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不发不义财

作者:周 伟




  宋代汴京有一小茶房,环境幽静,设施先进,服务态度优良,所以生意兴隆。
  有一天,一位姓李的读书人,在茶房前遇一旧知,相引就茶肆相叙阔别之怀。李某身上带着数十两金子,用袋子装着系于肘腋,以防水火盗贼。当时春日乍暖,李某脱下外套,将装金子的袋子放在茶桌上,出门的时候,忘了带走。到了半夜的时候,李某想起此事。李某考虑到当时茶肆内的顾客往来如织,装金子的袋子一定找不到了,遂未前去询问。
  又过了几年,李某再次路过此茶肆,他与同行的人说:“我前几年曾在这里丢失过一包金子。”他这话让茶肆的主人听见了,店主走过来问李某:“你说什么事?”李某说:“本人三四年前,曾在贵店喝茶,遗留一包金子。当时朋友找我去有其他事,所以不曾向您打听。”店主思索片刻说:“你当时是不是穿毛衫在里面坐着?”李某说:“是。”店主又说:“与你坐在一起的那人是不是穿着皂皮袄?”李某说:“是。”店主说:“那东西是我将它保管了,当时我拿着它去追赶您,但您走得太快,在稠人广众中找不到您,于是我将其暂时收取了。我想您第二天一定会来领取的,我未曾打开它,觉得此物甚重,想必是黄金白银之类的东西。只要您能说出金子的块数及重量,你就可将其领去。”李某语:“如果真是您收取了,我定与您平半分取。”店主笑而不答。
  茶肆上有一小阁楼,店主拿小梯登楼,李某随到楼上,看到阁楼上收留的客人遗失物如伞、鞋子、衣服等类甚多,物件上各贴有标签,标签上写明了某年某月某日某色人所遗留等内容。僧道妇人,则写僧道妇人;某杂色人,则写某人似商贾,似官员,似秀才,似公吏。不知者,则写不知其人。店主在楼角找到一个小包袱,上面写着:“某年月日一官人所遗下。”于是店主与李某一起下楼,当着众人的面问李某包中黄金有多少块,重量为多少。李某回答有多少块,多少两。店主将包袱打开,包中黄金数量果与李某所言相符,店主乃将其还给李某。李某分一半黄金给店主,店主说:“你想必是读书人,为什么这样不理解人呢?古人向来重视义与利的关系,小人若是重利轻义之人,则会将其隐瞒而不告诉你,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常常担心于心有愧。”李某知店主不会接受,只好再三表示感谢,并请店主到酒楼饮酒,店主亦坚持不去。
  店主还金事件传开后,很多人慕名到这里喝茶,茶肆的生意从此火起来了。
  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义薄云天”的义商,东汉名士任嘏和明朝的李疑就是其中的代表。
  任嘏年轻时,家境贫寒,以卖鱼为生。他素来公平交易,从不哄抬物价。一次,官府大量收购鲜鱼,使鱼价一下子涨了许多。但任嘏却毫不动心,仍然按照原来的价格出售。买主认为任嘏买卖公道,于是乐于上他那里买鱼,所以他的生意一直比别的鱼贩兴隆。
  还有一次,任嘏和一位商人一起去外地购买牲口,来到某地之后,两个人各自典买了八头牲口。到主人来赎回牲口时,价格已上涨了10倍。搭帮的人见机想以新价格结算,但任嘏却只拿回自己原来的本钱,一点没有抬价结算,搭帮的商人不好意思了,也把多收的钱退回了物主。
  自此以后,任嘏名声大振,凡是出售牲口的人都乐意与他交易。有时任嘏没有资金,卖主也肯让他先牵了去出售后再来结账。任嘏不但生意兴隆,而且口碑极好,远近闻名,一直传到曹操耳朵里,把他请去做了官。任嘏为官清廉,更把个“义声”一直传播下去。
  明初,李疑在都城金陵开旅店。别的旅店旅客来到之后,被店主安置在一间只能放一张床的房中,旅客出入时得弯下身子,晨钟一响,旅客马上外出办事,天黑以后才回来,洗涮用水都得自己准备,这样每月交房钱要数千文。交不出则要受到讥笑甚至被诉讼官府。房客人如果有人生病,常会被赶出门,遇到病危旅客,房主往往在客人气还未绝之时就用车拉出去,吞取客人的全部资财。如果孕妇临产,会被认为不吉利,也是被房主哄走。
  然而,李疑的做法和他们不同。有一个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重病,身边无人照料,人们不愿理他,不愿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找到李疑家门前说:“我不幸生病,人家都不愿收留我,我听说您非常仗义,能给我一张床休息吗?李疑马上答应了,清扫了一间明净的房屋,准备了床褥炉灶,又请来医生,他亲自为范景淳煮粥熬药,每天早晚陪伴。后来范景淳病更重,大小便失禁,而李疑则每天为他洗涮,面无难色。范景淳感动得流下了泪水,一天他对李疑说:“我怕不久于人世,无法报答你的大恩大德,我钱袋里还有金银40两,放在从前住的旅店里,请您取来自用吧。”李疑说:“患难相助,这是人情事理应该的,您说什么报答!”景淳说:“如果您不去取,我死后,钱也要让别人拿走。”李疑于是叫他的同乡跟随取回了口袋,当着范景淳的面打开,数了银两,又把袋子封好。过了些时日,范景淳死了,李疑用自己的钱买了棺材,临时安葬了范景淳,又将封好的钱袋放到范景淳同乡那里,写信叫范景淳的儿子来,然后把钱袋的银两又过数给范景淳的儿子,并帮着把棺材取出,用自己的钱买了礼物,送范景淳之子回乡安葬其父。范景淳的儿子拿出钱来谢李疑,李疑坚辞不要。
  李疑义名越传越响,生意也日渐兴隆。可见为商之道,离不开一个“义”字。那些自私自利,钻到钱眼里,一点不讲社会公德的商人是不会有大作为的。
  
  边读边悟
  
  在中国人的用语中,这个“义”字也是一个好说不好解的。虽然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实际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绝少有不把义当件事的。梁山泊上不过就一伙毛贼,内里多的是地痞流氓,还特别地讲义气。商贾之辈虽然身居末位,这个“义”字同样是少不了要挂在嘴上的,而且“义”和“利”常常有着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