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民国政界伉俪情事

作者:胡 兵




  当然,宋美龄并不是立刻就接受了蒋介石,因为他当时不过是国民党内三流人物。但是就在这“爱情马拉松”期间,即1922年至1927年,蒋介石的地位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英美一些报刊把蒋介石吹捧成一位“最年轻的革命领袖”。宋美龄开始芳心萌动,大有“美女爱英雄”的架势。
  1927年5月,上海政变后不久,蒋介石和宋美龄在上海西摩路的宋宅再次相遇,他正式向宋美龄求婚。宋家为此特意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
  宋嘉树病逝后,宋家大小在名义上都听宋母倪桂珍的。在经历了二女儿宋庆龄为了婚姻宁可与家族决裂的悲剧以后,她对三女儿的婚姻尤其重视。倪桂珍托人打听了一下,对蒋介石颇为失望。她认为:一、蒋介石出身士兵,是属于传统的低层次的人。二、蒋介石名声不好,据说他娶了不止一任老婆,生活中还有其他女人,而且,他在追求小女儿的同时,是有老婆的。三、蒋介石不是基督教徒,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宋家上上下下全都信奉基督教,不可能和一个异教徒结合。倪桂珍明确反对后,宋子文也表态反对。宋美龄很失望,她希望和一个“铁腕英雄”结合从而出人头地的梦想似乎破灭了。
  但是,大姐宋霭龄没有马上表态。她是宋家实际上的掌权人,并不认为蒋介石配不上三妹。她敏锐地觉察到,蒋介石是日后中国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如果宋家与之联姻,那么就是“权”与“钱”的结合,无论对哪一方讲,都是双赢的选择。于是她通过青帮和蒋介石见了一面,两人密谈了很久,具体商量了什么,至今不得而知。不过,此后宋霭龄公开支持这桩婚事,并成功地说服了弟弟宋子文。
  不久,国民党“宁汉合流”,汪精卫掌权,蒋介石被迫下野。8月12日,蒋介石辞职。他灰心丧气,信心倍失,对这桩婚姻也不免忐忑不安,唯恐生变。于是,他提笔给宋美龄写了一封情书,试探道:“……顾余今退而为山野之人矣。举世所弃,万念灰绝。……所谓功业宛如梦幻,唯独对女士才华容德,恋恋终不能忘,但不知此举世所弃之下野武人,女士视之谓如何耳?”宋美龄经受了这一考验,回信言辞切切不改初衷,但她也表示,还需要说服母亲。
  于是,8月19日,蒋介石委托杜月笙安排夫人陈洁如出洋“考察”,并给了10万元旅行费。蒙在鼓里的陈洁如开心地走了。
  9月28日,蒋介石乘船抵达日本。听说他要来,宋老夫人便躲到日本东部。然而,蒋介石在镰仓还是找到了她。由于宋霭龄做工作,倪桂珍终于同意见他一面。蒋介石带来了可证明他与第一个妻子离婚的证件(第二次婚姻显然被视为无效),并且已经“平息了那些搬弄是非者所制造的其他谣传”。同时,蒋介石微笑着说:“我将尽最大努力研究《圣经》。但我不能事先作出许诺,我一定会成为一个基督教徒,不过可以试一试。”
  宋老夫人动摇了,不久,她便答应了这桩婚事。
  9月16日,宋霭龄在上海家中,举行记者招待会,正式宣布“蒋将军将同我小妹喜结伉俪”,并向记者介绍了在场的蒋介石和宋美龄。第二天,世界许多报纸和杂志刊出了蒋宋携手并肩的照片,并配文字解释——“蒋介石与孙夫人的妹妹即将婚配”。
  12月1日,上海《申报》刊登了蒋介石的离婚启事和一篇题为《我们的今日》的文章。启事中写道:“毛氏发妻,早经仳离,姚陈二氏,本无契约。”《我们的今日》则宣布他今天与宋美龄结婚。
  在浩瀚的太平洋彼岸,陈洁如听到了无线电播放的离婚启事,才明白蒋介石“好心”让她出国的真实企图。她痛不欲生,几次欲跳海自杀!
  当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先在位于西摩路上的宋家举行基督教形式的婚礼。宋家既是景林堂的教友,景林堂的牧师叫江长川,按照习惯应该由江牧师主持婚礼。出人意料的是,江牧师斩钉截铁地一口拒绝。他说,蒋介石的离婚声明是片面的,没有法律根据,手续尚未搞清,根据教义,他不能为蒋、宋主持婚礼。虽经宋美龄和宋老夫人再三请求,他却坚持如故。
  宋家不得已退而求其次,请基督教青年协会总干事余日章来主持婚礼。所以蒋宋的结婚虽名为宗教仪式,却非牧师主持。
  两人的婚宴由蔡元培主持,带有外交性质,盛况空前,国民党诸位要人怀着种种心态参加了这次婚礼。上海滩各国领事、记者也出席了这次婚礼。如此众多的外宾出现在婚礼上,意味着国际社会对蒋介石的承认。
  这场婚礼被称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场政治婚姻。翌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召开,得到宋氏家族鼎力支持的蒋介石正式复职,其后一直把持着国民政府的政权。
  
