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沉沦的舰队

作者:许葆云




  北洋水师,美国人称它为“亚洲第一海军”,却为何甫与日舰交手,即告灰飞烟灭?大清帝国,自此屏障全失,尊严扫地!拨开历史的烟云,窥其背后,那些细节仍沉重得让我们如鲠在喉!
  
  一、紫禁城的小火车
  
  大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三月,这个早晨风清日朗。
  一乘大轿抬进了皇城西苑。
  轿帘一掀,走出个穿着一品朝服,戴三眼花翎的老头子。只见他仪容清瘦,须发如雪,走起路来微微弓着腰,步履迟缓,然而一抬头间,却目光如炬、神光湛然,年过七旬却似乎生了双年轻人的眼睛。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北洋通商事务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
  值守宫门的小太监飞迎过来:“中堂大人,太后正在勤政殿议政,请您到福华门外去等,太后散了朝就坐小火车过来。”
  李鸿章忙又赶到福华门,储秀宫总管太监李莲英老远就迎过来抢着施礼,笑道:“中堂大人真有办法,铺的小铁道太后很喜欢,这两三天带着皇上来坐了好几趟了,每回都要夸您老几句!”
  李鸿章听了这话,脸露笑容。和李莲英说了会儿闲话,就见四个小太监挽着黄绒绳,拉着小火车从南边来了。
  这条窄轨小铁道是李鸿章亲自筹划铺设的,从中海西岸的瀛秀阁直到北海北岸的静清斋,全长四里。法国新盛公司受李鸿章所托而特制的火车,由一节御用坐车、两节头等坐车、两节二等坐车和一节行李车组成,制造精良,陈设华美,部件全擦得一尘不染,太阳底下直晃人眼。看在李鸿章的面子上,总共只收了六千两银子。本来法国人还专门配制了一个豪华的小火车头,可太后觉得这东西喷烟吐气的太脏,跑起来动静又大,闹心,便没有用它,只叫四个小太监拽着绳子在前牵引,速度虽然慢了,却也悠哉游哉,很是舒服。
  远远看到小火车过来,李鸿章赶紧跪下接驾。慈禧太后叫小火车停下,笑道:“少荃来啦?上车,有话到静清斋去说。”李鸿章谢恩后,上了后面的头等坐车,一路赏景谈笑着来到静清斋。
  李鸿章问道:“太后,这小火车用着还可心吗?”
  慈禧太后竟收起了笑容:“你在宫里搞这么个东西,知不知道外面是怎么传的?‘老太后在宫里闲得发慌,花上万两银子买了个洋物件解闷儿,还不敢用火车头,让几个太监在头里拉着,真成了紫禁城里最大的‘洋相’了……’”
  李鸿章大吃一惊,忙要辩解,太后已经笑了,说:“别为糊涂人的糊涂话动肝火。说起铁路,今儿上来四封折子,都是反对筑路的,”说着从案上拿过一本奏折翻开,“这上头说了,‘修道德,明政刑,正人心,厚风俗’,才是强国的根本,修路之事断不可为呀!”
  “听这话头,是监察御史屠仁守的折子?”
  “对。那可是个耿直的老实人。”
  听太后这样说,李鸿章倒不好说什么了,到底压不住火,嘴里低低地“嘁”了一声。太后笑了:“屠仁守是个书呆子,论见识哪里比得上你李中堂?我反复想想:你早在几年前就修过一条唐山到胥各庄的运煤铁路,现在又修通了从唐山到天津的铁路,都搞得有声有色,左宗棠、张之洞他们也都赞成。我也觉得可行。如果现在筑路,咱们该先从什么地方修起?”
  一听这话,李鸿章的底气忽地直顶到脑门子上:“太后英明!我觉得应该先修南北两路:南路两条,一从江苏经山东进京,一出湖北汉口经河南进京;北路两条,也从京师出发,往东直抵盛京(今沈阳),往西直达甘肃。有了这四条干线,大清的南北东西呼吸相通,兵员商货、物资粮食转运便捷,在此基础上再行扩建,整个国家的铁路网就织起来了。”
  一番话说得太后连连点头:“不错。两广总督张之洞也上了折子,大意和你说的一样,提出的线路是从卢沟桥到汉口,咱们就先修这一条。”端起茶碗喝了一口,忽道,“可这几天我反复想想,又觉得现在还不到修路的时候。”
