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尾生守信的故事

作者:熊剑平




  在古代典籍中,“尾生”这个人物经常被提及,比如《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等,可知“尾生故事”一度在战国时期口耳习传。究其原因,是由于故事的主人公——尾生,在当时是守信的代表,故每与“比干之忠”或“屈原之清”相与提及。比如苏秦潜伏齐国期间,在受人诽谤之时曾投书燕昭王,说自己就是燕昭王的“尾生”,一定会兑现此前许下的诺言,帮助昭王完成复兴燕国的大业。当然,苏秦也确实做到了“信如尾生”。他积16年之力,悄悄行间,运筹帷幄,最终帮助燕国打败齐国,实现复仇大业。
  《论语》中有“微生高”(或作微生),有人以为这就是“尾生”最早被提起。但《论语》仅只言片语,其事无从详考。在旧籍中,记载尾生故事较祥的要数《庄子》。《庄子·盗跖》中说:“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只是这记载仍嫌简略,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此基础之上,又作了进一步推衍述说,使人物形象稍稍丰满起来。根据顾著《史林杂识初编》,“尾生故事”大概可以作如下描述:
  尾生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也许受了父母反对,其事难遂人愿。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姑娘决定背着父母私奔,随尾生而去。于是,两人约定在城外的一座桥下会面,然后寻机双双远走高飞。根据约定,尾生来到桥下等候。不料天空突降大雨,不久山洪爆发,滚滚江水裹挟泥沙席卷而来,淹没了河梁,没过了尾生的膝盖。
  这对年轻人之所以选择桥下,盖因“卑暗之地便于幽会”(《史林杂识初鳊·尾生故事》)。这块桥下河梁之地,水退时可为陆地,水进时则为河道,本来安全系数就不高,选择如此地方约会,可想二人爱情的情势发展受到家庭阻碍不小。尾生与姑娘约定桥下见面,不见不散,见洪水至,本当立即上岸躲避。但他念及爱情之辛苦,又想起与姑娘的信誓旦旦,故虽不见姑娘踪影,仍寸步不离,死死抱着桥柱,终于被活活淹死。
  尾生见洪水如此凶猛,却不肯退避,叫人可以无限遐想,乃至可从人性出发斥责其迂,故而历史上一直有正面和反面的评价。不过,比较而言,后人对于尾生还是褒远远大于贬,可知国人在价值观念上的取合是受了孔夫子潜移默化的教诲(夫子曾言:“民无信则不立”)。每当自况忠信,人们便喜欢以尾生引喻,这种情形在文人中尤其多见。比如,嵇康《琴赋》:“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玉台新咏·古诗八首》:“朝登津梁上,褰裳望所思。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李白《长干行》:“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如此等等,可知尾生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是文人笔下经常提及并反复咏叹的人物。
  尾生的名字后来又进一步与“蓝桥”结合起来,成为中国版的蓝桥故事。据《山西通志·卷十九》,当年尾生与妇人相期之桥,在蓝水之上,名为“尾生桥”,只是其他已不可考。蓝水之上的“尾生桥”,大概就是蓝桥的得名缘由。于是渐而有蓝桥与尾生名字的牵连。比如元杂曲(《李直夫尾生期女濞蓝桥》。顾颉刚认为,它就是作者据《国策》、《庄子》诸书所记载又作进一步描绘而成顾颉刚还记载他当年在北京曾听到一折名为《蓝桥会》的大鼓书,可知“尾生故事”在民间尚且流传不绝,尾生由魂断蓝桥而一举成为深入人心的守信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