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长孙无忌:国舅的屁股会思考

作者:郭灿金




  [长孙无忌档案]
  长孙无忌(?-658),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其父晟为隋时名将,其妹为唐太宗皇后。无忌自幼即与李世民亲善,太原起兵后,常从李世民征伐,参与机密。唐武德九年(626年),参与策划和组织玄武门之变。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图表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居第一。贞观年间,历任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宰相,封赵国公。贞观十七年(643年),原太子承乾被废,无忌以母舅和元勋的身份,力主册立晋王李治为太子。李治即位后,长孙无忌任宰相,并被册封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因反对李治册立武则天为皇后,为许敬宗所诬陷,削爵流黔州,后自缢死。
  
  无疑,屁股很少能够思考问题,更多时候,它是用来拉屎放屁的。因此,用屁股思考出来的结论往往沾了些臭气。尽管如此,历史上却仍然有人喜欢用屁股思考问题,譬如大唐第一国舅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李世民面前的第一红人。他既是李世民的发小,又是李世民的妻兄,更为关键的是,在玄武门之变前的千钧一发之时,他成了李世民可以依靠的重要人物。
  当时,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的斗争越来越公开化、白热化。眼见雄心勃勃的李世民日益做大,李建成焉能不坐如针毡?
  据说,占据政治主动权的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试图先发制人,但却无功而返。他们只好最大限度地孤立李世民,抓住一切机会诋毁李世民营垒的重要人物。这招很奏效。不久,房玄龄、杜如晦就被逐出了秦王府,李世民也几乎被弄成了光杆司令。
  关键时刻,留在李世民身边的长孙无忌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应有的镇定,他坚决支持房玄龄等人发动政变,并在玄武门成功地伏杀了李世民的政治对手李建成、李元吉。
  越过兄弟的尸骨,李世民成为了储君。不久,李世民又逼迫父亲李渊禅位,从此成为了大唐帝国的第一主人。
  通过非法手段走上皇位的李世民,难免产生巨大的心理障碍,毕竟他双手沾满了鲜血。因此,他上台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极力塑造自己的光辉形象,以此化解心头的阴影。这就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面对历史,二是如何开创未来。开创未来是后话暂且不提,而如何面对历史则是一篇大文章,这篇文章做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李世民集团的统治基础。
  高明的李世民通过两个人完成了重写历史的任务。这两个人就是魏征和长孙无忌。魏征来自李建成阵营,为人足智多谋,堪称“反面”典型。对政敌的重用,不仅显示了李世民作为胜利者的恢宏气度,更重要的是,作为敌对阵营的历史见证者,魏征可以向世人证明,是李建成不仁在先,李世民不义在后。通过魏征对李建成集团的揭露,可以反证玄武门之变的政治正确。长孙无忌长期跟随李世民,可以说是正面典型。对长孙无忌的重用,不仅显示了李世民跳出了“狡鬼死、走狗烹”的历史循环怪圈,更重要的是,作为革命阵营的历史见证者,长孙无忌可以向世人证明,李世民是如何天纵神武,如何在极为不利的政治形势下,化被动为主动;又是如何心存不忍,在手下人集体劝进的前提下,才对李建成集团采取了行动,这又从正面洗净了李世民身上的原罪。
  因此,在唐太宗人才济济的朝堂之上,才能仅仅处于中档水平的长孙无忌,居然位列凌烟阁24功臣之首。李世民在临死前甚至对左右大臣这样评价长孙无忌:“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也因此,来自敌对阵营的魏征,最后也能被图形于凌烟阁,且名列第四。
  即使这样,长期跟随李世民左右,长孙无忌的实际政治才能也没有丝毫的提高。
  晚年,李世民最为闹心的事情是太子问题。贞观十七年(645年),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因品质问题被废去太子称号。于是,群魔乱舞,众王子开始了你死我活的竞争。最后,整个帝国都把目光定格在了长孙皇后所生的另外两个儿子(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身上。朝野一致的看法是:相较而言,李泰更为出众。首先他是长孙皇后的次子,长子李承乾既然被废,按资排辈也该轮到他了。另外,唐太宗本来就对李泰十分欣赏,甚至破例允许他在王府中置文学馆,听任其招揽贤人学士,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即使在平时,唐太宗对李泰的封赏也超过他人,且有意无意中常常暗示自己有立李泰的意向。而李治是长孙皇后的三子。他比李泰整整小了9岁,且个人才能,气度都远远在李泰之下。毫无疑问,几乎所有的人都把胜利的砝码押在了李泰这边。
  然而,因为有了长孙无忌,因为有了长孙无忌有用屁股思考问题的习惯,事情就成了另外一个样子。
  本来,李泰和李治都是长孙皇后的亲儿子、长孙无忌的亲外甥,手心手背都是肉,在立哪个外甥为太子的问题上,长孙无忌应该保持高度的中立,至少表面上应该装得一视同仁才对。可是,长孙无忌却不是这样,他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立场——“固请立晋王治”。
  为什么会是这样?这就需要从长孙无忌的“屁股”说起。
  唐太宗统治后期,长孙无忌权倾朝野。如何在后李世民时代继续自己的尊崇地位,如何保住自己的屁股坐在舒服的位置之上,无疑成了长孙无忌第一要思考的问题。在未来的岁月中,要保住自己的崇高地位,必然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将来的统治者相对柔弱,只有这样,长孙无忌才有可能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如果出现一个强势领导人,长孙无忌的美梦就将会成空。而在两个候选人之中,晋王李治生性懦弱,内向柔顺,完全是一个庸碌无为的角色;魏王李泰则不同,聪明绝伦,个性张扬,好读书,喜诗文。另外,因为有李世民的偏爱,在李泰身边,早就聚集了一批文武官员,可以说,李泰早有了自己的政治班底。更为严重的是,李泰恃才傲物,甚至连自己的亲舅父长孙无忌也不放在眼里。可想而知,这样的人如果做了皇帝,他还会倚重舅父?既然不会被倚重,长孙国舅哪里还会有什么尊崇的日子可过?因此,长孙无忌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把屁股坐在了李治这一边。
  经过屁股的思考,长孙无忌将最为关键的一票投给了李治。有了长孙无忌的表态,仁弱的李治几乎赢得了元老派无条件的支持。唐太宗李世民为了使贞观政策在自己死后得以延续,不得已对元老派作出让步,同意立李治为太子。就这样,好像是龟兔赛跑,看似腿脚敏捷的李泰却败在了终点上。
  如同预料的那样,成为帝国领导人的李治给了舅父长孙无忌以丰厚的回报:“立即拜(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长孙无忌的地位曲此更加稳固,所谓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不过如此吧。以至于大家有了共同的感受:唐高宗李治即位的前几年,实际执政的是长孙无忌。体现在细微处就是“以元舅辅政,凡有所言,上无不嘉纳”。
  然而,甘蔗没有两头甜,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厄运悄悄逼近。对长孙无忌来说,整个形势已到了“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沉池”的关头,可是只会用屁股思考问题的长孙无忌却没有听到死亡在唱歌。
  这场灾难和女人有关。
  风起于青萍之末。高宗皇后王氏因无子而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