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宋朝人的牢骚

作者:丁 力




  心情不好时发发牢骚是人之常情。北宋时,有一个叫三鸦镇的地方比较偏僻,经济萧条。当地人经常用莲藕当粮食吃,于是就有人发牢骚,写了一首诗云:“两年憔悴在三鸦,无米无钱怎养家。每日三餐都是藕,看看口里长莲花。”吃莲藕吃得口吐莲花,看来在这种状况下是写不出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类的赋句的。
  北宋前期,凡想做武官的人先要担任三班奉职。三班奉职是武官中最低的职级,每月工资是700钱,外带一张肉票,凭此票可以在官方驿馆免费领取半斤羊肉。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有一个三班奉职在驿馆领到那半斤羊肉后一声长叹,提起笔在墙壁上写下一首诗,以抒发内心的郁闷:“三班奉职实堪悲,卑贱孤寒即可知。七百俸钱何日富,半斤羊肉几时肥。”
  那个时候,皇家御花园中养的狮子每天要吃15斤羊肉。翰林学士石熙载做员外郎时和同事们去御花园看狮子,闻听此事,大家都很不服气,纷纷说我等这些郎官的待遇竟然还不如一头狮子。石熙载幽默地说:“我们不过是些员外郎(园外狼),怎么敢和苑中狮相比?”
  后来,三班奉职的诗和员外郎们的牢骚七传八传地就传到了宰相们的耳中,几个人商议了一下,决定给这些人加薪,以避免他们想着办法去弄钱,搞“灰色收入”。
  宋真宗天禧四年十一月,真宗向大臣们展示了自己的720卷文选,宰相丁谓请求将这些文卷镂版印制,诏告天下,并且在宫中兴建了一座宫殿专门来珍藏圣上的文卷。这个宫殿被命名为天章阁,后来又有了天章阁侍讲这一职务。天章阁侍讲是宋朝学者讲师团的一部分,负责给皇帝解读经典著作,算是皇家学院的教授。宋仁宗很喜欢听讲,有时候还会让大臣们去上课。天圣四年五月甲子这一日,皇帝就曾“诏辅臣于崇正殿西庑观侍读学士宋绶等讲《唐书》”。
  杨安国本是山东的一位经学家,曾担任过天章阁侍讲,给宋仁宗讲解《论语》。杨安国说起话来口音很重,讲课时爱引用市井中的俗语和俚语,比较活泼生动。《论语·雍也》篇中有这么一句话:“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讲到这里时,杨安国操着胶东口音解释说:“颜回甚穷,但尚有一箩粟米饭,一葫芦浆水。”在场的人上至宋仁宗,下至在一旁伺候的小宦官听了都喜笑颜开。
  杨安国讲课时也会发发牢骚。孔子有云:“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给皇上讲课时,杨安国就按照传统说法把“束修”解释为干肉。解释完之后,他对宋仁宗说:“官家,昔孔子教人也须要钱。”此话一出,其他侍讲都惊出一身冷汗,这杨安国怎么敢向皇上要课时费?!宋仁宗听了倒不介意,只是微笑着点点头。
  翌日,宋仁宗在听课之前发给每一位侍讲10匹缣绢(一种专门用来写字、绘画的细绢)。杨安国心安理得地接受了,但其他侍讲却不敢接受,商量着把这些缣绢捐献出来。宋仁宗知道后说:“你们若把奖赏再捐回来,那杨安国的面子往哪里搁?”大家一听这话就都抱着缣绢回家了。
  宋仁宗时,四川的一位老秀才为能吃上皇粮努力了几十年,但一直未能如愿。后来,他给成都知府写了一首诗,其中两句是“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即让知府在剑门天堑设卡,烧了关中通往成都的栈道,宣布四川独立。这个牢骚发得有些过了头,知府看过诗后,立马派人将这位老秀才抓了起来,带上枷锁关进大牢,并向仁宗汇报说有人写反诗。
  宋仁宗看过报表之后说:“此人急于仕进而为之,不足治也。可授以司户参军,处于远小郡。”老秀才得知皇帝对他宽大处理后,惭愧不已,精神忧郁,到偏远的小地方上任不到一年,还没有作出贡献就离开了人世。
  历史上也有发牢骚不成,积怨日久,叛国易主的人。
  樊知古,原名樊若冰,南唐人。北宋初期,没有考上进士的樊若冰一心想要有所作为,他给后主写了不少信表达自己对国家大事及当前局势的看法,但都没有回音。樊若冰没发牢骚,而是一怒之下横下心要投奔北宋。但投奔不能空手而去,否则顶多算是难民,只能就近找个乡镇安置下来自食其力。于是,樊若冰决定要带情报过去。他找了一条小船划到采石矶附近的江面上假装钓鱼,实际上是在搞测量。长江的采石矶是个重要的江段,隋朝灭陈时,大将韩擒虎就是从这里率领500精兵在夜色的掩护下渡过长江直逼建康城城下。
  樊若冰在采石矶附近一呆就是好几年,他常把一根丝绳紧紧地拴在长江南岸,然后飞快地将小船划往江北,以测量江水在不同时间的宽度和深度。
  有了足够的资料后,樊若冰越境到了北宋,向赵匡胤报告说采石矶的江面上可以造浮桥,大军从浮桥上过江如履平地。赵匡胤让翰林院组织了一次针对樊若冰的专场测试,樊若冰的成绩还不错,于是就赐他进士及第,并安排他做了官。不过,赵匡胤认为“樊若冰”的名字不好,“若冰”二字的发音听起来是“弱兵”,有损大国军队的天威,于是给他改了个名,叫“樊知古”。
  南唐灭亡之后,樊知古叛国易主的行为引起家乡人的不满,人们偷偷砍掉了他家祖坟上的树木,看来他还不如发发牢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