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英雄于谦;皇权斗争的牺牲品
作者:如果石絮
一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这首传颂千古的《石灰吟》出自有明一代铁骨铮铮的名臣于谦之手。可是这位“粉身碎骨浑不怕”的民族英雄,虽将青白留在了人间,却不经意间成为皇权争斗的牺牲品,这究竟是因于谦个人性格弱点所造成的,还是严酷的社会现实使然?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十年(1412年),14岁的于谦考中秀才,此后在杭州吴山三茅观读书,学习非常刻苦,“濡首下帷,足不绕户”。17岁时,他观看石灰窖深受触动,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抒怀之作《石灰吟》,以后又写了《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铁石虽然变成了煤炭,但它依然造福于百姓。于谦以此自比,表示自己至死也要为国家出力,为百姓的饱暖死而后已。
永乐十八年(1420 年),于谦参加乡试,中了第六名举人,次年赴京参加会试又得中进士,并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时年23岁。
1423年,于谦奉命到广东考察官军功过,并负责安抚湖广一带的瑶民。因为当时官军横征暴敛,经常为邀功滥杀瑶民,瑶民苦不堪言,时常聚合暴动。于谦到任后,为了解实情,不顾生命危险,跋山涉水,微服私访,对军官的行贿拉拢秉公办理,兵将和瑶民皆称其严明公正。考察完毕,于谦回到京师,具言上奏请朝廷改变对瑶民的残暴政策,缓和了朝廷和瑶民的紧张对立形势。于谦也因此以“廉干”称闻于朝。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在亲征鞑靼的途中病死。仁宗朱高炽继位,不到一年驾崩。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听闻于谦事迹,宣旨召见。于谦奏对,口才伶俐敏捷,应对如流,条理清晰,剖析入微,宣宗很是赏识,任命其为御史。
次年,于谦奉命巡按江西,在任决断冤狱,革除弊政,惩治贪官,廉明公正,政绩显著。
宣德五年(1430年),宣宗特提拔于谦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巡抚河南、山西两省。巡抚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职权极高,在都指挥史、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三司之上。此前,朝廷还未设此职,由于于谦才能出众,特授大权。当时,于谦年方33岁。此后一直到正统十三年(1448年)的19年问,他一直任巡抚职务,并做出了突出的政绩,百姓交口称赞。
在任上,于谦遍访两省州县,治理黄河水患,发动百姓增筑黄河大堤,以种树固坝。同时在两省推行轻税养民政策,上疏固请将赋税减半,并开官仓济民,“以每岁三月,令州府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先菽秫,次黍麦,次稻粱。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如果该州县长官任期届满,“而预备粮储未完者,不得离任”。遇上荒年,他发动地方富户赈济灾民,按捐粮数目免除徭役、建坊赠匾、给予冠带等,同时还派人到湖广等地收购米粮,贮存官仓,以备荒年之需。
在任期间,于谦常常是冬春在开封,夏秋在太原,不辞劳苦两地奔波。此外,于谦还善于断决冤狱,百姓有冤屈可直接到巡抚衙门申诉。于谦亲自审理,公正决断,因此深得百姓拥戴,称其为“于龙图”、“于青天”。
于谦的政绩得到了朝廷和百姓的一致认可,更得到百姓的拥戴,威望甚高,但又因其不顾权贵利益,屡屡上奏,引起王振党羽的痛恨。正统十一年,于谦到京师奏事,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的职务。此前,有一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顶撞过王振。通政使李锡便逢迎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长期未得到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别人代替自己,把于谦投入监狱判了死刑。于谦被关在狱中的消息传开,山西、河南数万百姓进京喊冤,请求释放于谦。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于谦放了出来,但将他降职为大理寺少卿。两地的皇室藩王再次力请让于谦继任两省巡抚,迫于压力,朝廷不得不将于谦原任调回。
正统十二年(1447年),于谦父亲病死于杭州,于谦回乡丁忧,不久母亲又病死,复丁母忧。尚未服阙,朝廷即召其赴任。次年,于谦又被调到北京任兵部左侍郎。
二
王振是有明一朝第一个专权祸国的宦官。他原是县学里的教谕,因见做县里教官没有前途,就自宫后人宫,因为识字被安排教习太子读书。太子朱祁镇此时尚幼,对老师既敬又怕,称王振为“先生”,及至做了皇帝后仍称王振为“先生”而不敢称名。王振此时也极尽心思,恩威并用,让年幼的皇帝对其很是信任依赖。
英宗的宠爱和倚顺,使王振更加肆无忌惮,势力日益膨胀,后来甚至公开树党,去除异己。讨好者迅即高升,违抗者则罹惨祸。此外,他还带头破坏边防屯田制度,指使太监、亲王、将官侵占士卒和百姓的屯田为私田,并随意役使士兵。同时,还鼓动对广西瑶族用兵,三征麓川,劳师伤财,使国家难以安定。
与明朝的政治黑暗、国力日衰相反,北方蒙古族的瓦刺部此时强大起来。瓦剌是北元部众的一支。元顺帝被朱元璋的北伐军驱逐出中原和大都,退到内蒙古达尔泊一带,史称北元。他们企图恢复元朝统治,和明朝争斗不断,但势力逐渐消弱。建文四年(1402年),鞑靼部酋长鬼力赤篡位,称鞑靼可汗,北元灭亡。此后,蒙古各部纷争更加激烈。西北的瓦剌部在首领猛可帖木儿的带领下攻击鬼力赤,一举毙之,与明朝、鞑靼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明成祖朱棣数次率军杀征鞑靼,鞑靼日渐没落。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亲征返回途中驾崩。瓦刺部在首领脱懽的带领下乘机击败鞑靼,统一蒙古各部落,势力大增。脱懽迫于内部压力,暂立鞑靼部元朝皇族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实权却由自己掌握。正统四年(1439年),脱憎死,其子也先继位,操控瓦剌和鞑靼两部落大权,势力东起松花江流域,西达巴尔喀什湖,北连西伯利亚,南逼明边境线长城。自此之后,明朝北方形成了“两虏合一,势益强盛”的局面。
瓦剌和明朝边境原有马市交易。作为游牧民族,瓦剌的农业、手工业极不发达,日用品和手工用品匮乏,仅靠马市交易并不能满足需求。永乐年间,瓦剌又开始了朝贡,向明朝进贡驼马、兽皮之物。明朝为体现天恩浩荡,往往按贡使人数和所供货物予以赏赐。瓦剌见有利可图,就逐渐增多使团人数,甚至虚报数目,企图多领赏赐。按原制,瓦剌每年到北京的贡使不得超过50人,而到正统时已动辄上千人,沿途州府要供应食物,明朝百姓苦不堪言。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遣贡使2000人到京贡马,却诈称3000人。王振非常生气,叫礼部按照实际贡使人数给赏,同时又以瓦剌所贡乃驽马为由,削减马价的五分之四,将瓦剌使团驱逐出境。
也先闻讯大怒,借口明朝失信,是年七月兵分四路,大举入寇。明军常年边防松弛,仓促应战,自然连遭败绩。王振为请功弄权,耀武扬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