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孔融:腐朽王朝的殉葬者

作者:胡觉照




  后世大多为孔融喊冤,杀人者曹操自然被绑在耻辱柱上受历史鞭挞。然而,细究这一段历史,就不难发现有更为深刻的背景,被杀者遭此不幸似在情理之中。
  
  名门之后与非凡少年
  
  孔融(153-208)字文举,孔子二十世孙。七世祖孔霸曾为汉元帝的老师,官至太师;父亲孔宙也曾担任过太山都尉,官职虽不高,但对儿辈也有荫庇。显赫的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后代,在历代封建王朝都会受到统治者的特别眷顾,要高出平民几头。而幼时的孔融又特别聪明,《后汉书·孔融传》中详细记载了几件他儿时让同龄人难望项背的奇事。
  10岁时,孔融随父亲孔宙去京都洛阳。河南尹李膺孤傲自居,不肯轻易接见来访的客人,还特别叮嘱门房:“不是当今的名士或本家交好的亲朋,就不要通报。”而孔融想见识此公,便前去自报家门说:“我是李大人家亲友的子弟,烦劳您通报一下。”李膺听说有本家亲友的孩子来访,就立即接见,并询问道:“你祖父同我有深切的交往吗?”孔融说:“对。我先祖孔子与您先祖李聃同德比义,结成师友。那么,我与您当然是世世代代通家交好的亲友了。”此时太中大夫(掌议论的言官)陈韪刚好走进来,听到孔融强词夺理却又聪颖过人的对答后,戏弄地逗惹道:“小时候聪明过人,长大后则未必。”孔融不假思索地反唇相讥:“听您所言,想必您小时候特别聪明吧?”李膺听了,感慨地说:“这小家伙,将来必然能成为国家的伟器。”
  孔融13岁时不幸丧父,他哀悲过度,以至于容颜憔悴,形骸难立,被称为该郡的第一孝子。经此之后,孔融更加发奋攻读,广泛涉阅各种书籍,为之后成为著名学者打下了坚实基础。
  孔融16岁时,中常侍侯览借汉灵帝镇压反叛之机抓捕异己张俭。张俭出逃后去找朋友孔褒(孔融的哥哥),孔褒不在家,孔融就将其藏匿在家中。此事败露后,张俭走脱,孔褒、孔融被捕下狱。论罪时,孔融说:“包庇藏匿犯人的是我,应由我坐罪。”孔褒知道实情后说道:“张俭来是求我的,同弟弟没有关系,我甘愿顶罪。”孔母则说:“家事由长者做主,应由我承当。”东汉末年,中常侍侯览等声名狼藉,保护张俭就是义举,一家母子三人争相抵罪入狱更是在各郡之间传为美谈。
  以上三事裁剪巧妙,生动形象地展示出孔融肝胆照人的品格特征。应对李膺、陈韪是其智,居丧哀父以至于不能站立是其孝,藏匿张俭是其义,争相赴狱是其仁。十几岁的小孩子已经具备了封建社会一再提倡的多重美德,自然也成为凤毛麟角、可遇难求的奇才,当然要浓墨重笔地大书特写。查遍二十四史,在未入世之前就有如此记载者,实属罕见,这也是后人惋惜其被曹操杀掉的原因之一。
  
