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台湾塑胶大王的生意经

作者:佚名




  在世界石化行业,一提到王永庆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从白手起家到创建台湾最早的塑胶集团,成为名副其实的“塑胶大王”;从米店的一名小伙计到世界华人十大富豪之一,其间经历了无数次磨砺。他用其特有的经营观念在商界独树一帜,曾以40亿美元的资产名列世界富豪榜第16位。
  
  米店起家,重诚守信
  
  以最好的质量和最优质的服务真诚地对待每一个顾客,用心去思考、用心去研究、用心去对待每一个顾客的需求,这就是王永庆。他卖给顾客的不仅仅是产品,而是把顾客的需要变成了自己的服务项目,与产品一同给予了顾客。
  王永庆视信誉为生命,更把它当作自己做人的基本要求。他认为信用不仅是商业间来往的一个砝码,而且是一个人的内在问题,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起码道德品质。
  王永庆说,做人与做生意是分不开的,人的一生道路很长,要守信誉才行。
  早年的王永庆因家境贫寒,读不起书,不得不辍学打工,做小买卖。
  1932年,王永庆在嘉义开了一家米店,当时他仅16岁。那时,嘉义已经有20多家米店,竞争非常激烈。
  由于仅有200元资金,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租一个很小的铺面。
  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而且地理位置很不好,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一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很少有人到他的店买米。
  那时周围大的市场都被一些老字号的米店占据了,而王永庆的米店规模小、资金少,想做大宗买卖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他也曾想过专门搞零售,但是那些地点好的老字号米店在经营批发的同时,也做零售,没有人愿意到他这一偏僻的米店买米。为了改变窘况,王永庆虽然也曾背着米袋挨家挨户去卖,但是收效甚微。
  一番努力后,王永庆意识到要想米店在市场上立足,使生意做起来,自己就必须有优势才行。经讨细心观察对比之后,王永庆认为提高米的质量和服务是最根本的方法。
  当时的台湾.农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很落后。
  农民把稻谷收割后铺放在马路上晒干,然后脱粒,这样,一些沙子、小石子之类的杂物不可避免地掺杂在里面。用户在做米饭之前,还要挑拣沙子,用起来很不方便,对这种现象,买卖双方对此都习以为常,不把它当一回事。
  然而,王永庆却从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找到转折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不辞辛苦,不怕麻烦,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楷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
  这样,王永庆米店卖的米质量就要高出其他米店一个档次,并且深受顾客好评,从此他的米店生意一改往日的冷清局面,渐渐地红火起来。
  当看到提高米质见到效果的时候,王永庆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于是他在服务上下了工夫。
  当时,用户都是自己到米店买米,自己搬送回家。对于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就非常不方便。
  当时年轻人整天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去买米,大多数情况,买米的任务都是由老年人来承担。
  王永庆认为这也是扩大其生意的有效途径,于是他决定主动送货上门。他的这一行为受到顾客的普遍欢迎。
  当时尽管有许多米店,但是却没有送货上门的,王永庆增加这一服务项目实际上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的服务是细致周到的,每次给新顾客送米,他都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家有多少人吃饭,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
  到了时间,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用户家里。送米的同时他还帮用户将米倒进米缸里。
  如果米缸里有旧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擦干净缸,将新米放到下面,旧米放在上层。
  如此,陈米就不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独到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
  在送米的过程中,王永庆了解到,当地居民大多数家庭都以打工为生,生活并不富裕。有时货到却收不上款,大家都很尴尬。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永庆采取按时送米,约定到发薪之日再上门收钱的办法,极大地方便了用户,深受用户的欢迎,而那些接受服务的用户,渐渐地都成了王永庆的忠实客户。他的米店,也随之生意兴隆,蒸蒸日上。
  王永庆注重米质、诚实守信的优质服务方法,让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
  由于口碑好,王永庆的生意很快壮大起来。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为了扩大规模,便自己办了一个碾米厂。就这样,王永庆优质、守信的良好品质,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慢慢地打开了台湾首富的大门。
  1973年台塑公司办理的溢价退款案,最终证明王永庆是一个守信的人。
  当年,台塑公司为了扩建厂房,需要大笔资金,只得办理现金增资,同时承诺增资股将以每股250元的价格抛出。
  这一消息使股民们很高兴,他们认为有利可图,于是纷纷出资购时股票。
  但是,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顺利。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台塑的股价开始下跌。
  第二年,股价已经跌到每股241元。股东们认为台塑占了很大的便宜。在召开的股东大会上,股民要求台塑补足承诺价和市价之间的差额。
  投资股票本身就是有风险的事,股东们的要求也不是十分的合理。
  但是,出乎人们的意料,王永庆不仅不认为股东们的要求不合理,而且再次作出承诺,假如6月30日的收盘价格超不过244元,台塑将以这一天的收盘价作为标准,补足差价。
  然而,形势并没有出现好转,6月30日的收盘价每股仅207元。王永庆毫不犹豫,决定兑现诺言,每股退给股东43元。这样,他一共损失了4000多万元台币,开创了股市上前所未有的先例。
  当王永庆决定兑现承诺时就有人劝他,也有人笑他傻,他在白白地扔钱。他们认为诺言不具有法律效力,即使是打官司,王永庆也能获胜,并且保住这4000万元。
  但王永庆说:“做生意,不能光盯着钱看,应该把眼光放远点。台塑损失了4000万元,但换来的是千金难买的信誉。”
  王永庆兑现承诺的美名,不仅在台湾商界及民众中广为传颂,而且在国外也声名远播。
  一位外国银行的高级主管曾这样说:“王庆庆的英文签名,就是信誉的保证,可以提供无限的长期贷款。”
  事实证明,王永庆这4000多万花得非常值得!
  1978年,当王永庆准备继续扩大台塑公司生产规模,引进高科技的现代化设备,需要巨额外汇资金时,英国的建利百联银行、运通银行与美国信孚银行以很低利息联合向台塑公司贷款1500万美元。而外资银行贷款的唯一条件既不是让台湾当局作担保,也不是用台塑公司的资产作抵押,而是要王永庆签下“王永庆”这三个字。他们的共识是:王永庆是值得信赖的的人。
  20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股民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大幅上扬,几年间,股价平均加权指数从2000多点狂升到最高时的12000多点。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