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8期

史上第一阴谋家李林甫

作者:汕头大




  中国古代每朝每代都有忠臣良相,也都有奸佞小人。这一千奸臣贼子,到头来无一不遭到万人唾骂,青史遗臭。他们为害的程度不同,丑恶的面目有别,手段高低也不一样,其中有一个奸相,虽然“名气”没有赵高、秦桧大,但他几乎用尽了奸臣所能想到的卑劣手段,几乎集中了小人所有丑恶表演于一身,可称历史上第一阴谋家。他就是唐玄宗年间的宰相李林甫。
  李林甫(?~752),小字哥奴,与大唐皇帝一脉相承,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第五代孙。若论其辈分,李林甫还比唐玄宗李隆基高出一辈。但李林甫的家世并不很显赫,仅有的向上爬的资本是身为秘书监的舅父姜皎。李林甫正是充分利用了这层关系才步入仕途,从基层禁卫军官一直爬到了宰相位置,一做就做了19年。
  《旧唐书·李林甫传》说他“无学术,仅能秉笔”,说话“陋鄙,闻者窃笑”,但就是这样一个基本素质极差的人,居然能平步青云,久居要津,不能不令人佩服他那惯耍阴谋伎俩的本领。他最拿手的就是伪装术,“面柔令,初若可亲”,而内心却是“性阴密,忍诛杀,不见喜怒”,“好似甘言啖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口蜜腹剑”这个成语就是从他身上得来的。
  李林甫进入宫廷禁卫军时,只是个千牛直长,唐玄宗开元初年,“迁太子中允”。这个小官自然不能满足野心勃勃的李林甫,但苦于“无学术”,不能走登科人仕的途径,于是就想到了他舅舅姜皎。当时的当朝侍中是源乾曜,和姜皎有联姻关系。李林甫便利用这层关系,巴结源乾曜的儿子源洁,通过源洁向其父代求司门郎中,也就是相府中的办事员。哪知源乾曜却看不上李林甫,认为李林甫不是当司门郎中的料。但人情难却,他还是安排李林甫为东官谕德,主管规谏太子,继而又迁国子司业(也就是国学中的行政事务官)。李林甫还是不满足,继续向上钻营。开元十四年(726年),李林甫攀上了御史中丞宇文融这棵大树,受他引荐,“拜御史中丞”,由此进入朝廷权力中心。从此李林甫成了演员,使出了浑身解数,演出了一幕幕世人为之切齿的闹剧。
  李林甫继续利用宇文融这个靠山。当时宇文融和右宰相张说不合,李林甫为了讨宇文融欢心,便追随宇文融合伙弹劾右宰相张说。后来弹劾成功,张说被罢相。李林甫和宇文融做了这个交易以后,就没再追随宇文融,他需要摆脱宇文融的朋党牵连,追寻更大的靠山。他一头钻营进尚书省,历任刑部、吏部侍郎。
  李林甫到吏部后,就把它看成买官卖官的交易所,因为吏部就是选拔官吏的机构。开元初年,吏部设“长名榜”,选派官员。一次,玄宗皇帝的哥哥宁王李宪私下会见李林甫,给他10个人的名单,要他优先考虑选派这些人做官。李林甫一口应允,毫不犹豫,但对宁王提出一个交换条件,“愿绌一人以示众”。于是在发榜之日,李林甫从中选出一人,宣布此人行为不正,曾托宁王讲情,判此人留待下次冬选。李林甫的这套手法实在高明:不但骗取了公正的美誉,为自己赢得了声望,又满足了宁王的要求,趁机巴结了朝中权贵。
  李林甫深知光是巴结权贵是不够的,对于权贵的夫人,他也费尽心思地讨她们欢心。李林甫选中了侍中裴光庭的夫人,暗中往来,并与其勾搭成奸。李林甫看中她是因为她是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之女,当时正得宠的宦官高力士正是出自武三思家。这一招“曲线救国”果然奏效,开元二十一年,李林甫求裴氏去高力士面前进言,引荐他当宰相。裴氏还真替他向高力士说了不少好话;高力士虽没有直接替李林甫在唐玄宗跟前说情,却把皇上要任用韩休为相的准确消息告诉了李林甫。李林甫脑筋一转,马上向皇上奏本,推荐韩休为相。这种以退为进、收买人心的手法起到了效果,唐玄宗本就想拜韩休为相,这下不但坚定了自己的看法,还认为李林甫看人眼光也不错,而且举贤有功;这边的韩休当上宰相后,念及李林甫大力推荐之功,对李林甫非常感激,于是向玄宗推荐李林甫,说他也可以出任宰相。李林甫这一石二鸟之策算是成功了。
