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褒姒的命运

作者:冯立鳌




  西周何以灭亡?《诗经·小雅》这样归结:“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国语·晋语》中,晋人史苏在议论晋献公立骊姬时进一步提出了夏因妹喜亡、殷因妲己亡、周因褒姒亡的“女色祸国论”,加上后来所谓西施亡吴之事的映证,于是“褒姒亡周”似乎成了一个不容置疑的千古话题。
  褒姒究竟是如何灭亡西周的呢?
  《国语·郑语·晋语》、《竹书纪年》、《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和《史记·周本纪》中载,褒姒是褒国的女子,褒国人属大禹的后裔,《史记·夏本纪》中有言:“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褒国在今陕西省汉中市西北褒城一带。
  周幽王宫涅因故囚禁了褒国之侯褒垧(又称褒嫡),褒垧决定以女色贿赂求释。褒姒因为长得天姿国色,于是被褒垧选中,送于幽王。幽王见之大喜,纳为王妃,对其宠幸无比,不久褒姒生下儿子伯服。
  幽王的正妻为申后,是申国(今河南南阳市北)女子,生子宜臼,已被立为太子。因幽王这时十分宠爱褒姒和伯服,于是就废掉了申后和太子,另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宜臼被逐,出奔申国。
  褒姒自到王宫后从来不笑,幽王为博她一笑,使用了各种办法都未奏效。当时华夏族与诸戎近居,战事频仍,王室采用烽火报警的办法,以便紧急时刻能得到各路诸侯的救助。幽王决定以此取悦褒姒,遂在骊山(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点燃烽火。各路诸侯望见烽火,以为敌寇侵犯京师,急忙率兵来救,来后方知幽王点烽火为戏,于是卷旗而回。褒姒见状大笑,幽王也觉得非常开心,因而数次点燃烽火博美人一笑,诸侯最终对幽王失去了信任。
  申国君主因申后被废、宜臼被逐,非常气恨,遂联络西夷犬戎进攻周都镐京(今陕西长安境内),答应事成后以周室宝器相送,于是犬戎主率领一支强悍的军队攻入镐京。幽王下令点燃烽火向诸侯求救,但没有一路诸侯前来。幽王逃至骊山之下,被犬戎之兵追杀,褒姒被掳。后来,众诸侯与申侯商定立故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平王。平王见镐京在劫难后一片破败,且惧于犬戎之祸,遂东迁洛邑,西周乃告结束。
  人们认为褒姒在西周灭亡中应承担两条责任:一是她被立为王后伤害了申后和申国,致使申国之君联络犬戎而攻周,二是她的不笑促成了幽王的烽火之戏,使诸侯丧失了对幽王的信任。然而,事实情况是,无论是被立为后,还是烽火之戏,都既不是褒姒本人的决定,也不是她的要求,而是幽王对褒姒的讨好。褒姒是一个丝毫不能掌握自己命运、完全受人摆布的女子,她入官后从来没有在天下至尊的幽王面前争宠夺爱,反倒是幽王千方百计地不断在她面前献媚讨好。要求一个受人摆布的人对献媚者的行为后果负责,从情理上是永远也讲不通的。
  褒姒确实不苟言笑吗?想必褒响不会选中一个天性不笑的冷面女人献给幽王,褒姒的不笑只能反映出她入宫之后的某种情绪变化。比褒姒稍后近百年的息夫人息妫被掳入楚宫后,心存怨恨,因而在楚文王面前多年无言;春秋后期楚平王用“掉包计”娶走了原为太子建所聘的秦女赢氏,据说赢氏入官后见平王年老,心中不悦,常常是“多愁叹,少欢笑”(《列国志》第七十一回)。这些年轻女子无疑在宫廷中受到君王的宠爱,但这种她们所不需要又难以摆脱的宠爱,给她们带来的只是痛苦。以强暴力量强加于人的宠爱只是对人的捉弄,年轻的女性们对违背自己意愿的强暴力量难以逃避和摆脱,这时少言寡笑既是她们心中苦楚的自然反映,又成了她们抗争该强暴力量的最为可能的方式。
  褒姒是一位来自山乡的姑娘,入宫之后面对陌生的世界和人物,面对自己难以看透和理解且身陷其中的人际倾轧,面对与自己青春远难匹配且愚顽不敏的夫君宫涅,她对王宫生活不能不产生反感和厌恶,而这种情绪使她难有笑容。幽王虽以各种方式讨她欢心,但她终未给幽王以瞬间的笑脸。幽王为了向她夸耀自己对四方诸侯的统驭力量,向她显示自己在天下的尊贵地位,点燃了烽火,玩诸侯于手掌之中。此事本身实在没有逗人可笑之处,可笑的只是幽王在年轻女子面前求媚无方的丑态表演。据说幽王是在宫中以千金之赏购到这一逗笑之方的,所谓“千金买一笑”,但这只是一出并不滑稽、反而使人心中酸涩的闹剧。面对夫君的这次献丑,褒姒笑了,但谁能证明这笑是真的发自内心的愉悦?
  为了使人们对褒姒灭周的“罪证”确信不疑,《国语·郑语》和《史记·周本纪》讲了如下一段故事:
  夏朝衰败之时,有两条神龙停在夏帝的宫殿中说:“我们是褒国的二位先君。”夏帝占卜如何处理两条神龙,占卜结果是杀掉龙、赶跑龙和留住龙都不吉利,只有请神龙留下漦(音chi,唾液)且珍藏起来,才是吉利的。于是夏帝让人向龙设祭祷告,龙留下唾液后不见了,人们把唾液用匣子装起来,密封珍藏。此匣在夏亡后传给殷朝,殷亡之后传给周朝,一直没有人敢打开它。
  周厉王执政来年打开匣子观看时,龙漦流出,难以除掉。因厉王让宫女裸身吵嚷以惊之,龙变成黑色的鼋,爬进厉王后宫。后官一位六七岁的童妾碰上了它,成年后无夫怀孕,到周宣王执政时生下一个女孩,但她因惧怕而把孩子丢弃了。
  周宣王曾听到街上童女唱的歌谣:“糜弧(山桑木做的弓)箕服(箕木制成的箭袋),实亡周国。”并把该歌谣当作预言国家吉凶的谶语来看待。恰好有一对夫妇来市上出售糜弧箕服,宣王下令将他们捉来杀掉,但他们逃掉了。半路上,这对夫妇捡到了后宫童妾所丢弃的孩子,心中爱怜,将其收养,一同逃奔到褒国躲藏,而这位被收养的女子正是后来的褒姒。
  这一事迹是幽王当朝之人史伯在褒姒被立为王后之时,根据史书《训语》上的有关记载而阐发叙述的。他不敢公开反对幽王立褒姒为后的决定,于是在背地里宣扬褒姒本属神妖之种,认为“天之生此久矣,其为毒也大矣”,而褒姒作孽亡周乃是上天的定数。
  事实上,在男性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宫廷里的王妃无论其个人品德如何,都不可能是社会政治运作的操纵人,充其量她们只是凭姿色供帝王摆布和玩弄的人物,朝政的腐败和优良均不是她们所能决定的。“褒姒亡周”论的始作俑者们大概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感到现实中褒姒亡周的证据实在不足,于是炮制出了褒姒为神妖之种的言论,以此作为褒姒亡周的最强有力的论据。
  相传镐京沦陷时,褒姒被犬戎所掳,下落不明,而仅留下来一个“妖种祸国”的骂名——这就是褒姒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