  汪精卫狱中写血书
  陈璧君寄蛋传深情
  
  我的内心是深爱陈璧君的,也知道陈璧君同样深爱着我,但我越爱陈璧君,就越不愿看到陈璧君为了我而失去一生的幸福。
  ——汪精卫
  
  1908年3月,汪精卫在马来西亚的槟城结识了华侨巨富陈耕基的女儿陈璧君。汪精卫到槟城演讲时,台下听讲的陈璧君对汪精卫的风度和才识十分钦佩。汪精卫因为公事不时走访陈耕基家,所以也经常见到陈璧君,但是,两人并没有单独谈过话。
  此时,汪精卫26岁,陈璧君17岁,正是男女爱恋的年龄。当时虽然两人彼此都很有好感,但没有发展到恋人的地步。阻碍他们成为恋人的还有另外一层原因,那就是汪精卫和陈璧君都已经和别人订了婚。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资本主义新思潮渐入人心。汪精卫和陈璧君先后退了婚,一心投身革命。
  1908年7月,陈璧君搭乘荷兰客船来到日本,在孙中山的“特批”下,宣誓加入同盟会,到《民报》编辑部帮忙,和汪精卫在一起工作。陈璧君到《民报》后,编辑部的气氛一下活跃了起来。在未婚的年轻编辑中,陈璧君成了他们追求的对象,然而陈璧君却逐渐倾心于汪精卫。
  这不仅是因为汪精卫的相貌才能,还因为他严肃的生活作风。在这些年轻的革命家中,不少人嫖妓赌博酗酒,而汪精卫却像清教徒一样生活,被人称为“道学先生”。最让陈璧君感动的是汪精卫信奉“革命家不结婚”的理念。汪精卫对陈璧君说:“革命家生活无着落,生命无保证,革命家结婚必然陷妻子于不幸之中,让自己所爱之人一生不幸是最大的罪过。”他发誓说:“革命不成功就不结婚。”汪精卫越说不结婚,陈璧君反而越爱汪精卫,但汪精卫却从来没有碰过陈璧君一个指头。
  1910年,汪精卫刺杀清廷摄政王事败被捕,一同入狱的还有革命党人黄复生。民政部尚书肃亲王亲自审理此案,肃亲王是当时清廷中见识过人的少有之人,他非常佩服汪精卫的人品见识,更佩服他为革命献身的精神。他对清廷的腐败也感到深恶痛绝,所以对革命党人的反叛行为也十分同情。肃亲王决定从轻发落汪黄二人,以安抚天下人心。1910年4月29日,清廷以汪黄二人“误解朝廷政策”为由,免除汪黄死罪,判处二人永远监禁。
  汪精卫在狱中无事,每日作诗。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是《被逮口占》(又名《慷慨篇》)。
  街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孤飞终不倦,羞逐海浪浮。姹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此诗从狱中传出后,立即被许多报纸争相转载,“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也成为当时革命青年们广为传诵的诗句。
  但监狱中的生活毕竟是艰苦的。一天,汪精卫正在苦嚼着黄米饭,忽然一个狱卒给他塞来十个鸡蛋。汪精卫拿着鸡蛋仔细端详了半天,才发现在一个鸡蛋上写着一个小小的“璧”字,原来是陈璧君冒死来到北京,买通狱卒给他送来的鸡蛋!汪精卫忍不住热泪盈眶,抱着鸡蛋睡了一夜。
  第二天,狱卒悄悄对汪精卫说:“你有什么话,可以写封信,我会转给送你鸡蛋的那个人。”汪精卫感情激荡,当即写成一首《金缕曲》送给陈璧君:
  别后平安否?便相逢凄凉万事,不堪回首。国破家亡无穷恨,禁得此生消受,又添了离愁万斗。眼底心头如昨日,诉心期夜夜常携手。一腔血,为君剖。
  泪痕料渍云笺透,倚寒衾循环细读,残灯如豆。留此余生成底事,空令故人潺愁,愧戴却头颅如旧。跋涉关河知不易,愿孤魂缭护车前后。肠已断,歌难又。
  汪精卫在《金缕曲》后面,又用血写了五个字“勿留京贾祸”,让陈璧君赶紧离开危险的北京。过了几天,汪精卫收到狱卒转来的陈璧君的一封信,她在信中说∶“我们两人虽被牢狱的高墙阻挡无法见面,但我感到我们的真心却能穿过厚厚的高墙。我将遵从你的忠告立即离开北京,不过在此之前有一件事想和你商谈。你我两人已不可能举行形式上的结婚仪式,但你我两人从现在起,在心中宣誓结为夫妇,你看好吗?”
  汪精卫为陈璧君的真情所感动:自己是一个被判无期徒刑的囚人,如果不自首叛变的话,根本没有出狱的希望,唯一可以盼望的是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但那一天何时才会到来呢?也许他见到陈璧君的那一天,双方已是白发苍苍的垂暮之人,也许他永远再也见不到陈璧君了。但又有什么爱情比这种心中的结婚更坚贞呢?汪精卫咬破手指,用鲜血写下一个大字“诺”。
  陈璧君接到汪精卫的血书哭了三天,但也很高兴汪精卫终于明白了自己的真情。她听从汪精卫的话,离开北京前往南方参加革命。
  此后革命的形势发展之快,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在短短十几天内,全国二十多个省纷纷宣布独立。清廷为了挽回颓势,急忙宣布开放党禁,释放政治犯。11月6日,清廷宣布释放汪精卫和黄复生,北京各界一千余人前往法部大狱门前欢迎这两位刺杀摄政王的义士。这年12月,汪精卫乘船到上海,陈璧君正在那里等着他。
  不久,汪精卫和陈璧君举办了盛大的结婚仪式,然后返回他8年没有回过的故乡拜见兄长。1912年9月,他携陈璧君一起前往法国留学。两人的革命婚姻一时传为佳话。
  但是,武昌起义之后,汪精卫却开始了政治投机家的生涯,从此由一个为人民所仰慕的刺客志士,转化为被人民痛恨的政客和汉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