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拈花惹草”也致富

作者:叶 子




  靠山吃山,“拈花惹草”也赚钱
  
  2002年冬天,在广东打了几年工却没赚到多少钱的张松回到了家乡湘西怀化。面对家门前的大山,张松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茫然。有一天,百无聊赖的张松打开了一本书,书里夹着一张书签,这是一种用植物标本做成的书签,是他在广东花3元钱买的。“就这么一片叶子,可卖3元钱啊!”张松拿着书签想开了:像这样的叶子,自家附近不是到处都有吗?广东人能把它开发成商品,我同样也可以一试。
  张松决定自己动手做一些书签,家乡的花花草草就是他制作书签的原料。这年冬天,张松第一次到山上去寻找花花草草,乡亲们对他的行为很不理解,还以为是他用来做药呢。一个邻居问他:“你找这么多树叶干什么?”张松认真地告诉他,用来做书签卖。
  当乡亲们得知他要用树叶做书签来赚钱时,许多人都不相信,他们祖祖辈辈守着这些花草,但没有一个人靠它们富裕起来。张松的父亲也认为他是不务正业:“你成天搞这些,以后怎么娶媳妇成家呢?”尽管如此,张松还是执意将此事继续做下去。
  凭着读书时学到的植物标本制作方法,张松照着样品做出了第一批书签。他要试一试,这种在广东能卖3元钱的东西,能否在当地打开市场。第一批书签做出来后,张松又进行了改进,让书签看起来更加漂亮和实用。随后,他将书签拿到学校附近出售,他认为学校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张松在学校附近摆子一个地摊。前来围观的学生非常多,但是真正买的却很少。整整一天,他卖出去5张书签,共得7元钱。这是什么原因呢?一个学生告诉张松,这些卡片太粗糙了,档次不够。听着学生们的议论,张松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刘燕飞。他想,刘燕飞一定会给他答案。
  说起与刘燕飞的交往,还有一段故事。2002年,张松离开广东前曾给一家杂志投了一篇稿,写的是一个关于“跳舞草”的故事。稿件刊发后,看到这篇文章的刘燕飞很好奇,就给张松写了一封信,他们就这样相识了。
  张松给刘燕飞写了一封信,让她给他提一些意见,并在信中附了几张他亲手做的卡片。当刘燕飞将这些卡片给她的同事看时,同事们都觉得这种卡片没有什么市场前景。但是,刘燕飞觉得能有这种想法,就已经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她建议张松不要单纯做书签,制作些花草贺卡。
  张松对学校周边市场进行调查后,制作了800多张有花有叶的贺卡,这次张松把目光盯上了学校周边的商店。这些商店的老板看到他的贺卡时尚、新颖,都愿意尝试一下。这批产品以鲜艳的色彩、别致的造型和意韵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目光。短短十几天里,贺卡卖出了480多张,这让张松确信,刘燕飞提供的思路是对的。制作这种贺卡,投入的本钱很少,而且在后期制作时,只需要把干燥好的花草通过自己想象进行组合就可以了,对张松来说,这是一个本小利大的项目。这一次,张松赚了300多元,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远在深圳的刘燕飞。
  谁说花花草草就不能赚钱?张松憧憬着将市场拓展开,赚更多钱。
  
