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华侨旗帜——陈嘉庚

作者:佚名




  福建商人中,有一个光辉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千百万华侨的心里,永远受到祖国人民的尊敬和怀念。这个人便是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
  清同治十二三年九月十二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同安县仁德里集美社的一个华侨世家。曾祖父陈时赐兄弟五人中有两个出洋做过“番客”。其父缨杞,大伯父缨节和二伯父缨酌也出过洋。
  陈嘉庚出生于国难,长于国难。在他出世那年,日本借口琉球遇难船民事件,进犯与集美遥遥相望的台湾,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了一个屈辱的《中日北京专条》,承认琉球为日本属国。在他11岁到12岁时,法国入侵福州,爆发马尾海战。
  小时候陈嘉庚入读南轩私塾,17岁时赴新加坡协助其父经营“顺安”米店。陈嘉庚先生的经商才能在他南渡新加坡14年后才初露锋芒。父亲的米店停业后,陈嘉庚先生集资7000多元叻币,创办了“新利川”菠萝罐头厂,不久又接管了同样是经营菠萝罐头厂的日新公司。两厂在三个月中就获利近4万元。陈嘉庚首先偿还了父亲的全部债务,获得良好信誉,从此以后事业顺利。
  在新加坡,陈嘉庚先生最早引进橡胶并进行大面积种植,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橡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人称东南亚“橡胶大王”。他首创橡胶制品大规模生产,打破了英国垄断资本的垄断局面,促进了侨居地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他还兼营菠萝罐头厂、冰糖厂、饼干厂、皮革厂、木材厂等。
  鼎盛时期,陈嘉庚先生开办的工厂就有30多家,商店100多家,垦植橡胶和菠萝园15000多英亩,雇佣职5232000多人,资产达1200多万叻币,约值黄金100万两,是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
  陈嘉庚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商人,而且还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教育事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他虽然身居异邦,但时刻心怀祖国,经商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兴学报国。他说:“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
  清光绪十八年,陈嘉庚先生在回乡完婚时看到,那座他念过书的私塾已经关闭,小孩因无处读书成天在街上淘气惹事。怎么办?陈嘉庚决定用自己不多的积蓄创办一所学校。他对妻子说:“咱自己的日子有吃有穿就行,孩子出世,有钱多花,无钱少花,还是用这钱办学校吧。”妻子被说服后,他又一家一家地劝说族人联合起来办学。
  两年之后,由陈嘉庚先生出资200银元办起来的“惕斋学塾”,在他的家乡集美开馆了,这是他出资兴学的开始。从此以后,他出资办学的热情一发而不可收。
  民国三年三月,陈嘉庚先生创办了集美高初两所小学校,此后又相继创办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稚园、水产、商科、农林、国学专科、幼稚师范等,并逐步发展,在校内建起电灯厂、医院、科学馆、图书馆、大型体育场。在昔日偏僻的渔村里建设起举世闻名的集美学村,民国八年,陈嘉庆先生开始筹办厦门大学,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分12年付款共300万元,而当时他所积存的资产也仅400万元。著名教育家黄炎培说:“发了财的人肯全拿出钱来办教育的,只有陈先生。”
  陈嘉庚先生发誓要把厦大办成中国的“南方一强”。陈嘉庚为了节省开支,就自己购料雇工,自己设计建筑,很快建成了五座气势恢弘的学校大楼,他不惜巨资购置教学设备,请留学美国的林文庆博士担任校长,高薪聘请著名学者出任教授,1921年4月厦门大学正式开学。
  厦门大学是在“五四”运动风起云涌的形势下诞生的。陈嘉庚主张,在厦门大学要贯彻科学、民主的精神,对各种新思想、新知识要采取“兼容并包”的方针。鲁迅、蔡元培、黄炎培、马寅初和杜威等国内外著名学者,都在厦门大学作过讲演。
  厦大开始时设师范部(文、理两科)和商学部。到民国二十五年,厦大已发展到文、理、法商3个学院9个系,成为当时国内科系最多的5所大学之一。民国二十六年陈嘉庚因企业破产,无法负担厦大经费,才请国民政府收为国立大学。
  在承担集美、厦大两校庞大开支的同时,陈嘉庚还于民国十年联络新加坡华侨,组织同安教育会,支持同安县创办40多所小学。民国十三年,陈嘉庚把同安教育会改为集美学校教育推广部,至民国二十四年,先后补助福建省20个县市的73所中小学,补助总额达193227银元,全部由陈嘉庚承担。
  在侨居地,陈嘉庚先生竭力倡办华文学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学校总理。民国四年在新加坡捐资创办崇福女校,民国八年又捐资3万元创建南洋华桥中学,后来又捐40多万元作为该校基金。民国三十六年三月,创办南洋女子中学。
  陈嘉庚先生爱国光学,显示了舍己为公、坚韧不拔的精神。日本侵略势力为了打击陈嘉庚,曾利用国家力量,以金钱补助日本商人,令其贱价向新、马等地倾销橡胶产品,使陈嘉庚企业濒临破产,不得不接受债权人英国垄断财团的条件,把独资经营的公司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之后,董事会不许陈嘉庚将资金投入教育。因此,陈嘉庚毅然决定企业收盘。他说:“企业可以收盘,学校不能停办。”
  经历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等风云变幻时代的陈嘉庚,始终站在人民的一边、正义事业的一边。陈嘉庚对孙中山十分敬佩,于宣统二年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积极赞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在祖国遭受日本侵略时,陈嘉庚先生不遗余力参与抗日救国活动。民国十二年,他创办了《南洋商报》,鼓励抵制日货。民国十七年组织“山东惨祸筹赈会”,担任会长。民国二十一年,在新加坡发动华桥筹款支持十九路军保卫上海。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倡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并担任主席;在报刊上发表“组织华侨千百万,复兴中华一条心”的誓言,并代表华侨界通电国民政府,抨击汪精卫的投降言论。华桥在抗战期间的经济支援,占了当时国民政府抗战军费的大部分。在陈嘉庚和南侨总会宣传组织下,3200多名司机、机工及许多医生、护士回国服务。
  民国二十九年三月,即1940年3月,陈嘉庚先生率“南侨慰问团”回国考察,并访问了重庆和延安等地。这次考察访问使陈嘉庚先生的思想出现了飞跃的变化,可以说是他一生的大转折。这次回国考察访问之后,陈嘉庚先生“如拨云雾而见晴天”。尤其是访问了延安之后,“耳闻目睹各事实,见其勤劳诚朴,忠勇奉公,务以利民福国为前提,并实行民主化,与民众辛苦协作,同仇敌忾,奠胜利维新之基础。余观感之余,衷心无限兴奋,梦寐神驰,为我中华民族庆祝也”。陈嘉庚先生由此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毛主席是中华民族的大救星”。
  延安之行使陈嘉庚先生“喜尉莫可言喻”,他决定凭良心和人格说话,不等回到南洋,在重庆国民外交协会邀请的一次会上,他便讲演了《西北的观感》,如实地介绍了延安之行的所见所闻。在国民党控制下的“陪都”,一个无党派爱国人士的讲话,使大后方的人民耳目一新,受到极大的鼓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