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新说文解字

作者:暴拯群




  《说文解字》:“家,居也。从一,豭省声。”考“家”的常用义,为卿大夫的采邑(封地)及其政权
  《论语·季氏》:“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惠贫而患不安。”何晏《集解》:“孔日:‘国,诸侯;家,卿大夫。’”
  《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赵岐注:“天下谓天子之所主,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
  国,诸侯的领地;家,卿大夫的领地。家、国为同义词,故可通用。司马迁著《史记》为诸侯作传,便称“世家”。司马贞《史记索隐》解释说:“系家者,记诸侯本系也。言其下及子孙常有国。”(按:司马贞,唐人,为避太宗讳,改‘世家’为‘系家’)
  家,还可以与“室”连用,表示宗族:
  《楚辞·大招》:“室家盈廷,爵禄盛只。”王逸注:“室家,宗族。”
  无论是大夫的领地,还是宗族,都不能从字形上得到印证,可知它们不是“家”的本义,而是引申义。“家”是如何由“居”引申出上述意义来的呢?上古先民是聚族而居的,逐渐形成氏族,搬家也是整个氏族的迁徙。《左传·僖公五年))有一段生动的记载:公元前655年,晋国向虞国借路以进攻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向国君进谏说:“虞国和虢国是相互依存的,虢国灭亡了,虞国一定也会跟着亡国。绝不能借路给晋国。谚语‘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指的就是虞、虢两国的这种关系。”但是,虞国国君贪图晋国的厚礼,还是答应了借路。宫之奇知道,晋灭虢后,回兵时一定会顺手将虞国灭掉。为了避祸,他率领整个家族离开了虞国。这就是《左传·僖公五年》中所记的“宫之奇以其族行”。至今我国农村许多地方还是同一姓氏的整个家族住在一起的。能体现出聚族而居的标志理所当然映射整个氏族的宗庙,我国北方农村称为“家庙”,南方或称之为“宗祠”。
  “家”的本义是宗庙,但常常被忽略了牺牲的特点,从而忽略了“家”的读音。祭祀用的牺牲,必须是雄性的。甲骨文中“家”,不是“豕”,比“豕”多出一点,表示是一只雄性的豕。作为太牢的牛,称“特”,即雄牛。《说文解字》:“特,特牛也。”段注:“特牛,牛父也。……特本训牡,阳数奇,引申之为凡单独之称。”作为少牢的猪(豕)称“豭”。《说文》中载:“豭,牡豕也。从豕,叚声。”至今,某些方言还把雄猪叫做“牙猪”,保留了一些古音的遗迹。这多出一点的“豕”与《说文》中的“豭”实为一字,只不过前者是象形,后者为形声而已。上古不表音的非形声字逐渐演变为后世表音的形声字是大势所趋,不足为怪。可见《说文》的解释并不“纡曲”。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然而我们的全部历史科学直至现在都是从以下一个荒诞的,尤其在十八世纪已成为不可侵犯的假定出发的:未必早手文明时代的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曾是社会和国家赖以逐渐凝结起来的核心。”显然,无论中外,都是先有群婚制的家族(由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再发展出以夫妻为基础的家庭。
  因此说,汉字“家”是一个省声形声字,本义正是上古父系社会家族的象征物——宗庙。
  
  编辑 刘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