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陈有庆金融家族传奇
作者:孙 毅 柳 芙
“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很多银行贷款都是没有抵押的,那时靠的就是一个信字,我们那个时代一个优秀的传统就是重情守信,我的父亲是这样做的,我也是这样做的。”陈有庆说。银行业是为公众服务的行业,银行的资金说穿了就是市民的钱,所以做银行最重要的就是以诚待客,这样才能够赢得发展的机会。
现在国际化了,生意做大了,客人比原来多了很多,这种情况下银行不可能对每个客户都了解,所以就一定要进行科学管理。陈有庆是个很谨慎的人,虽然说信字当头,但他的行事风格是十分稳健的,没有把握的事情,他不会轻易去做,所以业务上升得很平稳。“现在我们有信贷委员会、资信调查委员会和稽核委员会这样的机构,我们对每一家公司的年报、管理都十分重视,尽量避开贷款的风险,这些先进的现代做法虽然跟传统不同,但诚信是我们不能改变的原则。”
“这几十年的积累不容易。”陈有庆感慨地说。
行事稳健的陈有庆也是个善于把握机会的商人,上世纪60年代,香港的生意状况不好,陈有庆是第一个在中国香港和东京开始与日本人合作买卖日本股票的。
亚洲商业银行以前主要是对外部交流起桥梁作用,与内地的往来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而台湾开出的信用票大都是经过他们转到内地的银行,所以他们跟两岸的金融机构都有业务上的往来,战时美国甚至以为他们是内地银行,一度把他们在美国所有的美元户头都封了。从那时积累起的良好资源对亚洲商业银行现在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目前进入内地市场的外资银行越来越多,但陈有庆却说自己没有什么压力,他说:“业务紧张一点是好事。大家各有各的客户,那些欧美的大银行一般都喜欢做大生意,不愿意做小生意,但是内地的中小企业和私人企业都是非常多的,我们完全可以在这方面做发展,他们需要资金,需要多方面的融资,这里面蕴涵着一个很大的市场。”
隐于幕后
一间银行所做的事情往往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印尼华人首富林绍良,在上世纪80年代生意起步不久时,盘古银行便贷给他一亿美元。而著名的香格里拉集团,也由盘古银行的父子两代支持多年。
陈有庆现在最发愁的,是资金来源问题。
“亚洲商业银行现在也可以做人民币业务,在上海广东等地都能做,但目前只能做三资企业的业务,本地人的存款我们不能收,所以我们有时要面临的问题就是要贷款的时候没有资金,基本上只能用自己的钱,新资金注入也需要批准。我们现在主要做买卖贸易方面的生意,客户存给我们不多,基本都是我们贷给他们,主要资金都是从香港我们自己手里来。”陈有庆为钱发愁的情况,也是很多外资银行老板的写照。
而作为香港第六大保险公司的亚洲保险公司,目前也在艰难筹备进入内地市场,陈有庆的中国梦,正在一步步地走向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年过古稀的他,已经把大部分的权力移交给下一代,除了连任四届人大代表之外,他的主要精力,已经投入了香港侨界社团联会的工作中。成立这个联会的念头,几年前就已经在他的脑海中诞生:全球侨界的网络覆盖面十分广阔,香港是他们的主要枢纽。我们就是桥头堡。
香港侨界人士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年代,但是有着共同的语言、历史和文化,他们与海外和内地都保持着密切关系,其中很多人更是利用自己的个人关系网络才将生意做大。“香港的侨胞大概有一百多万,他们为了香港和内地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香港正面临经济转型和全球化的挑战,同时适逢内地经济高速发展,此时成立联会,是极好的时机。”陈有庆说。
至于家族生意,陈有庆也打算得很完美:他主内,孩子们主外。借助自己对于内地市场多年以来的了解和孩子们从小在海外读书的经验与眼界,一个更加多元化发展的金融集团,已经慢慢完备起来。
陈有庆是个很有趣的人,他似乎不太喜欢谈论自己,而更愿意谈论自己的家人。儿子,侄子,弟弟,太太,说着说着,他就沉浸在讲述自己家人故事的情绪之中。他念念不忘的是自己的家人,引以为豪的还是自己的家人。
这个时候,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古稀老人,把自己四分之三世纪的经历与梦想,用心地移交给自己的第二代、第三代,把自己的爱与心情,与家人的喜怒哀乐紧紧相连。
