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冷血方孝孺

作者:齐庆民




  一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希古,浙江宁海人,“幼警敏,双眸炯炯”,是个神童。方孝孺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明初开国文臣宋濂,宋濂门下名士如云,其中就有太子朱标,但都不如方孝孺,“皆出其下”。
  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洪武四年任山东济宁知府,是个一件布袍子能穿十几年的清官。他对朋友十分厚道,有被朝廷贬谪的官员从其辖区过,便送钱、送物。济宁在方克勤的领导下物阜民康,当地人用歌声来表达对他的热爱:“谁减免了我的徭役,是方大人的力量,谁救治了我的庄稼,是方使君的雨露,朝廷千万不要让方知府走啊!他是人民的父母。”但清官也难逃暴君的罗网,方克勤后来因为明初的三大案之一的“空印案”被冤杀。
  方孝孺从导师宋濂处毕业后,因有人推荐:于是见到了杀他爹的朱元璋。朱元璋见他举止端庄,对皇太子说:“此庄士,当老其才。”但朱皇帝接见归接见,之后,方孝孺又回家赋闲去了。直到10年后,又见到了朱元璋,朱元璋说:“今非用孝孺时。”让他到汉中的府学任教授(从九品的小官)。方孝孺爱岗敬业,在汉中教授的位子上做出了不俗的成绩。蜀王朱椿(朱元璋的第十一子)听说后,聘请他做自己接班人的老师,并十分尊重他,把他读书的地方命名为“正学”,方孝孺后来也就被称为“正学先生”。
  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朱允炆即位,即惠帝。此时到了重用方孝孺的时候了,朱允炆把他从汉中召来南京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升为侍讲学士。虽然方孝孺职务不高,只是从五品(现保存有完整的明清县衙的河南内乡县县令是正五品),但非常受皇帝倚重,国家大事也多咨询于他,可谓是政务的高参。皇帝读书中遇到疑难问题,方孝孺是学问上的老师,皇帝上朝处理政务,对臣子的提议,有时就命方孝孺当场批答;方孝孺还是修撰《太祖实录》的总裁,朱棣起兵后,朝廷讨伐他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在年轻幼稚的建文皇帝当政的4年中,比皇帝大20岁的方孝孺充当着师傅和父亲的角色。年轻的建文帝对这个学识渊博、人品出众、相貌端庄的大臣寄予了无限的信任。而正当盛年的方孝孺对这个年少聪明、好学仁厚、孤立无助的皇帝也充满着慈父一般的怜爱和赤诚的忠心。这短短的4年,是沉寂半生的方孝孺人生最为辉煌的4年,也是他走向深渊的4年。
  
  二
  
  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反了,他率领着一支人数不多的军队向南杀过来。朱棣的起兵是一场胜算不大的冒险,可是建文皇帝和亲信大臣们在平乱决策上一误再误,促成了他的成功。
  在中国历史上,以藩王的身份靠武力入主大统的,朱棣不是第一个,却是最后一个,也是极为幸运、独特的一个。因为这种非正常的情况只出现在乱世,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王室衰微;藩王拥有强大的军力,比朝廷占有优势,早蓄异志,广招豪杰,储备人才;在朝廷任职或近在肘腋,一旦起兵,朝发夕至。这些条件朱棣都不具备,可他成功了,把一手烂牌打赢了。
  朱棣的成功,我们甚至可以归功于建文皇帝及其亲信大臣。为什么这样说呢?
  建文元年燕王反叛开始时,皇帝及其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以燕王一隅之兵,要推翻一个庞大的新兴帝国,确实是不那么容易。善良、迂腐的朱允炆更是给手下的将军们下了一道最奇特的命令,不准任何人伤害朱棣。他说:“过去萧绎举兵入京,曾发令部下:‘一门之内自逞兵威,不祥之极。’如今你们与燕王对垒,务必要体会朕的意思,不可使朕背上杀叔父之名。”对于皇帝如此重大的错误决策,众大臣包括方孝孺并没有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纠正。
  正是靠着这道口谕,燕王朱棣在历时4年的靖难之役中,多次亲冒矢石,在两军阵前纵横驰骋而毫发不损。
  在4年的战争中,朱棣大部分时间处在危机中,朝廷的大军随时可以把他撕成碎片。此时,不要说徐达、常遇春这样的一流名将,就是一员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老将也可将朱棣一举擒之。可是方孝孺等人换下了65岁的长兴侯耿炳文,推荐了朱允炆的姑父、朱元璋养子、功臣李文忠之子李景隆。
  事实证明,任甩李景隆可谓大误!李景隆不仅打了败仗,还在兵临城下时打开金川门迎贼。在此前。就有人向建文皇帝告发李景隆有异志,但“帝雅信孝孺,遂不复疑,坐成开门之变,盖不免于误国云”(明·姜清《姜氏秘史》)。
  当时,朱棣折腾了3年,也未出河北半步,急得头大如斗,最后有一谋士出了一个主意——直捣南京。这个主意很难说是高明,但朱棣和朝廷耗不起,遂心一横,孤军直趋南京。
  朱棣军渡过长江后,“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立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此时朱棣虽然到了城下,但却是孤军深入,实际控制的地区很小,如直到南京城破,驸马都尉、建文的姑父梅殷还率军驻在淮安。
  如果朱允炆弃城而去,作战略转移,也不是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可迂腐的方博士竟然劝他“死社稷”。政治家是不轻言“死”的,更何况是一国之君!
  在这战火纷飞、败绩连连的4年中,方孝孺和自己的得意门生朱允炆在九重之内整日里研究如何复古改制:改承天门为韦皋门,前门为辂门,端门为应门,午门为端门,谨身殿为正心殿,自己的侍讲学士改为文学博士;还计划恢复先秦的“井田制”。
  在朱棣的步步紧逼下,朱允炆和他那些熟读经书、文章华美而毫无治国韬略的大臣们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金汤被破,皇宫火起。朱允炆亲手杀掉私通燕王的徐达之子徐增寿(朱棣的内兄)后不知所终,留下千载悬案。
  
  三
  
  力劝国君“死社稷”的方孝孺并没有自行了断,他被带到了新皇帝朱棣的面前,朱棣交给他的任务是起草登基的诏书。方孝孺在朝堂上嚎啕大哭,“声彻殿陛”,朱棣便亲自走下殿来和和气气地安慰他。
  朱棣为何对死敌方孝孺如此客气呢?首先是因为方孝孺并不是朱棣心中的首恶,在起兵的檄文中,被点了名的是齐泰和黄子澄,其次是因为朱棣的亲信——道衍和尚姚广孝的进谏。
  朱棣南下时,姚广孝对朱棣说:“城下之日,彼(方孝孺)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朱棣对姚广孝的信任程度不下朱允炆对方孝孺,自然是满口答应。谁知人之祸福,实乃天意难测!姚广孝的这几句话为方孝孺扬了名,但也酿成了方被灭十族之祸。
  当时在大殿上,朱棣与方孝孺的对话虽不多,但句句带机锋。
  (朱棣)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
  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
  成祖曰:“国赖长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
  成祖曰:“此朕家事。”
  说到这里,朱棣已经很不耐烦了,他命人取出笔纸,说:“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方孝孺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