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6期

“打不死的邹元标”之死

作者:林 辉




  “割不尽的韭菜蔸,打不死的邹元标”,这两句民间谚语一般用来呵斥顽皮捣蛋、不听话的孩子,然而,这两句话的原意却是人们对明朝进士邹无标不畏廷杖,屡屡上谏的褒奖。
  邹元标,字尔瞻,别号南皋,江西吉水人。
  《明史·邹元标传》记载:“初,元标立朝,以方严见惮,晚节务为和易。”邹元标这种从初入仕途的“抗疏切谏”到晚年的“首进和衷之说”,正体现了一位政治家逐渐成熟的轨迹。
  邹元标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其宦海沉浮,与明朝的两位皇帝——神宗朱翊钧、熹宗朱由校,两位女人——朱翊钧的母亲李太后、朱由校的保姆客夫人,两位权臣、宦官——张居正、魏忠贤,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联。
  明万历五年(1577年),26岁的邹元标举进士,授现政刑部。所谓“观政”,是指明朝考中进士的读书人在正式任官之前,被派往各衙门去实习,练习政务,期限一般定为三年,期满后再补京官。邹元标步入政坛之初,还在“观政”之时就上书弹劾朝廷首辅权臣张居正“夺情”。
  还是观政刑部实习生的邹元标为什么会“抗疏切谏”,攻击当朝首辅张居正呢?说到这儿,我们先得了解一下张居正。应该说,张居正的“万历新政”是有贡献的,《明史》赞曰:“江陵(张居正)秉政,综核名实,国势几于富强。”可是,张居正在“细节”问题上却犯有大错。
  第一,把皇帝朱翊钧甩在一边。1572年,年仅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他的母亲李贵妃提拔宦官冯宝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俗称内相;提拔朱翊钧的老师张居正为内阁首辅,俗称外相。张居正也投挑报李,于万历元年秋力排众议,尊李贵妃为慈圣皇太后,又尊陈皇后为仁圣皇太后,这也是历史上仅有的一例两位皇太后并尊的现象。这样就形成了由李太后、张居正、冯宝组成的“铁三角”政治集团,从而拉开了万历新政的序幕。在这个“铁三角”政治集团中,没有皇帝朱翊钧的位置,朱翊均吵闹着要亲政,而李太后明确表示:“三寸岁前不提亲政之事,一切听张先生的安排。”渴望亲政的朱翊钧从此对张居正非常反感。
  第二,与李太后关系暖昧。《明史》记载,张居正长得很帅,“面秀眉目,须长至腹”。当时,无论在民间还是在朝廷,二人的绯闻确史不少,且皇帝朱翊钧对这些绯闻坚信不疑。
  第三,滥用权力。史称张居正是位权臣,所谓权臣,就是超越了内阁首辅的权力范围,大权独揽,使用了皇帝及其他大臣的权力。《明史·张居正传》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因此评价他说:“威柄之操,几于震主。”
  张居正的这一系列错误,直接诱发了万历五年冬大批自吏弹劾他夺情的事件。所谓夺情,就是剥夺父子之情,不回去守孝,而留在朝廷继续为官。
  万历五年秋,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明朝礼制,父母去世,儿子必须守孝三年,当了官的也应辞官回家守孝,称为“丁忧”。当时,万历新政初见成效,张居正怎么肯离开朝廷半步?于是,在户部侍郎李幼孜“倡夺情议”中,李太后仍继续把张居正留在朝中。
