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不打爹村的故事

作者:孙建邦




  不打爹村突然传出了有人打爹的消息。这消息简直就像骤起的沙尘暴一样迅速弥漫了全村。第二天,实际上也就是再过十几个小时,由各级精心策划的“忠孝节”就要在不打爹村举行开幕式。在这节骨眼儿上,这个村发生了这件最不该发生的事。
  乡里的孙秘书刚从不打爹村回到自己的农村老家。他在不打爹村连续忙了好几天,本来打算待开幕式结束,回老家把爹接到县城住几天。天黑时分,他看开幕式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紧张的心情缓了下来,鬼使神差开着昌河面包车赶到十来里外的山村老家。车刚停稳,手机就响了。打开手机,里边就传来乡长的训斥:“你在哪儿?是巴弄哩!啥时候了,火烧眉毛了,出了这事!是谁打爹了?今儿黑,先把事儿捂住。谁打爹,节后再收拾他!”孙秘书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但他明白是不打爹村出了打爹的事。他也不敢多问,只说:“一定!一定!放心!”扭头就去开车门。他爹听见车响,就来开了家门,孙秘书急忙说:“爹,那村有人打爹了,我得赶紧过去。”说完,掉转车头就走,只觉得头有点大。
  不打爹村官名龙涧沟。全村沿着一条曲曲弯弯的山涧,一溜儿撒在南北五六里的沟坡上。清朝末年,村里有一王姓大户,三个儿子,不知是捐还是考,老大弄了个文状元,老二弄了武状元,老三不文不武,厮守在家,竭力尽孝,把老爷子伺候到了百岁,身体还是硬硬朗朗,脑子还是清清楚楚。就凭这,王家在周边有如雷的大名声。
  公元1906年清明时节,王家老爷子百岁寿诞日,老大老二从混乱的世事中抽身回到家乡,为爹做寿。王家财大气粗,在村里一呼百应,请来全村壮男,在门前沟坡就势铲地搭棚,借桌拉凳,宰猪杀羊。做寿那天,全村妇孺老少,当地豪绅官僚密密匝匝、参参差差坐了一百多桌。仪式开始,老爷子端坐太师椅上,三个儿子侍立一旁。鞭炮炸响过后,儿孙后人族亲大群轮番给老爷子行大礼祝福。接下来,文状元讲话,之乎者也,斯斯文文,大家洗耳恭听,极力欣赏王老大的才华。老大讲完,人群一阵“啧喷”声,交头接耳很佩服:“人家学问真是大,咱一句都听不懂!”“真是,学问大就是不一样!”武状元也是奔七十的人儿,却也声若洪钟:“一句话儿,祝我爹像咱龙涧沟的松树长青不老!祝我爹像咱龙涧沟的清水长流不断!谢乡亲们了!”主事人让老三说几句,老三说啥也不上前。村民跟老三熟,有人就起哄:“老三功劳也不小,说说!”还有人上前推他,说:“你咋狗肉不上桌哩!”这老三——也是六十好几的老头儿,走上前,给爹“咚咚咚”磕了三个大响头,立起身,转过头,理理辫子,拉拉衣襟儿,吭吭哧哧说不出话。村民们静静盯着老三,想看看他,在这正事儿上能吐出什么。这使老三更加紧张,两手搓个不停,突然脸一板,大喊一声:“乡亲们哪,我可是从来没打过俺爹呀!”短时的寂静过后,山沟里响起开天辟地以来第一次暴风雨般的掌声,接着是笑声。乡人们笑得前仰后合,王家老爷子,文武状元,各方贵客连同主事人,一下子全失了仪态,难禁笑意。人们捂肚子,拍胸脯,“吭吭呵呵”“咳咳哈哈”地喘不过气来。许久,山谷里还回荡着“爹呀爹呀”的声音。
  自此,周边山乡都把龙涧沟叫做“不打爹村”。与此有关的故事也迅速传开。开始,人们是当成笑话说的。慢慢的,人们又觉得“不打爹”这说法有道理,耐琢磨。后来说者就少了笑话人的意思,听的人也有了自豪的感觉。龙涧沟的人最终还是听出了光彩。一时,村子名声大振。再后来,十里八乡之外说起龙涧沟就无人知晓了,而说起不打爹村就无人不知了。