  李鸿章大吃一惊,弹簧样站了起来。太后摆手让他坐下,说:“你送来的小火车我仔细看了,别的不说,单那个火车头,一时半刻咱们造得出来吗?”
  “这个、目前……”
  “目前造不出。还有钢轨,需要多少?咱们炼得出吗?修铁路一要人才,二要工厂,三要银子,这几条咱们目前哪条能办到?也有人说可以先把铁路经营权压给洋人,向他们筹款,用他们的技术,修好路赚了钱再慢慢还。可我以为这筑路权绝不能交给洋人。你说呢?”
  “太后说得对,筑路权不能交给洋人!”
  “这么算起来,咱们什么都没准备,怎么动手?”慈禧太后略停了停,“我为什么有火车头不用,却让太监拉火车?一来我嫌火车头太脏太吵,二来也想看看铁路这东西到底有多大用处。想不到只用四个太监就能拉动六节车厢一气不歇地走下来,要是用上火车头,这一车能运多少兵,拉多少炮?一天至少能走几百里——骡车一天才三十里!当年洋人打进京师,一把火烧了圆明园,至今想起来还一身冷汗,如果现在没有准备就大修铁路,我怕这些铁路都被洋人控制,战事一起,他们坐上火车,近可威逼京城,远可直发大清腹地,那会是个什么局面?”
  李鸿章忙道:“这倒不至于。光绪十一年中法之战,我们给了法国人一个教训,英国、俄国和德国又在互相争霸,龃龉日深,咱们正好利用洋人的矛盾以夷制夷,几年经营下来,列强都牵制住了,大清的国力军力增强了,北洋水师也建起来了,洋人就轻易不敢起衅。”
  “可西洋刚压下去,东洋人又起来了。那个日本国王睦仁(即明治天皇)从同治三年上台,闹腾了二十多年,听说也搞得有声有色。”慈禧太后转向李鸿章,“对了,他们修铁路了吗?”
  “早在同治十一年就修通了从东京到横滨的铁路。”
  太后点点头:“都说东洋倭寇是劲敌,可他们弹丸小国,真能威胁我大清?”
  “日本虽然兵弱民贫,可野心极大,这些年靠学习西洋的科技、教育、司法、军事,实力提升得很快,现在全国已有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新军四十多万,又建成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在东方,只有他们的舰队可以和咱们的北洋水师抗衡。”话说到这儿,李鸿章觉得可以切入正题了,于是话锋一转,“太后的意思我明白,要强国先富国,要富国先强兵,修铁路、办工厂、开矿山,都必须先巩固国防。以前几次吃败仗,都是被洋人的坚船利炮从海上打了进来,所以当务之急是充实海军。这次北洋水师向德国汉诺威船厂订购了一条快速巡洋舰,现在船已造好,只等派人交接,户部却忽然拿不出银子……”
  “不就一条船嘛,北洋水师已有两条铁甲舰,二十多艘各式战船,多一条少一条有多大差别?”
  “最近几年倭寇连续添了几艘主力舰,尤其从法国购买的松岛、岩岛和他们自己造的桥立舰,每艘都超过五千吨,航速和火炮性能足以和我们最大的主力舰镇远、定远相比。”
  慈禧太后脸色微变:“倭寇已能自行建造铁甲舰了?”
  “是。”李鸿章看了一眼太后的神色,“北洋水师战船虽多,质量却参差不齐,而且普遍航速偏低,火炮陈旧。这条新船是当今世上航速最快的巡洋舰,装备了最先进的速射火炮,专为压制倭寇快船,以保证我们的海上实力超过他们。北洋水师建成几年,没增过一船一炮,也该添条新船了。”
  “东洋人只比我们早走了十来年,想不到技术上竟然领先这么多……这条船要多少银子?”
  “二百万两。”
  慈禧太后皱起眉头想了想:“这样吧,你和户部商量筹一笔银子,把船买回来。”
  李鸿章大喜过望,赶紧谢了恩,直奔户部衙门。
  
  听说李鸿章到访,户部尚书翁同龢从后堂飞步迎出,老远就拱手笑道:“少荃兄身子一向可好,有日子没见啦!”携着李鸿章的手领进书房落座,还要客套,李鸿章忙直入正题:“声甫,这次有件大事请你帮忙。”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