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卫台英雄刘铭传:晚清抗侵第一人

作者:王春地




  1836年(道光十六年)9月,刘铭传生于安徽合肥大潜山麓(今隶肥西县)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他上私塾时,无心诵读先贤圣语。十二三岁的时候,读了一些占候、堪舆之类的杂书,尤其喜好治兵家言。他曾登上附近的大潜山,仰天感叹:“大丈夫当生有爵,死有谥!”
  19世纪50年代,太平军、捻军起义席卷大江南北,清朝地方政权土崩瓦解。刘铭传身处乱世,先是加入当地贩卖私盐的团伙,接着干起打家劫舍的勾当。1856年(咸丰六年)8月,他纠集起几百名贫苦青壮,当上了结寨自保的武装头目。两年后,以“捍卫井里”为旗帜,在大潜山西面建起寨堡,成为这一带对付太平军和捻军的一股团练武装。
  由于刘铭传指挥有方,所部团练作战英勇,在镇压捻军和太平军的战斗中屡建奇功,刘铭传的地位也得到清政府的承认,成为李鸿章淮军系统的一员虎将,深受李鸿章和曾国藩的器重和赏识。同治三年(1864年),刘铭传因攻陷常州,生俘并处死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有功,被清廷赏穿黄马褂,晋升为直隶总督。同治七年(1868年),清政府平定捻军,刘铭传因剿捻居首功,被清政府封为一等男爵。
  1872年2月,刘铭传顶着一等男爵的头衔衣锦还乡,回到老家养病。谁知不久,驻扎在陕西的“铭军”突然哗变,几天内溃散殆尽。清廷拟予将刘铭传革职查办处分。刘铭传四下活动,求得恢复,却从此被解除兵柄,闲居了13年。
  他虽然远离清朝军事政治权力中心,但对祖国边疆危机的日益加深深感不安。他买了许多西方书籍和报刊的中译本仔细阅读,还经常往来于上海、南京之间,结交洋务派人士和改良主义知识分子陈宝琛、徐润、薛福成等人,思虑中国富强之道。他拍案惊呼:“中国不变法、罢科举,火六部例案,迷开西校,译西书以厉人才,不出十年,事不可为矣。”(《刘壮肃公奏议》卷首)这种直率深邃的见解在当时是不多的。
  1880年,清廷因沙俄霸占伊犁,并对我进行武力威胁,便召刘铭传入京征询对策,并准备必要时派他统兵作战。刘铭传借这个机会,呈上思虑已久的《筹造铁路自强折》。他认为:铁路不仅利于漕务、赈务、商务诸业,而且可以迅速提高清军的机动能力,使18省合为一气,一兵可抵十数兵之用。可惜这一建议未被清廷采纳,刘铭传不得施展抱负,依旧返归故里“疗疾”。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边疆危机日益加深。法国殖民者从越南南方不断向北方扩张,企图进窥中国西南边疆。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次年6月,法军除在陆路节节进逼中国边境,海上则派法国海军中将孤拔率领炮舰二十余艘,企图攻占福建和台湾海口,以逼迫清政府在谈判中让步。此时,清廷再次起用刘铭传,让他负责台湾防务。
  1884年6月24日,刘铭传乘西太后和光绪皇帝召见之机,提出了“整顿海防以济当务之急,讲求武备以立自保之基”的建议,并指出建设国防的具体措施:严密防守各商埠及产煤地区,断绝敌舰之源,改建各海口炮台,配备炮队、水雷,撤长江、太湖水师,筹办中国海军,以严防守;速派精通业务者到外洋购买新式枪炮,以应战时急需,酌裁无用的募勇、绿营,编练新式军队,对统兵将领实行严格的考核和赏罚制度,设局译刻西洋实用书籍以备参考。
