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媒人古今谈

作者:谢少萍




  媒人者,男女之间的婚姻介绍人也。媒人在我国的婚姻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自古以来就对媒人有种种称谓,最古老的称谓是“媒”。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卫风·氓》中就有“匪我衍期,子无良媒”之语;《淮南子·缪称训》中也有“媒妁誉人,而莫之德也”之句;孔子的《礼记·典礼》中也有“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之句。
  另一称谓为“作伐”。《诗经·幽风·何伐》中有:“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意思是说砍伐树木,非得有斧头;要娶妻子,非得有媒人不可。因此,后人雅称做媒为“作伐”。
  媒人后来又被雅称为“冰人”。称媒人为“冰人”有个有趣的典故。据《晋书·索枕列传》记载:晋朝有个叫做令狐策的孝廉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站在冰上和站在冰下的人说话。第二天他去找索枕圆梦。索枕告诉他,冰上为阳,冰下为阴,就人而言,男为阳,女为阴,你在梦中向冰下的人说话,就是说你代表男方向女方求婚,梦里征兆说你要做媒人。令狐策不信,但是过了几天后,太守田豹来请他到张公正家为自己的儿子做媒,他盛情难却,只好去张家说媒。结果田豹之子与张公正的女儿喜结良缘。此事广为流传,“冰人”这一称谓就是从这则故事演化而来。
  媒人另一个称谓是“月下老人”。
  典故出自《续幽怪录·定婚店》。故事是这样:说家住杜陵(今西安市长安区境内)的读书人韦固,自幼父母双亡,早就想结婚,但是数年过去了,东不成西不就,因此仍未成婚。有一天,他去清河游玩,借宿在宋成南店,店中有个客人说准备把清河司马潘的女儿介绍给他,约定翌日凌晨在店西龙兴寺门前相会,告诉他说媒的结果。谁知韦固求亲心切,四更刚过,他就迫不及待地起来赶到龙兴寺去等候。那个答应给他说媒的客人还未来,只有一个老人倚着布袋坐在台阶上在月下翻书。韦固好奇地走近悄悄观看,可那本书他一字也不识。他自忖,自己饱读诗书,怎么现在成了一个文盲?于是便问老人书上写的是什么。老人说:“这是天下男女的婚牍。”韦固深感奇怪,又问老人布袋里装的是什么东西。老人说:“布袋里是红绳子,专门用来系夫妻的脚的。男女降生时就命中注定谁配谁了,并将他们脚上用红绳系上做记号,以后不管贫富贵贱,即便相隔天涯海角,也会被这红线一线牵着,结成夫妻。”
  韦固半信半疑,问道:“那么我的妻子在哪里?”
  老人不假思索地说:“客店北面卖菜陈婆的女儿,便是你的妻子,司马潘的女儿和你无缘。”说完飘然而去。
  韦固直等到红日高照,仍不见那个答应为他说媒的客人的影儿,于是怏怏不乐而归。从此以后,他的婚姻很长时间没有成功。直到14年以后,才和刺史黄泰的女儿结了婚。一天,韦固谈起那月下老人的事,随口问起妻子,才知道妻子并非是黄刺史的亲生女儿,而是黄刺史收养的卖菜陈婆的女儿。韦固大惊,因此他以为龙兴寺所遇到的那个月下老人就是主宰人间姻缘的神仙。文人李复言将这则传说收录在《续幽怪录》一书中,正是由于有这个典故,所以后人把媒人称为“月下老人”,简称“月老”。
  媒人还有一个称谓是“红娘”。原出于元代的戏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剧中丫环红娘为小姐崔莺莺和张生牵线搭桥,促成好事,成为千古美谈。因此后人就把促成男女婚姻成功的媒人美其名曰红娘。
  丘比特是罗马神话中的爱神,他是一个带着双翼的孩子,常携弓箭在空中飞翔,谁中了他的箭,谁就会产生爱情。因此,国外人称婚姻介绍人为“丘比特”。
  时代在前进,到了现代社会,很多国家和地区成立了婚姻介绍所,有的甚至跨国服务,配以电脑、录相等现代化手段。其实这就是媒人的组织,只不过是其更加具有信息灵通、组织严密、服务周到、更集约化而已。
  
  编辑:宛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