺术史研究领域具有重大影响。
  普列汉诺夫出身于俄罗斯唐波夫省一个地主贵族家庭。早年在沃罗涅什军事学校和彼得堡康士坦丁炮兵学校学习。1874 年考入彼得堡矿业学院。数年后参加革命政治活动,成为职业革命家。1880 年为摆脱沙皇军警的搜捕,
   流亡国外,侨居西欧37 年之久。他在长期的革命活动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有多方面的贡献。主要著作有《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1895)、《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1898)、《艺术和社会生活》(1912~1913) 等。
  《美国教育》
  劳伦斯·A·克雷明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育学高级讲师弗朗西丝·凯佩尔认为这部从殖民时代一直讲到当代,介绍了中学和大学的来龙去脉,庞大而权威的著作是耶格的后继者,其中加了注释的书目提要无与伦比。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育学和社会结构学教授内森·格莱泽说:“这是一本关于学问的不朽之作,它涉及美国生活的主要方面——学术、书与新闻。克雷明的著作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不仅仅千方百计地在教室里而且以其它方式从事教育的原因。它对美国历史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美学史》
  (英国)伯纳德·鲍桑葵(1848~1923)
  汉译本由张今据伦敦斯万·宗南沙因出版公司1892 年英文原版译出,商务印书馆1985 年出版。
  《美学史》,出版于1892 年,是鲍桑葵的代表作,全书对古希腊罗马以来西方的美学历史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集中反映了鲍桑葵的唯心主义美学史观,共分15 章。
  此书注重叙述各个时期审美意识的特征以及这些审美特征赖以形成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在阐明美学史和美的艺术史、自然美和艺术美、美的定义及其与美学史的关系的基础上,按美学史发展的线索对各时代的美学理论逐一进行考察论证。旨在充分揭示各种美学思想的来龙去脉和自身特征。鲍桑葵借口东方人的审美意识还没有达到思辩理论的高度,无视东方艺术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中的作用和地位,固守“欧洲艺术中心论”的原则,将东方艺术完全排斥在论述范围之外,造成该书的一大缺陷。
  《普通语言学教程》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1857~1913)
  商务印书馆1980 年出版,高名凯译。
  索绪尔出生于瑞士,1876 年由日内瓦大学先后转入德国莱比锡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历史语言学,1880 年获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1881 年在巴黎高等研究学院教授梵文。1891 年回国担任日内瓦大学教授,讲授印欧语言比较语法等。1907~1911 年间,他曾3 次讲授普通语言学。他的学生巴利和薛施蔼据他的讲课笔记和同学们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此书,1916 年出版。全书共6编:(1)绪论,附录音位学原理;(2)一般原则;(3)共时语言学;(4)历时语言学;(5)地理语言学;(6)回顾语言学的问题,结论。作者在书中对语言研究作了一系列区分,就近100 年间各国语言学界提出的语言学原理和方法表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成为现代语言学的指导思想,对以后语言学新学派的建立和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劝学篇》
  (日)福泽谕吉(1843~1901)
  商务印书馆1958 年出版,1984 年再版为《汉译世界名著丛书》之一,群力译。
   福泽谕吉是近代日本杰出的思想家。本书写于1872 年,是作者启蒙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原书共分17 篇,分别论述了学问的主旨、学者的本分、国民的职责、平等权利、主明开化、品德修养以及个人的自主和国家的独立等问题。本书集中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意识形态的批判,强调科学精神,提倡实学,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和维护国家独立的思想观点,是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一部名著。
  《诗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 年修订版,罗念生译。
  欧洲第一部文艺理论名著。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著。约写于公元前335 年。现存26 章。全书分5 部分,第1 部分为序论,包括1 至5章,提出艺术起源的摹仿说;第2 部分6 至22 章,着重讨论悲剧。第3 部分23、24 两章,讨论史诗,第4 部分第25 章,讨论批评家与诗人的论争。第5部分,即26 章,比较史诗与悲剧的高低,结论是悲剧高于史诗。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本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依据。”
  《书中的乐趣》
  罗兰·巴特斯
  这本书是帕斯卡(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随想录》的选集。正如书名所说的那样,它探讨的是读书带给人的悠然自得和感官上的乐趣。其用意是要反对和抵消当代批评理论那种过分的矫揉造作和清教主义。巴特斯作为结构主义和符号论的创始人之一,对这种批评理论的形成发挥了强有力的影响。因此,《书中的乐趣》的乐趣之一,就是它对当代批评理论的巧妙推翻。