三代同居
陈有庆有一个不太一般的家庭——也许应该是太不一般。
他的弟弟陈有汉,在1988年他们的父亲陈弼臣去世后,出任盘古银行董事长,而陈有汉的儿子陈智深,则在1994年12月接替了自己的父亲。
陈有庆的两个儿子中,大儿子陈智文现任亚洲商业银行总经理,小儿子陈智思则主理亚洲保险公司。小儿子智思,让陈有庆时时念在嘴边,挂在心上,这也许不仅仅是因为他在经商的同时叱咤政坛,任香港立法、行政两会议员,更主要的,是一个老父亲对这个从小多灾多难却一路努力走下来的孩子的牵挂。
陈智思是一个全香港保险公司都不愿意为他投保的名人,因为他18岁时,就患上血管收缩症,先后进行了三次大型心脏手术。这段生死之间的经历,让他决定将生命的大部分奉献社会,他也是整个陈氏家族中在政坛影响力最大的人物。
而对于侄子陈智深,陈有庆也赞誉有加,他特别勤劳,经常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金融风暴后盘古银行的迅速恢复,在很大程度上仰仗陈智深的勤奋。
虽然陈家一家都是精英人士,但他们却没有淡忘亲人。每年春节,整个家族都要回到泰国团聚,大家坐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这个习惯,是陈有庆坚持的,他对自己后辈们说:我离开泰国很多年了,你们的孩子跟我的孩子有的都不认识,以后下一代会连家里谁是谁都不知道,每年趁着过年的机会大家在一起见见面交流一下,以后在不同的地方就都可以沟通了,这实在是一件很好的事。
金融风暴时,陈有庆的两个儿子回到国内与父亲同住,小儿子陈智思更是放弃了美国绿卡,恢复香港人的身份,不过他们父子虽然住在一起,但各自忙于自己的事务,只有周末时才一起吃饭。他们最常见面的地方,是家里的健身房。陈有庆在北京饭店的房间角落里就摆着一双阿迪达斯的球鞋。“我一定要健身的,我们家里有一个健身馆,给我和我的孩子们用,身体健康最重要。”老人笑得很开心。
1952年结婚,陈有庆早已经度过了他的金婚纪念日,和太太沈时芬在香港相识,在泰国结婚,两个儿子各自事业有成,两个女儿远嫁国外,陈有庆夫妇的日子过得幸福满足。陈太太醉心绘画,小有所成,一家人住在8层大宅中,不远不近,各自过着各自不平淡的生活。陈有庆的家,论职位,几乎就是一整间公司,但抛掉各自的俗务,谁能说不是一个模范的香港家庭呢?
让后人走自己的路
虽然没有经历过什么童年的苦难,但陈有庆子女们的经历却和自己的父亲非常相似——去国外念大学,进国外的大公司打工,然后再回到自己的家族公司来工作。
“我现在已经是半退休状态啦!”他笑。现在整个家族中的生意,陈有庆都已经慢慢交给了两个儿子,儿子们多年的海外经验,为家族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而陈有庆本人参与内地各种事务多年的经验,让他可以专心为儿子们攻打内地市场。
接班问题一直是家族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根据《美国家族企业调查报告》的描述,那些已选定了接班人的家族企业中,84.5%选择的是40岁左右受过大学教育的家族成员。制定了接班资格认定政策的企业中,38%的企业要求接班人具有在家族企业以外至少3年的工作经验;29%的企业计划将所有权平分给子女,22.3%倾向于给对企业贡献大的家族成员更多股份,10.1%计划给那些不参与企业管理的子女较少股份,6%的不给其任何股份。
目前中国大批家族企业正处于权力交接的转型期,如何成功传承财富成为其面临的主要课题。研究家族企业史的学者发现,在所有把财富转移给下一代的家族企业当中,至少有80%的家族生意在第二代手中完结,只有13%的家族生意成功地被第三代继承。
为了平息子女之间的争夺,瑞典宜家的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把公司资产拆成了三份,确保子女无法动摇公司的根基。意大利经营高级男装的杰尼亚家族则干脆把整个生意变成了两代人的合资公司,共同承担经营上的风险。但瑞士洛桑商学院的施瓦斯教授则认为,老一代创业者总以为公司的成功是自己正确领导的结果,却没有意识到每经过一次权力交接就需要做战略上的调整,他们只想让子女照着自己的方针行事,以为从此就万事大吉。
不要逼子女按照自己路走下去,这样一个简单的要诀,正一代一代在这个金融家族身上实践,他们的第三代接班人,也已经逐渐介入家族事业,但是陈智思说,不会逼后代走自己的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