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rss

必读经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富经济故事

李嘉诚背后的大哥: 据说他的财富, 可以买下一个国家

时间:2018-04-08 00:06:29来源:作者:点击数:
应天书院,yzqz.cn
  包玉刚是世人公推的华人世界船王,1978年,包玉刚的海上王国达到了顶峰,稳坐世界十大船王的第一把交椅,香港十大财团之一,创立了“环球航运集团”。曾拥有船只210艘,总载重吨位2100万吨。美国《财富》和《新闻周刊》两杂志曾把他称为“海上的统治者”和“海上之王”。
  
  1918年,包玉刚出生在浙江宁波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包兆龙是一个商人,常年在汉口经商。由于当年家里还算富裕,包兆龙决定让子女接受当地最好的教育。13岁那年,父亲送他到上海求学。到上海不久包玉刚就一头扎进吴淞船舶学校学起了船舶。
  
  抗战爆发后,他辗转到了重庆。在这里,他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继续进大学深造,而是自作主张跑到一家银行当了一名小职员。在7年短短的时间里,他就从普通职员升到了银行的小经理、再做到分行经理,直到最后的成了总行副总经理,职场路途可谓一帆风顺。但在这时,他却辞职了,因为在这个方面没有兴趣,亲友对此都迷惑不解。
  
  1949年初,包玉刚与父亲一起携着所有的积蓄,到香港另闯天下。开始的时候做些小生意。
  
  慢慢的家里的生意开始稳定,包玉刚想起了童年对海的向往,于是提出了海运的主意。母亲劝他,“行船跑马三分险”,搞海运等于把全部资产都当成赌注,稍有不慎,就会破产,父亲认为,香港的航运业已经十分发达,竞争相当激烈,而包玉刚对航运完全是门外汉,凭什么经营航运?
  
  包玉刚之所以能够称王于海上,是因为他刻苦钻研、勤奋不已,有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海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千头万绪的航运经营知识。包玉刚又是半路出家,怎么就变成了专家,包玉刚的回答很简单:“看看书嘛!”仅仅几个字,看似轻描淡写,寓意却是十分深刻的。
  
  包玉刚看到日本人靠低价从较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买来钢铁、石油等原料,再利用高科技制造成精密机器、汽车等贵重物品运往国外销售,赚大钱,心中很不服气。于是,他就想把日本人赚到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
  
  包玉刚详细分析丁情况之后,借钱买了一条日本制造的旧货轮,转手又租给了日本一家货运公司,他从中赚取租金。用租金还清贷款后,租船也就成包玉刚私有的船了。然后,他利用滚雪球的方法,由一只船发展到几只船。几年功夫,包玉刚由一个两手空空,一无所有的人,登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并成为中国一名富有传奇色彩的大富翁。
  
  60年代初期,包玉刚想把他的租船业务扩展到英美石油公司,虽然这些大公司把价格压得很低,但因为时间长,看起来好像很吃亏,其实中间有着很大利润,就这样,包玉刚稳中求胜,在海运这个充满风险的行业中脱颖而出。
  
  在海洋上,包玉刚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但他并不满足,70年代,他决定逐步把重心转移到陆地上来。将赚得的部分财产投资于越来越红火的房地产业,兼营酒店和交通运输。
  
  香港曾拥有船舶450多万吨,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航运中心之一,而这些发展是与包玉刚对航运事业的贡献分不开的。由于他在国际船运中的地位,他受到各国首脑和大企业家的关注和赞赏。他是第一个进入英资汇丰银行的华人董事,1976年,他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
  
  80年代包玉刚的海上王朝和陆地王国都达到了顶峰。他的财富也多得令人咋舌,有人说他曾经考虑买下一个国家。他自己也开玩笑说:“我不愿意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财产,因为害怕由于不知所措而引起心脏停止跳动。”
  
  说起来,李嘉诚能有今天的财富地位,包玉刚可以说是李嘉诚的大恩人。当年如果没有包玉刚,李嘉诚可能就在跟怡和洋行的大战中,输光了身家。70年代,李嘉诚悄悄收购九龙仓。不过后来被他的财东怡和发现了,于是一场收购跟反收购大战开始了。没多久之后,李嘉诚的现金就耗完了。那时候汇丰的沈弼还介入让李嘉诚收手。这时包玉刚出现了,他面对强敌,沉着应战,奇迹般地在三天之内调集了21亿元现款。包玉刚接手了李嘉诚手里的九龙仓股份,让李嘉诚赚了一大笔钱,而且包玉刚还帮助李嘉诚以低于市场价三分之二的价格收购了和记黄埔。
  
  尽管这样,他却是一个朴实无华的人,一个勤俭节约的人,他从来不允许自己和亲属的生活过分奢侈。包玉刚曾经有一句名言,他说:在经营中,每节约一分钱,就会使利润增加一分,节约与利润是成正比的。
  
  不过对于慈善,包玉刚非常大方,除捐献巨资为家乡兴建兆龙学校、中兴中学、宁波大学外,还建造北京兆龙饭店、上海交通大学包兆龙图书馆、包玉刚图书馆,设立包兆龙、包玉刚留学生奖学金等。
应天书院,yzqz.cn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