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当亲情遭遇政治
作者:申公无忌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不过,也有例外。明朝开国功臣李文忠英勇盖世,他的儿子李景隆却实在不咋样。比起徐达之子徐辉祖,不论气节还是英武,李景隆都差远了。
李文忠(1339~1384),明朝开国元勋。《明史·李文忠传》中记载:“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保儿,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这就是说,李文忠是朱元璋姐姐的孩子,是朱元璋的外甥,后来朱元璋把他收为养子。据说,当年李文忠在战乱之中浪迹两年,终于在滁阳见到了舅舅,悲喜交加,曾痛哭一场。从此之后,李文忠随朱元璋征战南北,屡立战功。其地位,仅在徐达、常遇春之下,最后被封为曹国公。
关于李文忠其人,史书口碑极好,称其好学问、通韬略、交儒士、严治军、临阵奋勇、战功卓著。《明史》说:“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还说其“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最为突出的是,李文忠可能是朱元璋手下大将中唯一读过书的人。“颇好学问,常师事金华范祖干、胡翰,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说他文武双全,恐不为过。李文忠还是一位忠厚儒雅之人。也许,他是朱元璋外甥兼养子,身份特殊,因此是敢于向皇帝老爸直言的。史书说,他曾劝过朱元璋几件事。比如,朱元璋攻占应天(今南京)之后,曾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李文忠曾“请之”,最后“得减额”。
但是,李文忠没有想到,即使是外甥,说到朱元璋的痛处,也是会有麻烦的。史书说,李文忠“劝帝少诛戮”。众所周知,朱元璋杀功臣,天下无出其右者。李文忠既有学问,又是正直之人,因此他对朱元璋的做法,自然有许多不满之处。他被释兵权后,在家赋闲待客,曾对人议及此事。朱元璋耳目众多,岂能不知?心中不爽是肯定的。后来,李文忠又在上谏中提及此事,朱元璋当然相当愤怒。《明史》说“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李文忠万万想不到,朱元璋本就是一个六亲不认之人。他的命就此活到头了。《明史》说:“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帝疑中毒之,贬中爵,放其家属于建昌卫,诸医并妻子皆斩。”这段记载,颇令人生疑。李文忠生病,朱元璋派淮安侯华中“护医药”,病没有看好,短短几个月李文忠就去世了。这位淮安侯(注:他老爸也是被朱元璋杀掉的功臣之一)也够倒霉的,不仅全家被贬流放了,连替李文忠看病的医生及其家人,也一并被朱元璋杀了。因此,史界历来有怀疑,李文忠就是被朱元璋毒死的。毕竟,李文忠是外甥兼养子,朱元璋在处置方式上,不得不有所顾忌。
其实,朱元璋对这个外甥是相当警惕的。李文忠既有武功,也有文治之略。在他看来,一个功臣武夫,已够麻烦了。何况李文忠还是个知识分子并且颇有声望,特别是他还特别“宽仁爱民”,得到拥戴,这还了得?李文忠还兼管国子监,他自己有文化,身边有一批文化人,一旦蓄势得志,至少朱元璋的儿子孙子是玩不过他的。最可恨的是,李文忠在家闲居,居然还广蓄门客,“家故多客”。一个退休在家之人,养门客干什么?待到天下人都感激爱戴李文忠了,朱明王朝岂不要改姓了?因此,朱元璋杀李文忠,是迟早的事情了。
李文忠死后,被追封岐阳王,配享太庙。他的儿子李景隆继承爵位。不过,他这个儿子,显然是个不成器的家伙。对李景隆其人,《明史》有一段话,甚有意思:“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太祖数目属之。”显然,这是一个白面书生,外表甚为英俊潇洒,连朱元璋见了,都不免要多看上几眼。李景隆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正式袭爵,官至左军都督府事、太子太傅。然而,此人实际是一个大草包。
建文帝即位之后,李景隆甚受信任。在朱允炆看来,名将之后,自然会有遗传的。燕王朱棣起兵造反,长兴侯耿炳文与燕兵作战失利,建文帝便封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几十万大军与燕兵交战。对此,朱棣很高兴。他曾对手下人说:“李九江(李景隆小字九江),纨绔少年耳,易与也。”意思是说,此人太好对付了。果然,不懂兵法又妄自尊大的李景隆,指挥无方,又在关键时刻弃营逃跑,致使建文军大败。黄子澄、方孝孺等人“请诛之以谢天下”,建文帝竟然不问。更糟糕的是,待到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仍然没有醒悟过来,居然还让李景隆和谷王朱穗同守城门。其结果可想而知,李景隆不仅没有守住,反而干脆打开城门,迎其四表叔朱棣进城了。可惜的是,遥想当年,朱元璋将外姓功臣几乎统统杀完了,连个像样的可用之人都没有给孙儿建文帝留下。“蜀中无大将”,李景隆之辈,只好拿来用了。朱元璋若地下有知,不知该作何感想。
朱棣夺位之初,对李景隆还算关照。比如,“授景隆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增岁禄千石”,“朝廷有大事,景隆犹以班首主议,诸功臣成不平”,可谓风光一时。毕竟,朱棣还算念亲情,也没忘他的“开门揖客”之功。不过,朱棣比建文帝眼光要准一些,他知道,李景隆这个人,显然是用不得的。更何况,建文一朝为官之人,他朱棣杀了多少啊。这些人,统统该杀,一个也留不得的。
明永乐二年(1 404年),周王朱橚首先跳出来告发李景隆受赂。这个周王,显然有点公报私仇的味道。当年建文帝削蕃,就是派的李景隆查办周王,并将其流放至“烟瘴之地”。同时,刑部尚书郑赐等人也劾其包藏祸心、蓄养亡命之徒图谋不轨。朱棣明白,若就此处理,恐天下人有说辞,自有不便。不过,一旦机会来了,朱棣也会像他老爸朱元璋一样,决不手软。
《明史》说:“已(事过不久),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与文武群臣,廷劾景隆及弟增枝逆谋有状,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复劾之。”朱棣立即“诏削勋号,绝朝请”。不过,还给他留了点面子,“以公归第”。可是,没过多久,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复言:“景隆在家,坐受阍人(守门人)伏谒如君臣礼,大不道;增枝多立庄田,蓄僮仆无虑千百,意叵测。”如此看来,这些都是属于礼数方面的错误,比如,让仆人对他行以君臣之礼等等,他的弟弟也不过多了点田地,多养了点人。说白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朱棣却借题发挥了:“夺景隆爵,并增枝及妻子数十人锢私第,没其财产。”将他们的财产没收了,一家老小统统被幽禁。
有意思的是,这个李景隆直到此时,才有了一点所谓的气节,他居然在家里绝食了。或许,他是气坏了。在他看来,他对明成祖朱棣是有贡献的,当年若不是我打开了城门,四表叔你可以登上皇位吗?时至今日,你怎么可以如此待我?他当然想不通。不过,这个所谓的绝食,绝了旬日都没有死。旬日,至少也有十天吧。那个时候可不兴打针输液的玩意儿,想必他也不想真死吧。上吊抹脖子,都是随便之举,何以绝食呢?唯一的原因就是李景隆还是存有念想,泣念四表叔动一动恻隐之心。这个李景隆,一直活到了永乐末年,才在幽禁中去世。
李氏父子,不管是虎是犬,似乎都看不懂一件事:亲情一旦遭遇政治,便是毫无价值的。以亲情自恃,统统都是危险的。
编辑 汪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