  “花吧”掀起财富风暴
  
  到了2003年夏天,张松看到山里飞舞的蝴蝶,他想,如果将蝴蝶和花草一起制成贺卡,可能更好卖。他想到了就去做,随后,他将制成的标本拿到凤凰县城去卖。凤凰的一家旅游公司很看好张松的产品,订了1200元钱产品。
  拿到订单,张松非常激动,这是他“不务正业”以来做的最大的一笔生意。但对方要求在“十一”黄金周前交货,时间非常紧张,张松白天就到山上采集原材料,晚上在家里制作,忙得脚不沾地。在制作的过程中,他发现那些作为贺卡材料的花草发生了霉变。霉变的原因是花草不能充分干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松和他的弟弟想了很多办法,开始用火烤,但火候、温度掌握不好,烤糊了。后来又用熨斗熨,但效果也不理想。后来,他们从面包的烘烤制作中得到启示,经过无数次实验,终于彻底解决了花草干燥的问题。
  理所当然地,张松的书签、标本受到了市场的欢迎,他也从中获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这时,张松打算做一些花草工艺品。因为,花草工艺品既是真正的花草,又具有永不凋谢、不择场地、不需种养的特点,应该很有市场。结果,他加工出来的花草工艺品很快销售一空。
  人们对张松的工艺品非常好奇,都向他了解是如何做成的,有的还说他们也想自己动手制作。这让张松想到了创办全国首家“花吧”:以花为主题,让客户自己动手做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顾客既可以自我玩赏,也可以将工艺品送人,这样岂不两全其美?张松马上着手进行规划:他将“花吧”进行仿生态布置,“花吧”里随处可见花草、树枝、山藤……“花吧”虽然只有30余平方米,但非常温馨。“花吧”提供防晒、防腐的真花、蝴蝶,顾客可以在这里自行制作书签、贺卡,并可以做成各种工艺品。
  张松的“DIY花吧”一开张,就吸引了数十名插花爱好者,其中既有都市时尚白领,也有年过花甲的老人。他们在这里不仅可以赏花买花,而且还可以自己做花,学到更多的花草知识,他们还将自己制作的各种各样的工艺品放置在“花吧”里,让顾客欣赏。来得更多的还是附近学校的学生,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各种产品,体验创作的快乐。老师和家长对“花吧”的评价很高,认为“花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情趣,这些评价让张松感到非常欣慰。
  来“花吧”体验DIY快乐的人越来越多,张松开办了学生班、生活班和速成班,亲自上课传授技术。就这样,张松靠着经营“花吧”,月收入上万元,由一个穷打工仔变成了日进斗金的老板。后来,当地的小学还聘请张松为孩子们讲课,讲的就是花草标本的制作和创意。一个曾经在外地打工,连吃饭都成了问题的打工仔却成了教师,这都是因为他敢于创新,化腐朽为神奇,从家乡的“聚宝盆”中赚钱。“我的工艺品都有自己的特点,你在其他的地方不可能买到我这样的手工艺品,也难感受到在‘花吧’里把玩花草的乐趣。”野花野草成就了张松的事业,“敢于吃螃蟹”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携子之手,共刨锦绣前程
  
  张松在生意中上也有过挫折。他销出的一批货被退了回来,原因是货品褪色,红色变成了淡红,紫色更淡了……
  张松十分焦虑,这是一个对他的事业关系极大的技术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还会影响到今后的生意。苦闷中的他用电话向远在深圳的刘燕飞倾诉。没想到,不久之后,刘燕飞竟然辞了工作,来到张松身边,表示要与他一起解决花草变色的难题。
  由于花草树叶上一般都有着一层油脂或绒毛,他们的许多次尝试都失败了。有一天晚上他们又忙到深夜,休息前忘了把遗留在颜料里的花拿出来,第二天早上起来,他们发现那些花开得更鲜艳了。他们受到启发,从而解决了花草变色的问题。
  共同的志趣撞击出两人的爱情火花,2004年8月,喜事联袂而至,他们婚后不久,深圳就有人找上门来了,一下子订了5000元钱的货。也是从那一天起,张松的花草工艺品走出了湖南,销到了山东、浙江、广东、福建等地,他的产品受到了许多城市孩子的喜爱。
  如今,湘西大山里一分钱不值的野花野草,经过张松夫妻俩的加工,一年就换来30多万元财富。2005年春节前后,他们就销售了十多万元的产品,张松还办起了一个十多人的工厂,开发压花相框、压花装饰画等系列产品,将“拈花惹草”的生意继续做大做强,赚取更多的财富。
  张松巧妙地将常见的花花草草进行包装开发,并首创“花吧”经营模式,从中赚了个钵满盆满。这个神奇的创业故事告诉人们: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并不在天赋和机遇,而在于挖掘和创造。张松正是能够推陈出新,挖掘商机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如果你有与张松一样的眼光,像他一样善于挖掘,你会发现财富离你并不远,也许就在你家背后那座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