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脱离时代,行为艺术的“震撼”与荒诞

作者:佚名




  现在的“行为艺术”在国内名声颇为狼藉,每每一个“创意”诞生,总会招来骂声一片,比如前不久的“碾压上万苹果”、还有以前的“人钻进活牛肚子的血腥表演”等等。“行为艺术”的先锋程度,确实“震撼”住了老百姓,但更大大超出了普通老百姓的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
  “碾压上万苹果”在民生比较艰难的“前现代时期”,可以说是一种“罪大恶极”的社会禁忌,是民间与官方“共愤”的浪费行为。在当代中国,有相当一大部分地区还没实现“现代化”,依然保留着“前现代时期”的生产生活方式,还有相当多的人仍承受着民生之艰的物质考验,而我们的艺术却过早地步入了“后现代”——荒诞怪异不算,还不断地挑战、破坏我们传统的“价值观”——如“碾压上万苹果”之于“节俭美德”,“活人钻进活牛肚子的血腥表演”之于“慎杀美德”等等。
  正是这种艺术与多数群众的断裂造成了深刻的误解,一方面人们辱骂艺术家“疯子”、“缺德”,另一方面艺术家则责备人们“不懂艺术”、“野蛮”。因此,“行为艺术”在国内基本上处于一个封闭的“小圈子”中,说它“自绝于人民”一点都不夸张。他们以“圈子心态”自娱自乐:自己创作、自己欣赏,与“人民”和“时代”彻底地“相忘于江湖”,自己跑步进入“后现代”的摩登生活中去了。
  坚持“艺术自律”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而且,艺术本来就应该有一定的“超前性”、“超时代性”。但是,过分地强调“艺术自律”以至于成为“新诗日日千馀言,诗中无一忧民字”就好吗?任何一种艺术,如果丧失了时代精神,脱离了自己所处的时代,它的价值和它所体现的东西就必然要大打折扣。按黑格尔的看法,“时代精神”是艺术的理念,没有理念的艺术必然是分裂的、不完整的,它只是空洞的感性堆砌而已。比如,我国六朝时期那些奢靡的“宫体诗”、“艳词华章”大多是“自律艺术”中的精品,无论形式,还是格律都无可挑剔。可是,正因为它们的作者脱离了自己的时代,一味地沉迷于皇亲贵族营造的“小圈子”孤芳自赏,结果这些“宫体诗”也被历史残酷地抛弃,消失在文艺史的浩淼烟海中了,留给后人的则是深深的惋惜。
  从更广泛的视角来审视当前文艺界的一些现象,我们不难发现,现在一些先锋艺术局囿于所谓的“文人雅士”组成的小圈子,在圈子里他们是一群“遗世独立”的攻守同盟,互相吹捧、怡然自得,还有一类更广泛的,就是那些只对市场负责的所谓文艺作品,尽管人们对其中一些(比如古装烂片、被叫停的低俗节目、明星大款丛书、帝王后宫秘史等等)深恶痛绝,但他们在强大的资本惯性的支撑下依然我行我素,丝毫不顾及人们的感受,缺乏对人民负责的历史态度。这样,即使在所谓的“大众文艺”中,真正忠实于人民的作品也是少之又少的。雅者太雅,俗者太俗,普通老百姓在两者之间似乎已无彷徨之地!无论是在精英文艺中,还是大众文艺中,“人民”都被蒸发了。
  扭转这种“只见艺术不见人民”的现象确实应该成为一件紧迫的任务。我们一方面期待更多的艺术家在坚持艺术自律的同时,考虑到艺术的人民性;另一方面我们也寄希望于文化市场机制的改良,让“人民的口味人民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