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专家点评:医药保健品营销策略十大错

作者:佚名




  医药保健品市场动荡期纵观药品保健品市场形势的每一次动荡,都伴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调整完后,则是一段过渡期,之后则是相当稳定的一段时期,然后新的潜变开始酝酿,直到进入下一个分化期。这非常符合马克思哲学的矛盾否定之否定规律。
  国家早在2002年就出台了禁止大众媒体发布处方药广告的规定,特别严禁乙肝、糖尿病、冠心病、肿瘤、高血压、抗生素六类药品做大众媒体广告。但现在媒体上投放的广告,仍有很多是处方药,广州是管理较为严格的城市,像六大类、哮喘等各种处方药仍然超过50%,其他地方更不用说了。
  我国政府松松垮垮、时松时紧、随意性较强的执法特点对医药保健品市场的影响非常大。
  我2002年在一个药品总代理处操盘,由于当时看到处方药广告的禁令,所以就不敢对处方药进行大量投入,从选产品到策划,都是尽可能减少,当时有这种想法的也大有人在。
  已经代理了处方药的人,骑虎难下,通过各种非市场手段继续在媒体投放。国家药监局风声一紧,下面媒体就规范,风声一过,广告依旧。每当国家药监局以及省药监局有什么风吹草动的,有的地级市药监局都提前通知媒体、经销商,所以处方药广告仍旧在大众媒体盛行。但是,毕竟都不敢像前几年放开胆子干了,而且广告确实受到了极大的约束,很多违禁内容上不去,广告的效果明显下降。
  很多做药品代理的为了保险起见,都纷纷改作保健品的代理,也使保健品开始泛滥,大量投入得不到满意的回报,很多企业、代理做得很难,2004年被戏称作医药大腕的殉难年,但05年的形势同样不容乐观。大家普遍反映:
  
  1、广告没效果。
  辽宁一位全省总代理,在全省各地市都有买断的电视时段,已经运作了七八年的时间了。感觉从03年下半年开始,电视效果下降,而电视广告费却没怎么下降。结果连续亏损,其下面一个地级市一个月亏损高达20万。04年一算账,全年亏了120多万。截至现在,依旧苦苦煎熬。
  报纸整版的效果也大不如前,以前一个整版接四、五百个电话,现在接到200多个就已经很高兴了。所以大家都发愁,整版之后该怎么办?财大气粗的厂家已经开始投放连着两个整版的广告了,一期广告十五六万,可是这种烧钱的做法并不是绝大多数人能够奢望的。
  
  2、促销没人应。
  从买五赠一到买一赠一,价格从一百五,直降到六、七十,免费送的东西一箩筐,总以为消费者一定会挤破了药店,结果仍然是稀稀拉拉,顾客并不领情。这个场景就好像《围城》里的店主,当方鸿渐参观他的腊肉时,他自己连说“好吃”,并装作自己馋得都要流口水了,可是方鸿渐们并没有兴趣。
  
  3、活动没人来。
  摆好了宴席,却没客来吃,这是很多做会议营销的企业最头痛的事。搞个科普去收集新顾客,这些患者到你这来免费量量血压、测个血糖什么的,瞧瞧新鲜。你是热情相迎,他们是连声道谢,看起来好像成功在即,回去一查,3/4的资料都是假的,要么电话是空号,要么打过去每人接。即使接通了,也要被人责骂一通,警告你不得再骚扰,搞得销售员都怕打电话了。
  做个旅游营销,再三申明老带新,可仍然来了七、八成的老顾客,变成了老顾客联谊会,出单是甭指望了。这除了员工工作不到位的责任外,顾客不感兴趣是主要原因,因为近的景点都做滥了,远的从效益上不划算。
  
  医药保健品营销的十大错误
  
  月亮圆圆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任何不利形势下,尽管很多企业品尝了失败的苦果,可仍然有为数不少的企业抓住了契机,大摆庆功宴。所以市场做不好,不能一概归之为大环境影响,企业本身的策略失误才是败走麦城的关键所在。
  
  一、产品没有创新,过于玩弄概念
  虽然从胶囊、冲剂,到喷剂、外贴、鼻闻、照射等,好像是层出不穷,其实产品本质上没有突破,只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
  一是大搞换名游戏。如药店零售价在十多元的普通中药,换个名就成了震惊中外的新成果。很多久病成医、对药物成份比较注重的患者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
  二是玩弄概念,概念越来越多,越来越前卫,越来越触目惊心,但很多概念经不起医学的推敲,所谓见光死。消费者也看花了眼,死了心,干脆来个闭目塞听算了。
  因为这种情况,经销商心里也没底,一冲不成功立刻动摇,动起更换门庭的心思。现在很多做省市代理的,往往抱着冲一把的心态,找个产品,投上几期广告,冲上去就做,冲不上去就换产品。反正现在厂家和总代理招商也难,做产品的门槛很低,换产品很容易。
  由于产品没有突破,消费者并没有从产品中感受到什么益处。所以即使有人尝试购买了,也很难坚持下去,而且负面影响,阻止了更多的人采用。
  实际上企业也不要总是想开发些前无古人、开天辟地的新产品,适当跟进现有产品类别也是策略之举。从传统医药保健产品如人参、鹿茸、阿胶、银杏等具有明确功效的品种中挖掘,通过先进的生产工艺等深加工也能创出新天地。如河南宛西制药厂权力打造六味地黄丸生产基地,通过浓缩技术,同样赢得了市场。
  
  二、一窝蜂跟进,产品撞车严重
  市场上炒作的产品,从头发到脚底板,人体该有病的地方全被我们诊治过,连遗尿这样的产品都有人在媒体上炒作,我们实在想不起来还有哪些方面是空白?下一步真的到了深度细分的程度吗?如性别细分,女性补肾,男性糖尿病、女性糖尿病;年龄细分,青年补肾,中年肾虚。
  一方面产品没有创新,另一方面大量的经销商所见略同,或者出于无奈之选,结果导致了同类产品过多,产品严重撞车。比如04年广州市场风湿骨病产品有12个之多,大家都挤在《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三大报纸上做广告。不少品种在各大报纸上投放了几次广告,就不见了踪迹,后来连药店的专柜都撤掉了。特聘京城某大策划人操刀的××胶囊,价格从140多元直落到89,还要买几赠几,终端还是不走货。另一种胶囊靠38元赚尽市场风光,以后更是买2送1,把其他产品逼到死角,但是抛掉巨额广告费后,所剩无几。
  其他类别的产品也面临同样问题,尽管白热化程度不如风湿骨病高。市场毕竟是有限的,哪怕经销商卖的个个是真金白银也卖不上好价钱啊,所以80%的人不赚钱是必然的,也应该是正常的才对。
  
  三、感性投放,缺乏科学依据
  市场营销是一门技术,医药保健品营销要坚持科学化原则,不仅宣传内容要科学化,宣传手段更要科学化,才能提高投资收益率。
  很多企业以及经销商都缺乏专业的策划部门,或者虽有这样的部门,但由于人员素质不够、公司领导对部门不够重视等多种原因,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大量的市场负责人还没有脱离靠经验、凭直觉作决策的习惯。很多经销商亏不是亏在销量上,而是亏在投入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