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小簟轻衾备自寒
作者:脂砚斋生
《静志居琴趣》,是一位才子的怀人之作,一阕阕地微吟,字里行间盛的是朱彝尊的相思之语。为何,你要爱上自己的妻妹,从此,灵魂再也行不到尽头?
家势衰落,17岁的那年春天,彝尊入赘到距离朱氏祖宅不足百步的冯家,与冯镇鼎的大女儿福贞完婚。因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所以彝尊看到即要成为妻的女子毫无倾心之感。极度惆怅之余,不经意间瞧见一个身量未足的人儿,从珠帘内探出半个身子,皓齿明眉。见到她,朱彝尊的脸上掠过一丝暖暖的笑意。她叫寿常,妻的三妹,彼时二六年华。
每至七夕,女人家必定忙着乞巧;每月十九日,她们又会兴高采烈地结伴嬉游。晏殊的《采桑子》中“凝怪咋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记载的便为此事。彝尊来到冯家不久后的一个春日,他正在小窗边握卷而读。抬头观望,见到寿常在蔷薇架下戏扑蝴蝶,脸上泛起了桃红,娇憨百态,他一身的倦意随即不扫自消。日后的他,念念不忘此事,在《清平乐》一词中,让这一刻成了永恒:
齐心藕意,下九同嬉戏。两翅蝉云梳未起,一十二三年纪。
春愁不上眉山,日长慵倚雕闲。走近蔷薇架底,生擒蝴蝶花间。
不经世事的寿常,渐渐地长成情窦初开的少女。女红在手,偏爱绾那同心的锦结;才学避人,却要遗下如秋波的一瞥。她的情思了了,在彝尊的眼中自是妙不可言。“低鬟十八云初约,春衫翦就轻容薄”,如花美誉,又过了及笄之年,上门提亲的自然不少。寿常历过一门亲事,但遗憾的是未过门而夫婿亡。按照风俗,寿常穿起了素服,一身素白,婉约多姿。特别是她那水灵的酒窝,清秀的黛眉,让人见后,魂牵梦萦。
寿常的闺房设在大姊、姐夫居室的中间,她的妆台与彝尊的书案放在相连的屋椽下。同处一檐,两人渐渐地生出了情思,才俊不凡的彝尊让风华绝代的寿常心动不已。寿常经常来往彝尊的书房,与他赏古今诗词,谈世间风月。光影扑朔迷离,墨香不断,那是彝尊在教寿常写字,写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她的娟秀小楷,书的是“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洛神赋》中的陈思王与甄妃相恋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曹植文中的此句是为了洗心敛容,以防相侵。然而“犀梳掠,倩人犹未,螺黛浅,俟我乎而。看不足,一日千回,眼转迷离”,心理产生微妙变化的寿常变得极爱装扮起来,彝尊亦是一日看上寿常千回,千回不厌。
顺治六年(1649年),为了避免流寇的侵害,冯家从练浦迁居到王店,一家人乘船渡江。秋雨绵绵,彝尊卧在舱内,看着江上朦胧的即将入暮的美景,不禁思起了往昔。虽然共眠一舸,但是各怀心事。一对人儿隔着薄薄的板壁共听着疏雨敲打船篷的沥沥之声,小簟轻衾,一般的惆怅,一样的微寒。虽然心有灵犀,但是那层薄薄的窗纸始终没有点破,所以各自辗转难眠。也许是感触太深,彝尊作的这首《桂殿秋》竟然成了清词第一。虽然只有聊聊数语,但正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顺治十年,冯家来了一个巧嘴的媒婆,为吴中一富家公子求婚。19岁的寿常,也该找一个婆家了。听说寿常要远嫁吴中,彝尊内心非常失落,但是也无可奈何,他空发出了“莫须远结千丝网,且缓平量十斛珠”的怅叹。寿常未嫁之前,就探到夫家虽然富贵,但是伧俗,由是内心极其不甘。虽然婚后的生活非常奢华,但寿常却渐渐忧郁起来,丈夫粗鄙不堪,让她生厌。终日的时间,她都打发在女红上,一针一线里,都绣满了对彝尊的思念。
婚后寿常经常回娘家归宁,接送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彝尊夫妇的身上。在舟中,两人又得以相处。“寒威不到小篷窗,渐坐近,越罗裙钗”,这是他们一次同舟共载的情景。看着如画的寿常,彝尊春情涌动,哪里还感受得到窗外寒气的逼人。
寿常久住娘家,两人又同处一檐之下,就似久旱逢着甘霖,他们终于互道情意,目成心许。在枯荷池边,小桥之上,夜半时分,两人执手相望,百转千回。从这以后,两人冲破了道德的底线,成了一对鸳鸯。
顺治十六年,郑成功由海道进入江南,这是南明政权落幕前作的最后一次痛苦挣扎,嘉兴一带兵事风起云涌,朱彝尊携带全家乘船逃难,船中也有回家归宁的寿常。两人在船中再次共眠一舸,但不再是以前的“各自微寒”。彝尊觉得是天从人愿,只不过是一次倾城之旅。
这一时期,彝尊参加了绍兴山阴地方的抗清组织,又是一次分别,寿常送给彝尊一枚连环玉戒,上面刻着龙子,缭绕着五彩云丝,她希望这个吉兆之物能保佑彝尊平安。彝尊则赠给寿常一枚二寸长的金簪,上面刻着娟秀小楷“寿常”二字,是他从寿常以往练习的帖子中拓下来的。
然而世事难料,彝尊客居山阴,离家千里之遥。这时的寿常,死了丈夫,儿子又折,孤独幽居,整日念着远游的彝尊,相思成疾。等到彝尊收到寿常的信物赶回时,已经是天地相隔,她像一朵昙花,转瞬而萎。留下的,是他的怅怨。
春秋两易,物是人非。寿常坟前,开满了小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在地底的那头,彼岸花落寞如昔。
昨梦前尘,如幻如电。彝尊为她写下长达2000字的《风怀》,字字陈情。他甚至不顾“道学”朋友的劝说,宁可死后没有资格入祀孔庙,也要将这诗收在集子里。虽然此恨绵绵无绝期,但是相思已有凭证语。这段风月情事,让后人慨叹不已,只道是:“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凤月债难酬。”
编辑 汪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