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袁世凯:中国唯一的总统皇帝

作者:王 强




  在近代史上,有这么一位人物,从一介武夫到位极人臣,从前清忠臣到洪宪皇帝,叱咤中国政坛,风云一时。他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鼻祖,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他既是驾驭天下、历尽艰难险阻的“弄潮儿”,也是违背历史潮流的“窃国大盗”,他身上折射出历史转折时期一代人的苦闷和彷徨。
  袁世凯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国面临着5000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各种矛盾都交织到了一起。袁世凯四起四落,饱尝了政治的辛酸苦辣,总是在各种政治漩涡中不断权衡,这才杀出重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
  
  壹
  
  袁世凯,字慰庭,号容庵,1859年9月16日出生在河南项城的一个世代为宦的大家族。因袁世凯出生在项城,故被人们称之为“袁项城”。
  袁世凯是父亲袁保中的小妾刘氏所生,在家中排行老四。当时,袁世凯的叔父袁保庆年逾40,但膝下无子,于是,袁保庆将袁世凯过继为嗣子。
  1866年,袁保庆被朝廷任命为山东济南知府,他便携带家眷前去履任。一切安置完毕后,袁保庆聘请了一位颇有名望的秀才王志清,作为袁世凯的启蒙老师。然而,从小娇生惯养的袁世凯对上学并不感兴趣。
  袁世凯虽然不认真读书,但对武术却十分喜爱,他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13岁的袁世凯,曾作过这样一副对联:“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他的两位老师看后都觉得惊奇,认为袁世凯年龄虽小,但志向远大。
  1873年7月,袁保庆不幸得了霍乱病,死在江宁(今江苏南京)盐法道任上。随后,袁世凯和他的养母牛氏一起扶柩,回到了老家。
  这个大家族很快就分了家,袁世凯分得的土地大多都在陈州(令河南淮阳),于是他便定居在陈州。为了打发终日的寂寞时光,他创办了“丽泽山房”“勿欺山房”两个文社,效法古人以文会友。文社的房屋和经费均由袁世凯包办,他对参加文社的人提供酒食。这样一来,附近各县的文人墨客纷纷前来,一时间文社人才济济,十分热闹。在一次诗评会上,袁世凯作了一首诗:
  不爱金钱不爱名,大权在手世人钦。
  千古英雄曹孟德,百年毁誉太史公。
  风云际会终有日,是非黑白不能明。
  长歌咏志登高阁,万里江山眼底横。
  袁世凯吟罢,自然获得了掌声,大家纷纷要求再来一首。袁世凯略假思索,随口吟道:
  人生在世乱如麻,谁为圣贤谁为邪?
  霜地临头凋蒲苇,风云满地起龙蛇。
  治丝乱者一刀斩,所志成时万口夸。
  郁郁壮怀无人识,侧身天地长咨嗟。
  接着大家评论这两首诗,都盛赞袁世凯大志必成大器,或封侯拜相,或黄袍加身,不会久居于人下。袁世凯也得意洋洋,他把自己比作《水浒》中的宋江,认为自己总有一天会功成名就。
  有一天,袁世凯正在屋里读书,忽然有一位秀才造访,袁世凯热情接待。来人自我介绍说;“在下徐世昌,天津卫人,现在淮宁县署当塾师,因久闻袁公子大名,特来相会,自愿参加文社,以便向兄弟们请教。”二人通过接触,相互间留下了好感,于是两人结成把兄弟。
  徐世昌,字菊人,原先也是富豪子弟,因家道中落,不得已沦为教书先生,但此人不甘久居人下,正欲进京赶考,只因囊中羞涩,便向袁世凯说明原因。袁世凯慷慨解囊相助,拿出纹银百两。这百两纹银帮了徐世昌的大忙,他十分敬佩袁世凯的为人,便说:“日后若能及第,定当报答。”
  后来,徐世昌果然春风得意,连中双元,于1886年考中进士,成为翰林院编修。及至袁世凯发迹后,徐世昌也成了袁世凯的心腹和最重要的谋士。
  
