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中国鞋王”巅峰陨落

作者:施 盈




  他,19岁离开家乡外出打工,用短短5年时间在全国树立起百信鞋业连锁的品牌。
  他,事业高峰之时在全国发展了100多家连锁百信鞋城,坐拥30多亿元,被业界誉为“中国鞋王”。
  然而,在他的事业达到巅峰的时候,他庞大“产业帝国”的崩溃也开始了。2003年5月25日上午,原“百信鞋业”的创始人李忠文因涉嫌诈骗在长沙被拘捕,彻底宣告“百信鞋业”走人没落。
  
  向贫困叫板 打工仔成“鞋王”
  
  李忠文,1972年出生在温州一个普通家庭。他有一个哥哥,一家4口靠着父亲打鱼的微薄收入过着清贫的生活。
  1991年,李忠文因穷没能继续上大学,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只身来到天津谋生。在同乡的介绍下,李忠文在一家鞋店当了名学徒工。在做鞋之余,老板常常带他一起去进货,谈生意。李忠文很快发现,天津的鞋业市场基本上都被温州鞋商所占领。看到那么多老乡在天津都发达了,同为温州人的他萌发了干一番事业的念头。
  1994年,在家里人的支持下,他和哥哥一道,拿着借来的4000元钱再次来到天津,开始了创业历程。兄弟俩租下市区一个420平方米的旧门面,做起了皮鞋批发兼零售的生意。凭着两年来建立起的业务关系,李忠文直接从温州各大鞋商进货,实行低成本运作,低价位销售,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生意很快红火起来,一下成了天津城里家喻户晓的鞋店。一年下来,竟然赚了400万元。1996年,他们在天津又连续开了4家营业面积达四五百平方米的鞋店,生意都不错。
  经过几年的打拼,李忠文十分看好国内中低档鞋业市场的发展前景。于是,年轻气盛的他毅然关闭了他刚开不久的4家店,重新租了5家上千平方米左右的大型门面。同时亮出“百信鞋业”的品牌,打出“平民化,低成本,低价位”的旗号,对外号称“中国第一家鞋业连锁企业”,全新的经营模式使他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百信”在天津取得成功之后,李忠文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而是把目光瞄向了全国,梦想着把“百信鞋业”做成全国最大的鞋业连锁企业。对于每个欲开发的市场,李忠文总是亲历亲为,不敢有丝毫怠慢。每到一个城市,他总是夹着个皮包四处转游,寻找那些生意冷淡但位置较好的店铺,然后将它们租下来装饰一新,形成自己统一风格的鞋业连锁店。
  经过4年的苦心经营,李忠文终于在全国40多个城市开了80家连锁店,拥有2.8万名员工,总资产达到30多个亿。一时间,这位30岁未满的温州小伙子一下成了全国鞋业的风云人物,被业界誉为“中国鞋王”。
  
  奇迹般壮大 “百信”走入巅峰
  
  “百信”发展速度如此之快,与它的经营方式密不可分。李忠文在销售上注重低成本运作外,并在经营上采取“赊销”的办法,李忠文在经营过程中相对的直接投入并不多。李忠文从供货商手中先拿货,等货销出去以后,再将货款返回。这样由供货商垫付现金成本,“百信”基本上没有流动资金的压力。因为有强大的销售实力,李忠文几乎不用担心货源问题。
  2000年7月,李忠文衣锦还乡,在温州王朝大酒店宴请家乡的各大鞋商和名流。席间,李忠文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他在全国的80家连锁店,如果每个店每天售出一个品牌的20双鞋,那么,他每天在这个品牌的鞋厂下的订单就是1600双。如此充满诱惑的承诺,让在场的每一位鞋商都为之垂涎。觥筹交错间,留下的是无限的商机。
  除了销售实力外,李忠文吸引商家的另一大资本就是自身的信用。在“百信”发展初期,信誉比较好。李忠文与供货商约定在一周之内结账,遇到特殊情况也不会超过15天。因此,供货商不但不担心能不能收回货款,而且许多慕名而来的供货商更是争着向李忠文供货。到2000年末,李忠文的事业达到了顶峰,年销售额高达15亿元。
  李忠文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而是对自己的产业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他踌躇满志,在2001年销售额达到17个亿,到2002年在全国开出100家连锁店,5年内跻身世界500强,垄断中国鞋业零售市场。与此同时,他申请了100个商标,准备在全国各大连锁店建立100个品牌专柜,利用连锁店树立自我品牌,计划在2004年前使自己建立的100个品牌成为全国鞋业名牌。同时,他还花重金收购了郑州亚细亚天津分公司,并以每年300万元的租金租下北京赛特广场一万多平方米的店面。他曾自豪地说,他的习惯是只做第一,不做第二。
  
  家族治理 “百信”繁荣背后的暗礁
  
  对于每个商人而言,处于事业的巅峰往往也是最难把握的时期,一步棋没走好,就有可能“全盘皆输”。李忠文也没能幸运地“逃”过这一关。一味地追求“高、大、快”的目标,让他忽视了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管理上的危机也渐渐产生。
  由于李忠文不停地在全国各地开分店,为了压价,公司成立了配货中心,采取“总部统一采购,统一配货”的方式。配货中心自然成了人们眼中的“肥肉”,于是,一些亲戚朋友便想尽办法往里面钻。许多人大吃回扣,100元一双的鞋本来还可以压价,而他们则加价,110元购进,货是用百信的品牌和资金买的,但最后却放到其他商场销售……正如一位供货商所说的,“李忠文失败了,他的许多亲戚朋友却成了百万富翁。”这种亲情、友情式的缺乏监管、缺乏权利制衡的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便成了“百信”繁荣表现下的暗礁,随时都有可能导致企业触礁沉船。尽管李忠文在日常的经营中,也觉察到了这样的问题。在2001年10月由各地分公司和分店店长参加的会议上,他大发雷霆,拍着桌子指责公司内一些人不顾公司利益以权谋私。然而,对此情况他也仅仅只能骂骂而已,因为许多“蛀虫”都是他的手足。
  经营模式上的缺陷导致“百信”背后危机重重。当时,李忠文只要投资50万元,用于店面装修和柜台、货架的购买,就能开一家2000平方米的店,几天内便可建立一个“公司”。新开店的货有一些从老店直接调过来,另一些则先赊账。这种空手套白狼的“虚拟经营”模式,使李忠文几天内便可建立一个“公司”。诚然,做企业需要扩张,但扩张是一个系统工程,人财物都需要有一个良性互动,有一样跟不上就有可能带来致命的损伤。由于在未得到银行支持的情况下大量连锁店的快速扩展,公司不仅拖欠下供货商大量的货款,而且公司的全部现金被消耗一空,资金链开始出现问题。对于一家产业如此庞大的企业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现金支撑,一旦出现意外,将无法阻挡。赊销这把经营中的双刃剑,即将预示李忠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悲剧。
  
  诚信缺失 “百信”走入困境
  
  “百信”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壮大以后,他的信誉却在走下坡路。由于百信鞋业过于注重低价而导致劣质的商品流入市场,给消费者造成不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