  张居正“夺情”,李太后欢心,朱翊钧无可奈何,朝中大臣愤怒。翰林王锡爵、张位、赵志皋、吴中行、赵用贤、习孔教、沈懋学,员外郎艾穆,更有主事沈思孝等纷纷据理力争,上疏劝谏,更有不少大臣正想借张居正“丁忧”之机,把他赶下台。可此时的李太后和张居正哪听得进大臣们的意见,竟使出了“杀手锏”,对劝谏大臣皆“廷杖八十”。
  明朝的廷杖十分残酷,人的尊严在杖下荡然无存,行杖时要脱掉裤子,杖打屁股。廷杖一般最多打四十下,杖八十下,但会把人打得屁股开花,血肉横流,腿断骨折,甚至有杖死的危险。
  张居正对劝谏大臣的打压和廷杖,张居正的为非作歹,暴戾横行,激起了邹元标的强烈愤慨,他马上蘸墨挥笔写下一篇疏谏,揣入怀中,直入宫廷。
  邹元标在疏谏中指斥张居正“才虽可为,学术则偏;志虽欲为,自用太甚”,而“进贤未广”、“断刑太滥”、“言路未通”、“民隐未周”、“用刻深之吏,沮豪杰之材”却“又不可枚数矣”,这种人出任内阁首辅,难道“有利社稷耶?”又指出,张居正借口说皇上“崇尚未成,志尚未定,先生即去,前功尽隳”,难道“弼成圣学,辅翼圣志者”除了张居正,“禾可谓在世无人也?”张居正自比“世有非常之人,然后办非常之事”,邹元标批驳张居正说:“若以奔丧为常事而不屑为者,不知人惟尽此五常之道,然后谓之人。今有人于此,亲后而不顾,亲死而不奔,独自号于世日我非常人也,世不以为丧心,则以为禽彘,可谓之非常人哉?”把张居正骂得狗血喷头。
  在吴中行、赵用贤、艾穆、沈思孝因劝谏张居正“夺情”而被打得血肉横飞、瘸脚拐腿的情况下,邹元标依然取出弹劾张居正的疏谏给太监,太监不接,劝邹元标不要去送死,可邹元标竟谎称这不是弹劾张居正的疏谏,太监这才把疏谏送进内宫。李太后、张居正看了邹元标的疏谏后,“大怒,亦延杖八十,谪戌都匀卫”。
  邹元标为什么被杖八十而没有死,反而被誉为“打不死的邹元标”呢?民间传说中说是锦衣卫佩服邹元标的气节,故意将板子高高举起,落下时却朝前打三分,板子落在地上打得“啪啪”作响,却不曾沾到人衣。这一说法,有-叫定的可信度。因为当时朝中很多大臣,甚至包括小皇帝朱翊钧都对张居正有意见,锦衣卫在施刑时搞些弄虚作假的小动作,保护邹元标,合乎情理。
  就在邹元标准备去都匀卫戍边之时,万历六年春,小皇帝朱翊钧却出了件大事。
  小皇帝朱翊钧对李太后充满敬畏,万历五年,朱翊钧结婚成家后,李太后便离开乾清宫,搬回慈宁宫居住。离开了李太后的监护,朱翊钧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便在太监孙海、客用的陪同下夜游京城,孙海与客用还找来两位年轻貌美的宫女一同前往,喝酒作乐。朱翊钧在喝得酩酊大醉时,向两位宫女提出了非礼要求,没想到两位宫女至死不从,朱翊钧大怒,喝令推出去斩首。经孙海提醒,朱翊钧这才觉得杀人不是好玩的事情,于是改为削发代替斩首。《明史·张居正传》中记载的“乾清小珰孙海,客用等导上游戏,皆爱幸”,指的就是这件事。
  第二天,李太后知道了这件事,“使保捕海、用,杖而逐之”,并跪倒在奉先殿祭告亡夫,还作出撒消朱翊钧九五之尊地位的决定,改让潞王继承皇位。
  这下,朱翊钧着实吓得三魂出窍,六魄离体,他跑到李太后面前长跪不起,乞求得到宽恕,并保证改过自新。李太后胁迫他说:“听听张先生的意见,看怎么处置你。”在李太后和张居正的商量下,找了个“请人代为充军”的理由,这场风波才告以平息。
  找谁去代皇帝充军呢?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落到了邹元标的头上。
  能代皇帝去充军,说明邹元标还是深得小皇帝朱翊钧的器重。当邹元标戴着“两顶帽子”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