  满面蒙羞的两次外任
  
  由于孔融出身名门且幼有异才,自小就有了进入上流社会的资本,并成为一时俊秀的首选。他20多岁时步入政坛,曾任过中军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将作大匠、少府等职务。少府已位列九卿,属于国家领导人一级,也算是宦海优游中的佼佼者了。然而,孔融宦海浮沉了多年,却不是一位明白人,他不知人,不知世,更不知自己。“三不知”不仅给他带来了诸多羞辱,而且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孔融任议郎时,适逢黄巾大起义发生,青州北海郡(今山东昌乐西)首当其冲。因他对董卓废立少帝刘辩一事有过微词,董卓遂指示三府共同举荐他出任北海相。“相”的级别相当于郡守,是封国最高的行政长官。在北海任上,“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后汉书·孔融传》)。《后汉书》虽对孔融提出了批评,但语焉不详,后人难以把握,可司马彪在《九州春秋》中作了详尽记载:孔融在北海期间,其主观唯心主义的“三不知”有了尽兴表演的机会,并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恶果。
  其一,不识人,更不会用人。
  孔融原没有独当一面的经历,没有识人用人的经验,但他又自负才高,不肯遵循识人用人的常规而另立标准,从而导致所录用的都是些轻狂浮华、浪得虚名的人物。对名重一时的人选,他虽然加以延揽,表面上恭敬有加、礼仪周到,但是从不让其参与政事。说穿了,就是在居室里放置几只花瓶,用以彰显主人的人文品位。
  其二,好颁布闭门造车的政令,却并不督促检查。
  在北海任上,孔融不断发布高调的讲话和文件。这些讲话和文件在职能部门堆积如山,文辞漂亮至极,可拿着欣赏朗诵,但要贯彻执行却就难了,因为同实际情况有太大距离。但是高调子还得唱着,这是讲给世人听的、送给上级看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他自己并不准备付诸行动。理论与行为的极大反差,充分表现了炮制者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一方面高谈阔论,夸夸其谈;另一方面,眼皮底下的混乱却治理不了,“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主政主持到这个份儿上,其才能及责任心都令人怀疑,百姓逃亡,田园荒芜也就不难理解了。伴随着百姓的大批逃亡,赋税当然无法依数征收。可是他从不自责,反因“租赋少稽,一朝杀五部督邮(督缴税收的特派员)”。一天杀五个督邮表现出孔融的残酷本性,也包含了他诿过于人的成分。滥杀必然导致继任督邮的横征暴敛和弱势民众的不堪忍受,从而使治下在籍顺民也拥入逃亡之列。
  其三,昏聩荒唐的三军统帅。
  北海地处黄巾军十分活跃的区域之内,是黄巾军必欲抢夺的军事要塞。董卓之所以让孔融出任北海相,不仅是想拔去身旁的钉子,更要借起义军之手杀掉他。董卓借刀杀人的意图,孔融当然看得最清楚,但是他到北海之后,全不以军事为意,虽曾侥幸取得过一次胜利,但不修武备已种下失败的祸根。当管亥统率起义军再次抢夺北海时,孔融于酩酊大醉中率兵到涞水御敌。管亥令前锋与之接战,另派出部队从两侧偷渡涞水,对孔融实行腹背夹击。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北海理所当然地丢失了。溃退下来的孔融及残部没有了立足之地,不得已向南面转移。士兵们对昏聩荒唐的孔融失去了信心,转移途中发生士兵大逃亡的现象。由于“连年倾覆,事无所济,遂不能保障四境”,孔融只好“弃郡而去”。
  东汉王朝已彻底腐朽没落,任用官吏完全失去了客观标准,丢失北海的孔融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追究,反而因为刘备的推荐,使得他这个丧地辱师、临阵脱逃的罪臣,一下子荣任为青州刺史,成了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在此期间,袁谭率兵攻打青州,然而孔融并不吸取北海大败的教训,依然固我地不作任何防御准备,既不调兵遣将,也不挖沟筑垒,更不肯运动转移,结果是理所当然地被困于孤城。当时是,“城小寇众,流矢雨集”,青州已危如累卵,孔融不仅不思对应之策,而且还“凭几安坐,读书议论自若”。显然,他在作秀,借以表现自己临危不惧、镇静自若。到了城破军亡时,孔融不敢再作秀了,而是率先逃跑,可家人都被袁谭活捉。
  治理北海、青州,不仅使孔融满面蒙羞,而且也成为同僚耻笑的话柄。孔融在少府任上时,汉献帝当着郗虑的面询问孔融:“鸿豫(郗虑表字)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