  两天后,刘铭传受命以巡抚衔督办台湾事务。他从铭军部队中抽调陆操教习100人、炮队教习30人、水雷教习4人,并令铭军旧将王贵扬等十余人携带毛瑟后门枪3000杆,配齐子弹渡海赴台。7月14日夜间,他趁着雷雨交加的恶劣天气,乘军舰躲过法国舰队,于16日在基隆港口登岸。
  刘铭传认为,法军主要的攻击目标是基隆和沪尾(今淡水)两海口,故到台伊始,立即着手重新组织海岸防御:首先在基隆外海口门两山对峙之处,增筑社寮岛、仙洞山和沙湾炮台,阻遏敌舰入口。沪尾除原有沙仑旧炮台,又新筑中仑和油车口两座新炮台,填塞港道口门,阻止敌船突入;其次,由于台湾清军兵力单薄,刘铭传在全台推行团练之制,陆团在内地驻守,渔团在海上巡逻;同时,划全台为数个防区,分兵设将,各负其责;此外,在台北府设支应局,在上海设军械粮饷总局,保障后勤供应。
  8月3日,法舰4艘载海军陆战队近千人抵近基隆海口,企图占领基隆及附近的煤矿。刘铭传闻报,连夜从台北府城赶往前线。5日上午8时,法国舰队发炮猛轰各岸防炮台。基隆守军奋起还击,命中法旗舰“拉加利桑尼亚”号和巡洋舰“费勒斯”号。法军因正面攻击不能奏效,改由侧面进攻,连续轰击4个小时,摧毁了基隆诸炮台与火药库。刘铭传下令大部分守军暂退至山后避炮,另一方面以水淹没基隆八斗煤井,焚毁厂房及存煤,不给法舰队补充能源之便。法海军陆战队二百余人先后换乘小艇登陆,占领大沙湾附近高地。
  刘铭传鉴于法舰火力猛烈,决定待登陆法军脱离舰炮火力支援后,再进行反击。6日上午,他传令诸将到大营商议破敌之计。众人进屋时,却见他正在吃早饭,满面愁容地对身边幕僚叹息说:“我曾经以数千人破10万大军,都得力于唐殿魁和刘盛藻二人,可惜他们都死了。如果这二人还活着,我怎么会忧患法军呢?”一席话说得部将章高元、邓长安士气高昂:我们跟随你也有十来年了,你今逢绝境,我们也义不生还!刘铭传立即放下筷子,站起来握住二人的手,说:“好男儿,勉立功名!唐、刘不得专美于前矣。”随即提出了“诱之陆战,两面夹攻”的作战方案,并作了具体部署。
  下午2时,马丁中校率领“巴雅”号军舰的陆战队员,猛攻清军曹志忠营所据守的田寮港西侧高地。曹志忠营迎头阻击,苏得胜、章高元和邓长安率亲军队从东西两面袭击,成三面合围之势。不久,在山巅军旗之下的法军指挥官被清军击倒,全军大溃,伤亡近百人。残部狼狈逃回舰上,许多人落水而亡。
  基隆抗登陆作战的胜利,使法国侵略军的嚣张气焰有所收敛,暂时改对台湾北部进行海上封锁,把舰队主力集中于福建水域。8月23日,法军舰队在马尾海战中获胜,清朝福建水师惨遭覆灭。9月30日,孤拔按照法国海军部的指令,率舰5艘(连同先期抵达的“梭尼”号等3舰共计8艘),陆战队千余人重返基隆口外,准备登陆后派兵绕袭守军侧翼,夺占狮球岭和基隆城,后进犯台北。为了分散守军力量,由利士比率三舰驶往沪尾(淡水),以攻势行动促使清军主力往援。
  在法军不断增加的军事压力下,刘铭传在台湾的处境日益艰难,但他仍决心孤军抗敌。他判断法军得不到基隆之煤,万难用兵中国,遂决定亲率主力扼守基隆,以孙开华主持沪尾防御。
  10月1日晨,法国海军陆战队一个大队在舰炮掩护下,在仙洞山海岸登陆,企图抢占仙洞山顶,安设炮位,配合舰炮掩护步兵沿岸边的山脊绕袭基隆守军侧翼。仙洞山阵地指挥官毕长和率百余士兵顽强抵抗近2个小时,终于失守。法军从山巅抄袭清军章高元、陈永隆部,并在山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