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反恐”战术三:信息之争

作者:佚名




  恐惧起因:
  
  一个消息闭塞的公司,只能是闷头做蠢事。很多创业者都想成为信息大王,但面对一大堆信息,又不知道该如何去处理,通过科学方式,建立自己的“情报站”。《营销传奇》认为,对于创业者而言,最需要的就是如何才能及时抓住信息并把信息变成钞票的本领。
  
  信息处理恐惧的典型表现
  提起黄财和,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是说起堂和书店,说起曾经在深圳大街小巷停留售书的“流动书车”,深圳人应该不会陌生,黄财和就是这个书店和这些书车的主人。但是“流动书车”出现10年之后,人们已经很少看到它们的身影了。如今的黄财和在深圳南山区南新路经营着一家很普通的书店。黄财和1993年首创流动书车,1997年已拥有600万元资产,然而2002年11月时却不得不终止营业,黄财和的经历正是成在信息也败在信息上。
  1983年,21岁的黄财和带着仅有的100元钱离开了汕头老家来到深圳,他只读到小学四年级,经老乡介绍,在笋岗一个建筑工地上当工人。一年后,黄财和开始在一些厂房门口摆地摊卖水果。当时街上有一个书摊,出售流行的琼瑶、金庸的书,还有《读者文摘》等杂志,他看到有很多外来打工人员很喜欢这些书和杂志。天性好动的黄财和不满足于一年2000多元卖水果的赢利。于是在罗湖租了一间10多平米的门面,开始了书商生意,命名为“堂和书店”,生意很快红火。
  黄财和并不避讳被称为“文盲”,但“文盲”可以将书店经营得如此火爆,实际上正是得益于信息。说起书店当时的经营理念,黄财和说非常简单,他每次进货都是进两三千册,什么类型的书都少量进一些。看什么书好销售,下次就多进一些。此时他的信息是来自顾客。经过多年积累,小小书店让黄财和钱包慢慢充实起来。当时深圳书店少,很多顾客要跑很远的路购买书籍。顾客的抱怨再次成为对黄财和有利的信息,1993年时,黄财和拿出30多万元买了两辆大巴,他把汽车进行了改装,里面设有书架,取名为“堂和流动书车”,在深圳大街小巷流动卖书。
  “堂和流动书车”是全国首创,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立即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书店规模越来越大,由最初的2辆车增至14辆车,售货员增加到100多人,流动车的库存总量也由几万册慢慢增到十几万册,有时还供不应求,每天为社区居民和外来工送去知识,成为了流动的“精神粮店”。1996年,黄财和与弟弟又在东莞注册了“兴和书店”,并购买了2辆“流动书车”开展业务。
  1997年,黄财和已经成为拥有五六百万资产的老板了。然而此时他却忽略了信息的收集。随着图书销售业的发展和完善,固定图书网点开始逐步发展。从1999年开始起,堂和流动书车开始走下坡路。黄财和依然没有从身边不断传来的信息中察觉出问题的所在。到2003年6月,市政府办公厅向堂和书店下达了119号文件,文件内说“流动书车将被固定图书网点所取代,堂和书店流动车应退出特区”。他的14辆流动书车不得不停止了营业。让黄财和事先没有想到的是,车不流动了,也没有地方停车了,如果14辆大巴停在正规停车场,一个月下来,光停车费就要上万元。如今,车辆只有停在偏僻的路段,承受常年的日晒风吹雨淋,车子破损得非常快。光是车辆的折旧损失已经高达100多万元。加上仓库内还存放100多万册书,书店每月亏损都有几万元。
  
  “反恐”战术
  
  作为私营公司经济活动的最高组织者,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要重视和依靠信息来开展全部工作。同时,有高度灵敏信息意识。然而对信息的恐惧往往由此而生,同样的信息,有的创业者会立即意识到它的巨大价值,而有的创业者则熟视无睹。因而,有的创业者可以把握时机,做出正确决策,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而有些创业者则常常白白失去一个又一个大好机会,这就是信息意识的差异。所以,信息意识的强弱,利用信息能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公司创业者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之一。
  
  “反恐”实战技巧一抓住信息
  
  信息获得的方法很多,黑龙江联合肉类公司的创业者邱明在一天阅报时看到:蒙古最近发现了疑是瘟疫的病例。这则消息在五花八门的新闻报道中很不起眼,注意的人不多。但邱明却想到,如果蒙古真的发生了瘟疫,一定会从内蒙古和黑龙江边境传入中国。这两个省是中国肉类供应基地,一旦有瘟疫发生,肉类供应一定成问题,肉价也一定会猛涨。他派自己的医生去蒙古证实了疫情后,马上集中资金购买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肉牛和生猪,及时运到河北等地储存起来。不久,瘟疫果然蔓延到内蒙古和黑龙江。于是,国内肉价飞涨。邱明把这批肉牛和生猪高价抛出来。这笔生意让他净赚了900万元。邱明正是从报纸上一条极不起眼的信息创造了他事业中一个辉煌的时刻。
  创业者也可以派遣信息员收集信息。辽宁省新民县有一个个体帆布加工厂,该厂长为了早日打开产品销路,整天东奔西跑地营销产品,常常是白搭时间和旅费。有一次,他在上海住了十几天,一件产品也没销出去。他从上海回来后,收到了一北京亲戚的电报,说某勘探队急需15件钻井塔衣。他把自己生产的塔衣发走不久,就收到了货款。通过这件事,他认识到了信息就是财富。于是他花了100元在《市场报》上登了一则招聘信息员的广告,不到两个月,省内外200多人来信应聘。他还宣布每项信息成交后拿销售额的2%奖励信息员。同时,把自己的产品说明和所需原材料规格等材料寄给每个信息员,很快在社会上有了反应。内蒙古霍林河煤矿派人来洽谈订货,一次成交36000元。几年来,他通过信息员结交了湖南、山东、江西、海口、黑龙江等地的许多厂家和用户,不用东跑西奔就能随时掌握各地行情,使产品扩大了市场销路,自己也赚了大钱。
  有句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的确,处处留心皆信息。创业者们在刚开公司时往往对信息迷迷糊糊,甚至有的创业者说:“到哪去找信息呢?”社会发展到今天,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正确识别和处理信息对于预测和决策的意义就更加显得重要。今天的创业者所面临的问题往往十分复杂,牵涉的因素很多,需要大量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信息的意义就显得十分突出了。由于缺乏信息而做出错误决策的教训很多。上海有一家保温瓶厂,花了10年时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试验成功了以镁代银的镀膜工艺,事后才知道该项发明专利早在1929年就由英国一家公司试验成功了。信息不足,尤其是关键性信息的缺乏,使公司吃了大亏。
  被称为香港“假发之父”的华裔富商刘文汉,则是在餐桌上凭一句话的信息而发家的。
  1955年的一天,刘文汉在美国克利兰市的一家餐馆里,和两个美国商人共进午餐。席间,他们谈到如何开创一门新副业,使之在美国得到畅销,其中一个美国商人开玩笑似的说了两个字“假发”。刘文汉反问了一句:“假发?”那人点点头说:“假发”。真是,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