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了》之中央戏剧学院

                             ——《再见,中戏》
 


                                                                   作者:孙丽

  乍暖还寒的四月里,我们的毕业大戏缓缓落下了帷幕。灯光下的舞台空空荡荡,仿佛也知道离别近在眼前一般,沉默着。我一直相信这是个有魔力的剧场,它如一个收藏时光的匣子,唯有当人群散尽,才会散发出记忆的幽香。台下的观众,只能看到舞台上的表演,而只有那些曾经在这上面炽烈地爱过哭过,并且真正热爱舞台、心智坚定的人们,才会在灯光暗下,人群散去的时候,闻到那些记忆的芬芳。

  而此刻,当我微笑着送走我们02级表演系的所有同学,独自坐在这里,看着空旷的舞台,却不能平淡寡然地面对离别,思念漫溢出来,沾湿了眼睛。

  很多时候,很多感情,是要离开之后,才开始怀念的。刚上大学的时候,会怀念高中的时光,觉得那时的友情才真正单纯青涩;如今要毕业,却发现生命这一时刻,最珍惜的却是现在的时光,是这一路从含苞到花开,从朦胧到灿烂的欣喜与彷徨。这一路认真笑过、哭过、悔恨过、努力过之后,留下的那些仍旧清晰的记忆。曾经,我们都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来到这里,感觉充满鲜花和梦想的未来触手可及。我们认真等待每一个可能降临的机会,像一朵努力生长的向日葵。
 


  时光流年,只是一转眼的空当。仿佛还是昨天,自己看着师兄师姐们站在剧院的舞台上进行毕业演出,心底生出那么多的羡慕和钦佩。他们是那样投入,上演着学生生涯中最华美的乐章。当一切结束,他们齐齐地站在舞台谢幕,仿佛所有花儿都一齐盛开,那熟悉的舞台,从来也没有这么明亮和美丽过。

  而现在,当我的毕业演出触手可及时,我却黯然了。这一天,来得竟是那么突兀,那么毫无情面。这一次绽放,固然让人激动,可这一次落幕,也宣告了我们,将告别中戏的这个舞台。毕业演出,固然预示着一个崭新生涯的开始,却也是校园里的最后一次相聚。

  是的,我记得,一切都清晰如昨。排练教室依旧那么熟悉,一切和四年前我第一次踏进来时一样,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很多次在这里排练,上演很多虚拟的爱和悲伤,这里也仿佛就变成了一个魔术盒子,走进来时,你有一个需要全情投入的角色,几个小时以后,你又尽力要消除角色带给你的影子。排练时,总是要尽力提醒自己,我是一个演员,是一个专业、并且精致到细节的演员。可是散场时,又常常需要对自己说,那只是一场戏,你只是一个演员。
 


  和其他大学的学生不一样,他们的学习,是为了毕业以后在社会舞台上的表演;而我们的学习,就是表演。按道理,习惯了出戏入戏的排练,我们应当更容易适应毕业这一场离别。

  只是,明白这一次落幕,已经是最后一次。

  天气转暖,宿舍里越来越少地看到同学们的身影,表演系的同学正忙着拍照片,联系剧组,奔走于大大小小的剧团。四年的磨练,我们长大了,也开始明白,并非所有人都那么幸运,在走出校园时,就能得到耀眼的镁光灯,无边的鲜花与不绝的掌声。或许,我们中的许多,将平平凡凡地走下去,继续我们的舞台梦想,继续在努力中期待幸运的降临;或许会为了生计,或是别的原因,告别曾经的梦。然而生命之中遗憾十之八九,若是因此而不曾为理想拼尽全力,我们的青春又何其苍白?