  巴特斯写道,“乐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则”,“解释就是激情。”作者认为,解释的任务需要解释者的激情,与书本的乐趣之间有一种辩证法。哈佛神学院历史神学教授玛格丽特·R·迈尔斯称此书给了她极大启示。
  《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
  (德)李凯尔特(1863~1936)
  商务印书馆1986 年出版,涂纪亮译。
  本书是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主要流派新康德主义的重要代表李凯尔特的历史著作之一。李凯尔特是德国哲学家,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的主要代表,曾于1888 年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891 年到弗莱堡大学任教,1916 年作为文德尔班的继承人到海德堡大学任教。他继承了康德主义的历史哲学理论的创始人——文德尔班的基本观点,并加以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历史哲学体系,使新康德主义的历史哲学理论达到其完美形态。此书分为14 章,讨论了历史哲学中的重要的问题。其基本思想有:一、讨论了自然科学与历史文化科学的关系问题。他认为既可以从质料的观点看不同学科的划分,也可以从形式的观点看不同学科的划分。二、从价值哲学出发,李凯尔特认为价值也是历史哲学的基本范畴。本书在新康德主义的历史哲学理论的形成上具有重要地位,它对当时和后来的西方历史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
  《艺术的起源》
  (德国)恩斯特·格罗塞(1862~1927)
  汉译本由蔡慕晖据纽约1897 年英译本译出,商务印书馆1937 年出版,
   1984 年再版。
  《艺术的起源》以原始民族的原始艺术品为研究对象,集中阐发了格罗塞对艺术起源问题的一系列精湛思想,是格罗塞艺术史研究的代表作。全书11 章:(1)艺术科学的目的,(2)艺术科学的方法,(3)原始民族,(4)艺术,(5)人体装饰,(6)装潢,(7)造型艺术,(8)舞蹈,(9)诗歌,
  (10)音乐,(11)结论。格罗塞利用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材料,对原始艺术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作了详尽的探讨和论证。
  格罗塞出生于斯滕达尔,曾任巴黎弗赖堡大学教授,毕生从事东亚艺术、原始艺术、家庭和经济状况的研究。他认为艺术品是一种社会现象,将艺术的发展同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精神生活密切结合,证明在社会经济组织和精神生活,尤其是艺术领域之间存在一种密切的相互关系。在格罗塞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已从科学世界观出发,对上述观点作出过科学的论证。而《艺术的起源》则是第一个在艺术领域搜集证据来支持和论证这种观点的。
  《艺术哲学》
  (法国)丹纳(1828~1893)
  汉译本由傅雷据巴黎赫切特图书公司1928 年版译出。收入《傅雷译文集》第15 卷(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
  《艺术哲学》是丹纳汇编了他在巴黎美术学院的讲稿提纲而成,1865~1869 年分编出版。全书共分5 编:(1)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2)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的绘画;(3)尼德兰的绘画;(4)希腊的雕塑;(5)艺术中的理想。丹纳在书中详尽分析了精神文化的构成要素,考察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有规律可寻,提出并建构了“三要素”学说,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大因素。每种艺术的品种或流派都产生于特殊的精神气候中,所以艺术家必须适应社会的环境,满足社会要求,否则会被淘汰。
  丹纳出身于律师家庭,1851 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1853 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864~1883 年任巴黎美术学院艺术史和美学教授。1878 年当选为法兰西语文学院院士。主要著作有《拉封丹及其寓言》(1854)、《意大利游记》(1866)、《英国文学史》(1869)等。《艺术哲学》是丹纳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语言论》
  (美国)布龙菲尔德(1887~1949)
  商务印书馆1980 年出版,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
  布龙菲尔德出生于芝加哥,1903 年于哈佛学院获学士学位,1909 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和耶鲁大学任教。担任美国语文学会主席、国际语音协会和丹麦皇家科学院的会员。本书是他的代表作,1933 年出版,是在他1914 年出版的《语言学研究入门》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内容包括语言的研究和用途、语音、语义、世界上的语言、方言等28 章。1~4 章谈语言的一般理论;5~16 章研究语音、语法和词汇问题,属共时语言学;17~28 章论述比较法、语言地理学、语言演变等问题,属历时语言学。布龙菲尔德是美国语言学界结构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被称为美国语言学之父,近代语言学界结构主义的创始人。其结构分析方法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语言的描写之中。
   三次推荐书目
  阿克塞尔的城堡:1870~1930 的想象文学研究(美国)埃德蒙德·威尔逊(1895~1972) 爱的教育(美国)亚当斯(1838~1918)
  爱的教育(意大利)亚米契斯(1846~1908)
  别林斯基论文学(俄)别列金娜(1811~1848)
