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冒险大家:霍英东

作者:佚名




  “能伸能屈”是贯穿霍英东一生的主要特点,这是他最成功、最为人津津乐道之处。中国的改革开放和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两件世纪大事,却给霍英东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他曾说:“眼快不如嘴快,嘴快不如手快。”成大事者,都必须经历风险,风险越大,回报越高,不怕不做事,就怕没有事做。
  从小没钱,一心想发财,走路都在想如何拾到钱。
  我一向喜欢接受挑战,愈是艰苦的事情,我愈要做好,苦难是激发我奋起的主要因素。
  我爱体育精神,它能催人竞争向上。
  我佩服那些世界冠军,这种体育精神能让人振奋。
  我最喜欢的事就是看升国旗,听奏国歌。
  我相信事情总会好起来的。
  眼快不如嘴快,嘴快不如手快。
  ——霍英东
  
  不甘人下,拿出干大事的胆量
  
  1923年5月10日,霍英东出生于香港一户水上人家的小船上。霍英东在家里排行第四,他上头有两个兄长和一个姐姐。在他出生后不久,他又添了一个妹妹。
  寻根溯源,霍英东的原籍是广东番禺县。霍氏在番禺是个大户,在著名的黄埔军校以南六七公里处,有一个村庄——练溪村,坐落在珠江河畔。
  据史书记载,练溪村于明朝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后有一条名为“白坭涌”的小河,这小河弯曲如虹,波光闪闪如银练,故后人就把村落改名为“练溪村”。村中的民居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聚落成为块状,只是近年村民富裕之后,才陆续改平房为楼宇。
  由于生活所迫,霍英东没有上过学,小小的年纪便在海上摇着船漂来漂去,后来年纪稍大一点便给人打工,打工的霍英东多次被解雇,后来在一个朋友的介绍下,他到了太古糖厂的化验室工作。
  霍英东并不十分感兴趣在化验室工作,只是因为被生活所迫,没有选择工作的余地,不得不去做。实际上,他以往打工都是干一些粗重的活儿,也不适合于化验室的工作。有一次,不懂化学知识的他又胡乱搞试验,差点出了人命。霍英东和一名职员在化验室无事可做,突发奇想,擅自搞一些试验。两人用硫酸制造氢气,制造过程中,突然爆炸。
  试验室里所有的瓶瓶罐罐都已被炸成碎片,洒了满地,他两人的脸上也被玻璃碎片划出了血痕。
  太古糖厂的人听到轰隆一响,以为是炸弹爆炸,连忙赶来。一查,原来是两个小家伙搞的鬼。
  闯了大祸的霍英东,被太古糖厂赶走了,再次失业。
  半个月后,霍英东找到一份在一间粮油仓库的工作,即给大米过磅。这虽然不是体力活儿,但也不容易做。几十个粗壮的苦力肩上扛着50多公斤重的米袋,站在外面排队等候过磅。有时霍英东手脚慢一些,误了一些时间。苦力们就火气大发,粗言烂语怒斥他,有的人还拳脚相加。
  霍英东受不了苦力的欺负,没干多久,他就离开西环粮油仓库。
  在香港沦陷后的两年时间里,霍英东干过六七种工作,每次都干不了多长时间就被老板解雇或自动辞工。他觉得自己不应再帮老板打工了,自己要创业当老板。
  在霍英东母亲刘氏的鼓动和游说下,找了亲戚朋友,凑了一些本钱准备开杂货店。
  大约是1943年,一间名为“有如”的杂货店在湾仔坚拿道西鹅颈桥开张了。
  虽然“有如”名义上是大家合资经营的,但实际上是别人出钱,霍英东一个人出力管理。“有如”规模很小,但毕竟是霍英东一手搞起来的,它是霍英东艰苦创业的第一步,两年来一直在外面打工受苦受气的霍英东初尝当老板的滋味。
  经营杂货店是一件辛苦劳累的工作,但霍英东干得很起劲,从不怨苦叫累。在霍英东的精明经营和料理下,“有如”的生意日渐兴隆。
  当霍英东经营杂货店的时候,抗日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但香港市民的生活却更加艰苦。战争后期,粮食大量缺乏,很多人就活活被饿死。日本宪兵提着枪,天天到街上抓人,把抓到的人放逐到岛上,让他们慢慢饿死,以此减轻粮食短缺对日军的压力。霍英东守着“有如”,得以在艰难的沦陷岁月中生存下来。
  日本投降后,香港,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逐渐活跃起来,沉寂了多年的海上货物贸易再现生机。
  这个时候,霍母刘氏认为货运业大有可为,决定重操旧业,从事海上驳运经营。她和其他合伙人商量后,就把“有如”杂货店出让给别人,霍家分得7000元港币,刘氏用这些钱自置小货轮,再度出海。
  放弃“有如”后,霍英东准备到太古洋行上班,这个时候母亲刘氏劝他放弃那个职位,在家里帮她打理驳运生意。霍英东虽然已经成家,但仍然悉听母亲的意见,于是和母亲一起重操驳运旧业。
  经营过一年多杂货店的霍英东,当时已不满足于只帮母亲料理驳运生意。他相信自己有经商的头脑,能做大事,尽管在帮母亲理财管账,但也时时寻找发达致富的机会。
  有一次,霍英东在翻阅一些报刊资料时,无意中看到宪报上面刊登不少拍卖战时剩余物资的通告。霍英东心想:“有不少物资是目前市面上需要的,一买一卖,也许能赚些钱。”
  从此,霍英东就时时留意宪报上的招标通告。一次,他看中40部轮船机器,这些机器略经修理,就可使用,他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机会。参加投标人,须付100元的费用。由于母亲管钱比较严,当时霍英东只得向妹妹借了100元参加投标,出价是1.8万元港币。没想到几天后,港府通知霍英东,他中了标,让他准备1.8万元去取货。接到中标通知,霍英东又喜又愁:这1.8万元去哪找?他知道母亲是不可能将这一大笔钱让他拿去做买卖的。
  随着出货截止日期的临近,霍英东仍然没有筹到资金,只好硬去游说母亲但母亲却没有借给他一分钱。
  尽管在母亲那吃了闭门羹,但霍英东不甘心,他即搭船过海,到九龙去找一位好朋友。他把此事说给朋友听,希望朋友帮他想办法做成这桩买卖。他的这位朋友对此很感兴趣,并去仓库看了机器。看完机器后,他对霍英东说:“别到处找人借钱了,干脆4万元,把这些机器卖给我算了。” 霍英东非常高兴,一口答应。这宗无本生意,霍英东净赚2.2万元。
  净赚了2.2万元后,霍英东时常周旋于物资拍卖场,经常参加投标,从事物资买卖,并且不时有所收获。他经常活跃于货轮上、海岸边,以及往来于商肆和拍卖场之间。在霍英东帮母亲经营驳运生意时,结识不少驳运客户,霍英东极力向他们兜售从拍卖场拍得的渔船、艇仔,脱手较快。
  从此,霍英东尝到了买卖物资的甜头,体会到了从事贸易是盈利高、赚钱快的事业,他认为这是发家致富的一条捷径。
  
  想到做到,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20世纪50年代前后,地产业开始在香港初露端倪。1947年,中国银行曾以每平方英尺251.44元的价钱,投得中环一块官地,创下当时地价最高的纪录。同时内地资金大量涌进香港,香港的各行各业一度蓬勃,这个时候“联邦特惠税”优惠政策在香港实施,中外商人纷纷涌来香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