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
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
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做无情,
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不潇潇雨。


【简析】:

  宋代有不少「惜春」词。暮在景色不外具柳絮纷飞,杜鹃哀呜,暮雨淅沥,抒发的不过是作者的惋惜之情。然而,女词人朱淑真却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贴切的拟人手法,将暮春景色表现得委婉多姿、细腻动人,在宋代诸多惜春之作中,显出它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

  词中首先出现的是垂杨。「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三句,描绘了垂杨的绿姿。这种「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的景色,对于阴历二月(即仲春时节),是最为典型的。上引贺诗中即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句。它不同于「浓如烟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杨基《咏新柳》),也有别于「风吹无一叶」的衰柳(宋人翁灵舒《咏衰柳》)。为什么借它来表现惜春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细如丝缕的枝条的构造成似乎可以系留着事物的联象。「少住春还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系住春天的柳条没有达到目的,它只把春天从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经过短暂的逗留,还是决然离去了。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两句,对暮春景物作了进一层的描写。柳絮是暮春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所以诗人们说:「飞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他们都把飞絮同残春联系在一起。朱淑真却独出心裁,把天空随风飘舞的柳絮,描写为似乎要尾随春天归去,去探看春的去处,把它找回来,像黄庭坚在词中透露的:「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清平乐》)。比起简单写成「飞絮」「送春归」或「著人春意老」来,朱淑真这种「随春」的写法,就显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犹自」把「系春」同「随春」联系起来,造成了似乎是垂杨为了留春,计不成,又生一计」的艺术效果。

  像飞絮一样,哀鸣的杜宇(杜鹃鸟)也似看作是残春的标志。「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春残时节,花落草长,山野一片碧绿。远望着这暮春的山野,听到传来的杜鹃鸟的凄厉叫声,词人在想:杜鹃即使(便做)无情,也为「春去」而愁苦,因而发出同情的哀鸣,词人通过这摇曳生姿的一笔,借杜宇点出人意的愁苦,这就把上片中处于「暮后」的主人公引向台前。在上片,仅仅从「楼外」两个字,感觉到她的楼内张望;从「系春」「随春」,意识到是她在驰骋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杨和柳絮表现出来的。现在则由侧面烘托转向正面描写。

  「把酒送春春不语」。系春既不可能,随春又无结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听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鸟鸣,于是她只好无可奈何地「送春」了。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这时把酒举杯,以示送春。唐末诗人韩偓春尽日》诗有「把酒送春惆怅在,年年三月病恹恹」之句。朱淑真按照旧俗依依不舍地「送春」,而春却没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黄昏中忽然下起的潇潇细雨。作者用一个「却」字,把「雨」变成了对春的送行。这写法同王灼的「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帘卷西山雨」(《点绛唇》)相似,不过把暮雨同送春紧密相连,更耐人寻味: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声呢,还是春不得不去而洒下的惜别之泪呢?

  这首词同黄庭坚的《清平乐》都将春拟人,抒惜春情怀,但写法上各有千秋。黄词从追访消逝的春光着笔,朱词从借垂柳系春、飞絮随春到主人公送春,通过有层次的心理变化揭示主题。相比之下,黄词更加空灵、爽丽,朱词则较多寄情于残春的景色,带有凄忱的情味,这大概和她的身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