  波士顿食谱(美国)范尼·法姆尔参考书指南(俄国)尤金·保罗·希伊(1899~1968) 传播学概论(美国)威尔伯·施拉姆(1907~)
  传记文学(英国)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72~1834) 大教学论(捷克)夸美纽斯(1592~1670)
  大英百科全书读物(美国)麦加菲(1800~1873)
  独角兽亨内克杜威的演讲录(美国)杜威(1859~1952)
  对沉思的援助(英国)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72~1834) 儿童读物的阅读困难欧文·洛奇反偶像崇拜者,剧作家集詹姆斯·吉本斯·亨内克分裂世界里的教育詹姆斯·B·科南特弗吉尼亚·伍尔夫高尔基论文学(俄苏)高尔基(1868~1936)
  戈尔德贝格变奏曲(德国)J·S·巴赫(1685~1750)
  更高的读写能力:埃德加·戴尔
   博士文选埃德加·戴尔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法国)狄德罗汉堡剧评(德国)莱辛(1729~1781)
  教育的目的及其他论文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教育论:智育、德育、体育(英国)斯宾塞(1820~1903)
  教育年度报告曼恩教育学(俄苏)凯洛夫(1893~1978)
  教育与国家E·G·韦斯特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美国)M·H·艾布拉姆斯句法结构(美国)诺姆·乔姆斯基(1928~)
  空间、时间与建筑(法国)西格弗里德·吉尔迪恩(1875~1959) 苦闷的象征(日本)厨川白村(1880~1923)拉奥孔(德国)莱辛(1729~1781)
  拉辛与莎士比亚(法国)斯汤达卢梭与浪漫主义白壁德论文集:1965~1980温德尔·伯里论文学(法国)斯达尔夫人(1766~1817)
  论形式的综合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罗马帝国和中世纪的建筑象征主义厄尔·鲍德温·史密斯马克思和世界文学(英国)希格伯特·萨尔蒙·柏拉威尔(1925~)
  玛格丽特·富勒:美国传奇:作品与书信选佩里·米勒
   曼纳斯小姐行为矫正指南
  (美国)朱迪思·马丁(1880~1941)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伯纳德·鲁多夫斯基美感(美国)桑塔耶纳(1863~1952)
  美国传记大辞典(美国)艾·约翰逊(1870~1931)、杜·马隆(1892~1986)主编美国古典文学研究(英国)D·H·劳伦斯(1885~1930)
  美国建筑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美国文化发达史毕尔德美国英语大词典(美国)韦伯斯特(1758~1843)
  美国与中国弗正清美国语言(美国)门肯美学分析D·W·普劳尔美学与艺术理论(德国)玛克斯·德索(1867~1947)
  美学与哲学(法国)米·杜夫海纳美育书简(德国)席勒(1759~1805)
  民主主义与教育(美国)杜威(1859~1952)
  内容的形式本·莎恩旁观报阿迪生、史蒂尔培根是莎士比亚埃德温·德宁-劳伦斯爵士偏见(美国)门肯评论集(英国)阿道斯·赫胥黎(1894~1963)
  人的教育(德国)福禄培尔(1782~1852)
   审美过程研究——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德国)沃尔夫冈·伊泽尔(1926~)
  审美特性(匈牙利)卢卡奇(1885~1971)
  生活与美学(俄)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
  诗的艺术(法国)布瓦洛·得卜勒奥(1636~1711) 诗艺(古罗马)贺拉斯(前65~前8)
  19 世纪文学主流(丹麦)勃兰兑斯(1842~1927)
  世界的幻想瓦塞曼事物的本来面目(美国)珀西·W·布里奇曼(1882~1961) 书目学新知菲利普·加斯克尔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俄苏)巴赫金(1895~1975)
  伟大的思想:西方名著大全莫蒂默·J·阿德勒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的研究(美国)莱斯利·怀特(1900~1975)
  文学理论(美国)雷内·韦勒克(1903~)、奥·沃伦文学评传(英国)柯勒律治(1772~1834)
  文学批评原理理察德文学兴国策(美国)林乐知(1836~1907)
  文学研究法姚永朴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段宝林编选西方文学史朱光潜(1897~1986)
  西方文论选
   伍蠡甫主编现代诗及传统克里思·布鲁克斯想象与构图罗杰·弗赖象牙、类人猿和孔雀詹姆斯·吉本斯·亨内克写作学雅克·德里达学校与社会(美国)杜威学院时代的学术自由理查德·霍夫施塔特妖怪学讲义录(日本)井上圆了一个共同语言的梦想:诗歌艾德里安娜·里奇一种导致多功能中心的语言模式亚历山大等艺术(英国)贝尔艺术史(法国)热尔曼·巴赞(1901~)
  艺术与幻觉(英国)恩斯特·冈布里奇(1909~)
  艺术与视知觉(美国)鲁·阿恩海姆艺术与现实:创造性进程之路乔伊斯·卡里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 英格兰园林的发展W·G·霍斯金斯英语语言词典约翰逊英语语源词典沃尔特·W·斯基特永恒与变化肯尼思·伯克与众不同的世界:家庭与学校的关系萨拉·劳伦斯·莱特富特语言、真理与逻辑
   阿尔弗雷德·J·艾尔语言的逻辑结构法鲁道夫·卡纳普语言的突破(美国)戴尔·卡耐基(1888~1955)
  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爱德华·萨丕尔语言心理生物学乔治·K·齐普夫语言学与诗学罗曼·雅各布森原始艺术(美国)博厄斯(1858~1942)
  造洋饭书(美国)高第丕夫人编译著作集(法国)贝思勒自然设计伊恩·L·麦克哈格自由的想象莱昂内尔·特里林走向接受美学(德国)汉斯·罗伯特·姚斯走向科学的美学(美国)托·门罗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意大利)克罗齐(1866~1952)
  作为经验的艺术约翰·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