  阵阵蝉鸣,终于催促着毕业的一刻,越走越近。

  2006年4月11日。大学岁月似花期,而我们的这一季就要落幕。演出前的最后一次彩排,段落上起伏跌荡,思绪纷乱纠缠不清。
 


  我们不过都是人生的过客,“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记,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生命的戏剧性丝毫不比舞台上逊色。师妹师弟,像曾经的我们一样,大声地谈笑,模仿老师的讲课,为了应付考试焦头烂额。而几年后,他们也将如同此刻的我们,懂得最难演绎是自己。那么,就请为我们短暂生命中的永恒梦想举杯,,请允许我用年少轻狂的痴情,换取为理想继续奔跑的勇气,“哪怕岁月之银/ 敲出稠密的钟声/ 我希望我深信我永远不会/ 让可耻的明智把我唤醒”。

  暗下去的镁光灯重又亮起,将这个中戏人心中的舞台圣地照得如同白昼,台下的掌声和着音乐声传到外面的巷子里,如同天籁之音久久挥散不去,在这个仲春的夜晚,我们拉起帷幔,最后一次登场,以优美的华尔兹谢幕,以一曲欢唱答谢师长,彼此喝彩祝福。离散的宴席上,切莫悲伤,前路虽满是荆棘,但仍有蓝色理想飞舞。我们的心灵,依旧是彼此停靠的港湾。请,就在这里,道别,微笑着说再见。

  再见了,东棉花胡同,再见了我的中戏,我的大学时光。
 


                                                                作者:姚雪

  6月,正是毕业的时候。

  东棉花胡同里一股淡淡的馨香。

  每年的这个时节,外面总是炎热,而一踏进这个小胡同,人又总有种清朗的感觉。

  或许是那青绿色的砖瓦,拉起喧嚣与宁静之间的蔽障;或许是那偶然遇见的砖雕门楼,让人怀想起旧日的恬淡生活;或许是那胡同深处绿荫中撒下的点点阳光,突然折射出生命的跃动生机。

  所以,当人们的步履经过那一座校门时,都会停下来,为那一行字所吸引:中央戏剧学院。

  这行字,可以给人们带来太多联想。或许有人会想起林连昆,田华,有人能想起鲍国安,丛珊,李保田,或是姜文,袁泉,徐帆,王志文,或是已经成为国际巨星的巩俐和章子怡。他们都曾踏着东棉花胡同安静的小路,从这校门里进进出出。

  当这一个个名字从脑海中掠过的时候,好奇心也随之而来。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能将这么多热爱艺术的学生,变做辉映荧屏的明星?让这些怀有梦想的孩子,在这里完成化茧成蝶的蜕变?
 


  中央戏剧学院,1950年4月正式成立,今年,刚过完它的57岁生日。校门上的这几个字,是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她的前身,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它有着深厚的艺术积淀,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表演艺术家金山、导演徐晓钟、戏剧教育家王永德曾先后担任院长,曹禺、张庚、光未然、沙可夫、李伯钊等著名戏剧家也曾经在这里担任过学院领导。

  光阴流转,不同的年代,东棉花胡同里也有着不同的光景。然而不论何时,在这里,关于戏剧和电影的梦想,总在继续。五十多年的成长,这颗艺术的种子已经变成一棵参天大树。它枝繁叶茂,厚重的根紧紧地扎入历史与社会的土壤。受益于长久的艺术积淀和前辈的奋斗成就,每一个学生,便好像树上的一片叶子,从萌芽开始,在时光中学会生长,学会汲取养分,学会抵抗风雨,最后尽情舒展,绽放自己的美丽。

  那树是无私的,也仿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这些叶子,或许在离开了树之后,会飞上天,变做一颗闪亮的星星;或许会飞得很远,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微笑;或许会在沉寂了很久之后,在某一天突然变做艳丽的花朵。

  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论在哪儿,他们的目光里,永远有着一缕对树的眷恋。
 


  6月,正是阳光灿烂,无数身影远行却又频频回首的时候。

  中戏学生的毕业大戏已经落幕。在这最后一场戏里,他们总是要倾注满腔的心血。有的,是经典剧目的演绎;有的,是自编自导的新戏;有的呈现回归式的思考,有的则充满后现代的重构。毕业大戏,像是枝头的叶子最后一次倾尽全力的舞蹈。舞姿各异,但执着不变的,是中戏人对戏剧艺术的孜孜以求。

  大幕徐徐落下,而他们,将在新的路上,继续他们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