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农家女的大生意

作者:佚名




  20年前,辽宁省普兰店市杨树房镇的李桂莲,一个农村女人,因为“爱美”,“想穿漂亮衣服”,领着12个姐妹,东借西凑了3万元钱,招收了85名女工,从各家凑来了65台缝纫机,创办了杨树房服装厂。
  如今这家服装小厂已发展成为拥有直属成员企业40多家,员工7000多人,资产总值10亿元,年综合生产能力达1000多万件(套)的大杨企业集团,产品远销海内外。解决农民穿不上裤子的问题
  李桂莲已经多次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不过,这位女富豪当初创业的时候却只有一个念头:“解决农民穿不上裤子的问题。”李桂莲对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农村仍有惨淡的记忆。“冬天,我的父亲在田里干活,单裤上缠着草绳保暖。”半个世纪过去了,大连市中心最高档的百货商厦里,李桂莲拥有的品牌“创世”男装均价已经卖到了8000元。
  李桂莲是农民出身,3年自然灾害的时候,父母带着弟弟北上哈尔滨投亲靠友,唯独把她留在大连农村。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女儿身上生来就有非同一般的生存本领,父母才放心地留下了她。
  她自小就具有一种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性格,在农村,她带领生产大队的队员们一起渡过生活难关。后来,她成了大队的生产书记,管生产、管思想、管计划生育。农村里来了上山下乡的知青,领导们就派李桂莲去管理这些下乡劳动的知识青年。李桂莲从小只读过4年书,这个个子不高、身体娇柔的女人管理起知青来却毫不逊色。当时认识她的人都说:“李桂莲很有两下子,她的性格一点也不小女子!”
  1979年正值中国改革之初。只念过4年书的李桂莲却已经做了8年生产大队支部书记。在那个时候,中国农村家庭拥有缝纫机的并不多,凭借组织能力和领导力,李桂莲把全村的65台缝纫机和10多位技术比较“精湛”的女裁缝都拉了出来,又动员全村有兴趣去做服装的妇女报名参加她的服装厂的招工考试。“有600多人报名,整整考了3天,像唱大戏一样。”考试的题目是“在两小时内做一件像样的衣服”。3天以后,李桂莲挑选出了85名“优秀工人”。后来,她们都成了大杨集团的“元老”。
  也许是因为穷怕了,李桂莲很快就找到了生产致富的办法。大连港口有从事贸易的地理优势,很多日本与韩国商人来到这里,将自己的服装拿给当时加工费用很便宜的中国工厂加工制造。李桂莲带领自己的这些农民员工,做大连一些国有工厂不接的散单。
  当时的外商喜欢直接与服装加工厂接洽,他们需要在技术上精密把关,在工艺上有更密切的交流。他们来到杨树房的工厂,外商看见农民们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用简陋的设备做衣服时立刻就皱起了眉头……尤其是当他们看见那些工人的手上还沾满了种菜时留下的土。敏感的李桂莲马上问:“你们有什么不满意吗?”当她知道了原因以后,就在工厂门口放了水盆,让工人们在进厂做工前把挖地瓜沾上土的手洗干净。
  曾经的往事总是一幕幕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在那样的环境下,她走出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步。这是一个普通小女子的坚韧,也是一个值得我们仰慕的榜样。
  大杨集团副总裁刘文献谈起李桂莲时说:“她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智慧程度却很高。她每天都在学习,并且眼光非常独到,都是和国际大师学习,一般的水平,她是看不上的。”
  细数她的合作伙伴,里面有日本赫赫有名的青山集团,有意大利有名的GFT集团,后来又和阿玛尼合作,这都是世界顶级的时装厂商。
  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大杨集团以前瞻的眼光、雄厚的实力、战略性的判断成为大连乃至全国服装产业的先行者。
  现在,大杨集团已经成为一个小小的“联合国”,7名来自全球各地负责销售和市场的外籍管理人员已经在大连的大杨集团办公室上班,另外大杨集团还在海外聘用了30多名设计师和营销人员。
  创建高档服装品牌的道路注定漫长而寂寞,但李桂莲却以自己的方式享受着这个过程。“每个客户都是我们服装的活广告。如果一位男士穿上我们的西服很得体,我就送,也一定让他穿上;而有些不合适我们服装风格的男士,哪怕他想买我们的衣服,我也要想方设法劝他脱下来。”她说。
  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故事,这不是因为李桂莲是一个农民,也不是因为她是一位女性,更不是因为她所拥有的巨额财富,而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她带领的大杨集团走过了20多年的风风雨雨,不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而且成为了中国一流的服装企业。
  
  要跨出国门挣洋钱
  
  一个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其领导者若是没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和超前意识,这样的成绩是不能取得的。李桂莲就做到了这一点,并且比别人看得更准,下手更稳。
  建厂伊始,李桂莲就立下了远大目标:要跨出国门挣洋钱。“搞经营做买卖,眼睛不能只盯在国内市场上,要敢于参与国际竞争。”这在20世纪80年代初可是一个极其大胆的想法。
  1981年的春天,大连市一家大服装厂厂长找到李桂莲,说他们与一家美国公司签订了一个条绒西服合同,整装由46块面料组成,要求3天内拿出样品,准备去西欧参加博览会。如果3天拿不出样品,这家美国公司不但会另选厂家,还要索赔。这对当时一个规模不大的服装厂厂长来说,确实是一道难题。
  李桂莲隐隐感觉到,加工这批高档出口服装,是她们小厂创信誉、挤进国际市场的一次难得的机会,她决心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可有位厂领导却担心地说:“这批西服别说干,咱厂这些乡巴佬连看也没看到过!这不是冒险吗?”李桂莲则说:“做这批西服要说冒险,主要是时间紧、技术质量要求高,但如果我们干好了,一是可以巩固与大连外贸方面的关系;二是可以一举进入国际市场,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后面。”那位厂领导被李桂莲说服,立即着手组织人马到大连拉布料,并立即投入生产。三天三夜,李桂莲与干部、工人吃在车间,干在车间。第三天中午,400件样品终于赶制出来了。
  当李桂莲和技术人员赶到机场把样品送到外商面前时,外商吃惊了。他对样品很满意,但不相信是农村小厂做出来的,所以当即退了机票,非要到厂里亲眼看一看不可。他来到厂里,直奔车间,既不坐下,也不喝水,顺着车间流水线逐道工序查看并撕破一件西服做破坏性试验。最后满意地笑了,连声夸OK!OK!并当场拍板:16000件条绒西服全在这里做。这时,小厂沸腾了,工人们回家拿出鞭炮放了起来。
  李桂莲在客户关系培育方面也具有十分超前的眼光,她懂得舍小利、向前看的深刻道理。大杨集团在欧洲的第一位客户贝尔马公司就是一个例子。
  贝尔马公司是一家西班牙公司。1988年当大杨集团与他们合作的时候,贝尔马公司的规模还很小,每年的服装订单只有1万件档次较低的夹克衫。但由于这家公司是大杨集团在欧洲的第一家客户,李桂莲仍给予了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