  李林甫不但巴结朝中权贵,还十分重视后宫力量。当时,杨玉环还没有入宫,宫中掌权的是武惠妃。武惠妃的两个儿子寿王和盛王也因为母亲受宠的缘故很讨皇上喜欢,而皇太子李瑛却渐渐不被皇上看重。李林甫知道此情后,走了一招险棋:他冒着得罪太子的危险向武惠妃表露拥护寿王的决心。武惠妃觉得此人可靠,就时常在唐玄宗面前吹枕头风,给李林甫说好话。有了这些庇护和抬举,李林甫后来真的飞黄腾达,连升几级,直到官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朝中三宰相之一。
  当时朝中的另外两相是张九龄和裴耀卿。张九龄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大学者,学识渊博,裴耀卿也是朝廷重臣,而李林甫资历浅,又没什么治国安邦的真本领,在三人中他显得很无能。再加上张九龄在玄宗准备任命李林甫时,曾直言劝阻,因此李林甫对这两人是又妒又恨。不过张九龄“以才鉴见推”,“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当时对李林甫唯一有利的是,玄宗在位已久,萌生了享受奢侈的意愿,对政事不怎么关心了。但张、裴二人都忠心事主,每逢商议政事,两人都与皇上据理力争,惹得玄宗有些不高兴。惯于察言观色的李林甫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开始寻找机会,排挤张、裴二相。
  李林甫先是使出拿手的拍马本领,取得玄宗信任。开元二十四年,唐玄宗巡游东都洛阳后,准备返回西京长安。张、裴二人都劝谏说此时正是农忙时节,皇上如果此时返驾,沿途各地一接待,必将影响秋收农忙,提议到了冬天再返京师。李林甫并没有附和二相,等告退时,李林甫装作脚疼,落在二相的后面。玄宗问他怎么了,李林甫忙说自己并非脚疼,而是有话想单独跟皇上说:“长安、洛阳,陛下东西宫耳。往来行幸,何更择时?”并说假使为了不妨碍农事,只需恩准免除所经过地方的租赋不就可以了吗?玄宗听了,深觉受用,马上起驾。李林甫这几句话真是比张、裴的直言相谏来得高明。
  李林甫后来又借玄宗欲废太子而张九龄执意劝谏的机会,说了张九龄一番坏话,引起玄宗对张九龄的不满,接着再借封赏牛仙客的时机,使玄宗更加疏远张九龄。当时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在边庭的政绩不错,很得唐玄宗赏识,玄宗准备给牛仙客予以封赏,但遭到张九龄当面的激烈反对,事先答应要与张九龄一起劝谏的李林甫却不发一言。此后,李林甫暗地里又把张九龄在皇上面前说的话告诉了牛仙客。牛仙客第二天求见唐玄宗,痛哭流涕要求辞职。唐玄宗觉得自己的话快到不管用的地步了,很是气恼,索性要立牛仙客为宰相。张九龄当然又是极力反对,玄宗对张九龄的反感更加深了一层。李林甫趁机上奏:“但有才识,何必辞学。天子用人,和有不可?”两句话说到了玄宗爱听的地方,李林甫又指责“九龄文吏,拘古义,失大体”,点出了张九龄的“迂腐、多事”。玄宗听后深觉有理,就加封牛仙客为陇西县公。李林甫这套两面三刀的做法,既让玄宗觉得他李林甫不专权,有荐贤肚量,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