  贰
  
  袁世凯经过3次科举考试,连个举人也没有捞到,无奈之下,他只好走通过军功取得官职的道路。当时李鸿章盘踞北洋,掌握清政府的军事、外交大权,袁世凯的家族与李鸿章及其集团的关系由来已久,道光末年,袁世凯的祖父袁甲三、曾国藩、李鸿章都在北京做官。公元1853年,袁甲三和李鸿章一起随吕贤基到安徽督办地主团练,一在淮北,一在淮南。袁甲三死后,其部众大都为李鸿章所收编,成为了淮军的一部分,袁世凯的父辈袁保恒、袁保庆、袁保龄等都在李鸿章的手下任过职。
  袁世凯觉得当时十分显赫的李鸿章是遥不可及的,他只好率“家旧部数十人”前往山东登州,投靠淮军统领吴长庆。吴长庆(1829-1884),字筱轩,安徽庐江人,与袁世凯的嗣父袁保庆“订兄弟之好”。袁保庆死时,吴长庆渡江收殓,“扶棺痛哭”,帮助料理后事。因此,当袁世凯率人来登州时,吴长庆乐意收留,备加照抚。
  袁世凯善于钻营,在吴长庆及其幕僚面前,总是“谦抑自下”,极表恭顺,又时常伪装忧国忧民,作慷慨激昂之谈,很快取得了吴长庆等人的好感,被称为“有造之士”。随即袁世凯又被提拔为庆军营处帮办,踏上了仕途的第一步。1882年6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清廷派吴长庆率兵镇压,袁世凯随军前往,从此开始了其在朝鲜的政治生涯。
  朝鲜与中国山水相连,自古唇齿相依,朝鲜局势的变化对中国有直接的影响,而清政府和朝鲜又有封建“宗藩关系”。吴长庆受命前往朝鲜,仓促出发,军务非常繁忙,一切筹划都靠张謇,而张謇最得力的助手就是年轻的袁世凯。袁认为这是个出人头地的好机会,便极力表现自己。当先锋队营官表示不习海战请求稍缓时,吴长庆大怒,下令将该营官撤职,并任命袁世凯代理。袁世凯受命后,马上部署登陆,两个小时之内完全就绪,吴长庆对其大加夸奖。袁世凯为了整顿军纪,杀了几个人,也得到吴长庆的赞赏。但军中不少人却对此不满,作诗讽刺说:
  本是中州假秀才,中书借得不须猜。
  今朝大展经纶手,杀得七个人头来。
  袁世凯原本默默无闻,在镇压兵变中却大显身手,不但得到了吴长庆的信任,也为朝鲜国王所看重。袁世凯借机向朝鲜官员吹嘘中国洋务派练兵求强的“成绩”,主张由中国驻军训练朝鲜军队,先练500人,最后递增到4000人。得到朝鲜国王同意后,他与朝鲜官员一起成立了练兵所,“草创章制,编选壮丁”。在袁世凯的组织和推动下,朝鲜新军训练进展迅速,并成立了“镇抚营”,拨归袁世凯,“指授一切教练事宜”。
  后来,朝鲜发生了政变,袁世凯亲率清军一营驻守王官,以“监国大臣”自居。他给李鸿章写了一篇长达数千字的报告,洋洋得意地大谈镇压政变的细节。李鸿章接到报告后,又喜又惊。喜的是袁世凯能随机应变,在军事上、外交上能周密部署,巩固了清政府的“宗主国”地位,惊的是担心得罪日本,问题严重,不易处理,于是便将袁世凯查办。袁世凯本想邀功请赏,没想到招致各方面的指责,成了众矢之的,不仅升官成了泡影,而且连现在的位置都有倾覆的危险。在内外夹攻下,袁世凯采取了以屈求伸的策略,托故母病,请假获准,回到陈州“隐居”。其叔袁保龄对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