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和尚”皇帝与“大脚”皇后

作者:王 强




  在中国历史上,从秦朝到清末的2100多年间,如果不算历次天下大乱中产生的那些昙花一现的割据政权首领,一共有300多位皇帝。翻开浩如烟海的史籍,在字里行间,只能看到一些统治者留下的记录,而真正推动历史进程的劳动人民,不是成为“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无名残骸,就是做了忍受不公平待遇的黔首。
  元未明初的朱元璋是个幸运儿。他出身贫寒,自幼流落街头,为了生存,曾当过和尚、做过乞丐,当然也不乏偷鸡摸狗、调戏妇女之举。他大字不识几个,弓箭也没有准星,但他的理想和报负从没有停止过升华,历尽艰辛,终于登上了九五之尊,成了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与其妻“大脚”马皇后给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传奇。
  
  出身贫寒,饮尝人间疾苦
  
  元文宗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九月十八日,时值播种秋小麦的农忙季节。安徽凤阳府的朱家是佃农,全靠辛苦耕作来养家糊口,所以该家的主妇陈氏虽临近产期,仍要和往常一样下地耕作。这天下午,陈氏侍候一家老小吃过饭后,因牵挂着农活,便匆忙赶往田间地头,不料刚走到路旁山岗边的二郎庙,便把孩子生下了。一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就这样潦草而又狼狈地来到人世。
  朱元璋之所以取名重八,是因为自宋朝以来,平民百姓如果人官府当差,依律不允许像地方士族那样取名字,只能用行辈和父母年龄核算出一个数目作为称呼。据史载,元代承袭了这一做法:“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黎民百姓取名字的权利,也被统治者剥夺了。朱元璋儿时,家境非常艰难,一家人的生计仅靠租种地主的土地收入维持。一年辛苦耕作下来,大部分收成却要交给地主,荒年歉收,地主也不减租。为生活所迫,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只得经常举家迁徙,他们在一个地方居住的时间不会超过10年。
  早年的朱元璋目睹了家庭的辛酸和地主的残酷,也深刻地体验了祸不单行的悲惨。他的父亲朱五四因染上了瘟疫而去世,接着朱元璋的大哥朱重四也撒手人寰,朱重四的大儿子不久也跟着夭折于母怀。又过了半年,朱元璋的母亲陈氏也病故了。由于穷到极处,安葬亲人时,朱元璋连棺材也买不起,只好用草席一裹,草草掩埋。此时的朱元璋,年仅17岁,无计谋生,于是就到离家不远的皇觉寺做和尚。
  然而佛界也不是净土乐园,由于连年来旱情不减,佃农逃荒无人种地,寺中的经济来源越来越少,寺中的主持只得以“岁歉不足给众食”为由,遣散僧众,让他们各自去谋生。朱元璋只得带着木鱼瓦钵,袈裟芒鞋,浪迹天涯随缘募化。
  此次游方募化,他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白天里走村串户化几文钱、一钵饭,夜里投宿古寺或在农家歇脚。深秋腹中饥饿难忍,四处只见荒村断壁,却找不到人家化缘,忽然看到一个废园里的柿树上,居然还有几个霜柿,他喜出望外,摘而食之。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朱元璋曾道:“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依,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而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侠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扬。”
  几年的流浪生活,朱元璋受尽了白眼,阅尽了炎凉世态。但同时也使他掌握了适应环境的能力,让他从一个乞讨的小和尚成长为一个机智圆融的青年。尤其重要的是,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民生疾苦。同时,他也受到了当时盛行于各地的白莲教起义和反元思潮的影响,铸就了他坚强果断而又猜忌残忍的性格。
  
  奋起反抗,鋀上九五之尊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冲突斗争一触即发,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觉得要想获得生存,必须造反。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豪杰振臂一呼,应者四方云集,几个月时间,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滔天之势。定远豪强郭子兴也带领数万农民响应。
  同样走投无路的朱元璋便于次年投奔郭子兴,郭子兴一见朱元璋“姿貌雄伟,奇骨灌顶,生意廓然,人莫能测”,便将他收入军中。此后,朱元璋凭着他的精明强干,每战必胜,得到了郭子兴的宠爱,为此郭子兴将自己的义女马秀英嫁给了他。后来,朱元璋见郭子兴病逝后红巾军内部矛盾重重,便精选了24人到定远,很快发展到数万人。随后朱元璋带兵进入滁州,修城固池,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
  这时,朱元璋的胸襟开始宽广起来,产生了打天下的念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冯国用、冯国胜(后改为冯胜)兄弟俩来投奔,他们对朱元璋说:“建康(今江苏南京)龙盘虎踞,帝王之都,拔之以为根本,成有势之强;然后命将出师,倡仁义,收人心,不贪子女玉帛,则为有德之昌,而后天下可定。”这番高瞻远瞩的见解,令朱元璋耳目一新,当即就任命他们为军中参谋。
  至正十四年(1354年)七月,定远儒士李善长来拜见朱元璋。李善长少时有智计,号称“里中长者”,史载他“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他以汉高祖刘邦为榜样,与朱元璋一起指点天下大事:“秦乱,汉高祖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在这番话里,他再次鼓励朱元璋立志称帝,并以“知人善任,不嗜杀人”这样的话来告诫他,朱元璋随后任命李善长为记室(秘书官)。
  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朱元璋将著名的四学士征召到自己麾下,他们分别是青田(今浙江文成)的刘基、龙泉的章溢、丽水的叶琛和浦江的宋濂。朱元璋对这4位优礼备至,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意思是说,他要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麻烦几位帮忙。
  这4位先生中,以刘基最为盛名。刘基(1311-1375),字伯温。他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是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才华横溢、文笔精彩,是江左一带有名的大才子,备受世人瞩目。
  与当年的诸葛亮一样,刘伯温与朱元璋初次相见时,便提出了著名的“时务十八策”。朱元璋闻之大喜,将刘伯温引为自己的心腹知己,并任命为军师。刘伯温出山并担任军师后,果然不辱使命,他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并为其制定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决策。朱元璋得到刘伯温的辅佐,如虎添翼。他依照刘伯温为他制定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打败陈友谅,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朱元璋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他派部队攻打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同时准备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