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4期

半阕华美半阕伤

作者:拓跋扶摇




  宋太祖赵匡胤伐蜀,蜀主孟昶雄兵十万,主场作战,似乎可与宋主一决雌雄。
  中国有句俗语叫“少不入蜀”,意思是说年轻人轻易不能去四川。为什么呢?因为四川这个地方环境优雅,气候宜人,盛产美女,物价水平低,生活节奏慢。身处青山绿水之间,每天拎个鸟笼子,提个茶壶,四处溜达;或是躺在嘎吱嘎吱的太师椅上,细细地品茗,欣赏美女俊男,随手翻翻圣贤书……人生在世,夫复何求?年轻人来到这里,难免会丧失斗志,失去进取心。
  四川这方水土,也许是由于太温软舒适了,往往培养不出生猛彪悍的性格。纵观历史上四川的地方性政权,在面对外敌入侵时,无一例外地都放弃了抵抗,选择了投降;无一例外地表现出了长期安乐所致的软骨与文弱。刘禅是这样,李势是这样,王衍是这样,孟昶更是这样!蜀主孟昶年轻时也曾隐忍刚毅,雷厉风行。从他早期政事来看,此君应属于十六国时期为数不多的爱民皇帝。可惜的是,在这方温软舒适的土地上做了30年太平天子后,孟昶的那股刚毅劲儿早就不知道去了哪里,而是变得骄横奢靡、软弱昏聩。这个连夜壶都要用珍珠宝玉装饰的皇帝,宋军一来,稍作抵抗后,便急忙开城献表投降了。
  要说的主人公,并不是这个拥有珠宝夜壶的偏安皇帝,乃是他的妃子——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家世不可考,因其貌美如花,被孟昶封为“花蕊夫人”。花蕊夫人不仅明眸善睐,长袖善舞,具有一切帝妃所应有的品貌,还拥有其它帝妃所不具的才华——娇手能书。
  流传下来的花蕊夫人的诗词大都十分可疑,有后人伪作之嫌。就其内容而言,大都俗艳淫靡,不足为道。唯独下面要提起的半阕词、一首诗,却的的确确出白花蕊夫人之手,堪称千古经典!
  成为俘虏的孟昶、后蜀国中央领导班子主要成员和后宫佳丽被宋兵押送北行,花蕊夫人也在其列。亡国的哀怨与激愤郁结在花蕊夫人心头,无法排解。驿站小憩时,便化作了这一字一咽的《采桑子》,题在驿站的墙壁上: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旧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
  从词中可以看出,这首词大约是题在蜀国栈道北部终点的附近。栈道天险,素来被视为蜀国的屏障,也是古代中原入川的唯一陆路通道。对于踏歌凯旋的宋军来说,北上的道路是趾高气昂、春风得意的。而对于花蕊夫人来说,这条路却意味着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沉痛,意味着命运无常、生死茫茫的未知,意味着故国难归、家山难见的诀别。那是一种永远的诀别——在茫茫未知的命运面前,离开这座驿站,便意味着要远离故国,再也不会回来。正是在对这巴山蜀水的回眸一瞥中,产生了这半阗催人泪下的《采桑子》。
  后来赵家天子听闻貌美似花的花蕊夫人善于作诗,便半是调侃半是调戏地令其即席赋诗一首。于是花蕊夫人当:即日占七绝一首: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花蕊夫人虽是女儿身,却有着男子汉的骨气与见识,着实令人惊叹钦佩。正因为有了这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所以我们更有理由相信,那没有写完的下半阕,必定有石破天惊的奇崛之句。
  可惜我们没有缘分看到。
  可以想象,两个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宋兵完全不为美色所动,他们凶神恶煞般地喝止了花蕊夫人,嘴里面还不停地骂骂咧咧:“作什么鸟诗?赶紧给老子上路!”就这样,一个弱女人无奈地扔下了手中的笔,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无奈的遗憾。
  可惜偏偏就是这半阕凄美绝伦的残词,却遭到了某位无知文人的恶搞。这位文人经过这里时,发现了这半阕残词,于是干了一件相当无趣的事情,给这首《采桑子》续上了半阕:
  三千宫女如花面,妾最婵娟。此去朝天,只恐帝王宠爱偏。
  下半阕,完全就是不同的格调:一个女人搔首弄姿,似乎在去汴梁的路上就准备好了要投怀送抱,并且为能否获得新主子的专宠而惴惴不安……这个文人,不但无知、无聊、无趣,已然是一种无耻了。
  正如夏坚勇先生所说的那样——留下遗憾也好,没有遗憾就没有真正的悲剧美,至少它可以给后人留下一个瑰丽缤纷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