  时光荏苒,不打爹村的故事代代相传将近百年。到了公元2000年世纪之交时,有人突然发现龙涧沟是个长寿村。这个村有十几个九十岁以上的老头儿、老婆儿,用不着别人扶持,还能沟上坎下自由转悠,有的还能下地干活。关注这方面现象的人们,进一步又发现,这里人的长寿与“不打爹”的传说有密切的文化关联。这里开始吸引自由写作者和媒体人的目光。于是,短消息、长文章,小报纸、大刊物,电视、广播,还有互联网,对不打爹村的事不断进行发掘考证宣扬。还有权威人士著文,把不打爹村的故事,定位在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上,还说是“孝道文化”在这偏僻山村最质朴、最简洁、最幽默的表达和最直接反映,当年的王家老三也被誉为土生土长的“幽默大师”。
  传媒对不打爹村的聚焦,引起了当地许多有识之士的思考和重视。先由民间发起,后经官方立项,决定在“不打爹”的故事生成100周年即2006年清明前后,在当地举办“忠孝节”,开幕式就在不打爹村举行。几年间,不打爹村广泛动员群众集资,筹集了30多万元,雇写家儿整理出版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不打爹村》丛书。丛书分上中下三集,分别以“人杰地灵篇”“人寿年丰篇”、“人弃我取篇”作副题。还编写了《王不打爹家谱》线装书。这家谱的名称,争议颇多,最后还是由专家一锤定音。专家说,搞“忠孝节”,是为了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倡导人们效忠国家、孝敬老人;发展当地的原生态旅游业。“不打爹”的故事是重要资源,当年王老三的名字已无据可考,“不打爹”事实上成了他的代号,影响久远。不打爹的人有千千万万,不打爹的名却独一无二。用“不打爹”替代王老三,冲击力强,是绝好的广告。专家之言,使当地人非常佩服。
  2006年灯节过后,由各级官员、各色人士组成的组委会成立。孙秘书在其中只是一个排在末尾的角色,乡长指派他在不打爹村蹲点,具体筹备开幕式事宜。这角色当地称之谓“会议人儿”。从春寒料峭到山花怒放,直至龙涧沟被绿意笼罩,孙秘书先把大事一一铺排。龙涧沟溪水断流多年,但在上游建成的蓄积雨水的大水塘,已蓄势待发。孙秘书到水塘看了闸门,以确保能顺利提升放水。王家门前,也推测百年前场面,平地搭棚,依地形地势安排,大体仍是参差形势。王家大院也粉饰一新。开幕式定在4月18日上午10时18分。17日下午,从国道到不打爹村十几里乡村级公路上,已经挂上无数横幅,内容诸如“效忠国家孝敬老人”、“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推进地域经济发展”、“不打爹村欢迎您”、“热烈祝贺忠孝节开幕”等等。王家大院前设置了主席台,王家门楼上方一块大红布蒙着的是镌着“文武状元第”大牌匾,主会场横幅也都悬挂得当。不打爹村还贴了不少花花绿绿的标语,一派节日气象。
  孙秘书还知道,各方嘉宾、记者已云集县城,第二天早上将准时赶到不打爹村。开幕式还有一个压轴节目,就是由演员扮成当年王家祝寿主角,扮演王老三的人还将依昔日样大喊一声:“乡亲们呀!我可是从来没打过俺爹呀!”
  孙秘书就是在这万事俱备时离开不打爹村的。他是想回去看看他爹,也是想回去告诉自己村里的人,不打爹村这么大的事其实也是靠他这个“会议人儿”才运转到至今这个形势的。他准备向本村人点拨一下,应该想一些大事情,而他虽然是一个小小的乡秘书,也是能治大事儿的。他没想到,不打爹村也有这等不争气的货!关键问题是不该发生在节骨眼上儿。他憋了一肚子火,火没处发还得思谋着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