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9期

晚年乾隆之盛世的崩坍(下)

作者:张宏杰




  精彩回放
  十几年皇帝当下来,乾隆一路顺风顺水,成绩超乎预期,自信心也直线增长,对自己的要求也不再峻烈。乾隆十六年,进贡的大门第一次打开。享乐之门一旦打开,就注定只能越开越大,进贡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全帝国之内最好的收藏品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入紫禁城。越到后期,官员们进贡的次数越多、物品越丰,众大臣贪污腐败越甚,与进贡有关的侵贪大案接二连三发生。更为严重的是,皇帝自身对物欲不加节制的追求,给天下传达了许多不良信息,导致官场奢侈之风、送礼之风迅速刮起,难以平息。
  
  一
  
  仅仅靠贡品,并不能保证皇帝的日子过得足够舒坦,因为皇帝家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俗话说,礼尚往来。通过收受贡品的方式收藏民间珍宝,其过程虽然比一般收藏家轻松愉快,但也要付出代价,更何况乾隆是一个面子上特别“讲究”的人,绝不会像那些庸主一样一味仗势豪夺。乾隆的回赐除了一些虚衔外,主要是银两。为体恤收藏者的不易,也为了显示皇帝的气派,他的回赐不但相当公道,有时甚至过于丰厚,这就需要大量的钱。除此之外,大至宫廷造办处造办各种玩意儿、内务府采办各种物资,小到过年、过节给妃子、孩子们压岁钱,无处不所需甚巨。而金山银海中长大的皇帝本性慷慨,眼光又高,凡事精益求精,登峰造极,所以日常支出比康、雍两朝成倍增长。
  如前所述,祖制规定皇帝的个人开支不得加重百姓负担,所以这些费用并非直接来源国库,必须由内务府自筹,而内务府的财源实在有限。事实上,为了开辟财源,乾隆曾经动过很多脑筋。他曾派内务府官员到恰克图采买俄罗斯皮货到内地转卖,想大赚一笔。但由于内务府官员无能,获利无多,部分皮毛无法高价变卖,只能摊派到各处织造(《乾隆朝内务府的皮货买卖与京城时尚》)。除此之外,皇帝还允许内务府对商人发放高利贷,出售部分特许商品的经营权,以牟取暴利,但由于缺乏理财高手,虽然拥有权钱交易的最大便利,内务府的收入还是增加缓慢。
  晚年皇帝对财富的渴求越来越炽,也越来越感缺钱之苦,议罪银制度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由
  
  二
  
  关于和珅,人们往往过多地渲染他火箭般蹿升中体现出的钻营功夫,但却忽略了乾隆晚年的独特心态。事实上,和珅现象不过是乾隆晚年特殊心理需要的产物。如果他出现在乾隆中青年时期,绝无机会爬得这么高。
  晚年的乾隆被两个矛盾困扰:一个是大权独揽的政治信条和每况愈下的健康状况,另一个是不断泛滥的物欲和“不增加百姓负担”的承诺。
  尽管健康状况已经越来越难以支撑日常政务,但乾隆从来没想过把大权分摊给朝中重臣。他深知这些在朝中经营多年、根深叶茂的重臣一旦分享最高决策权,很容易引来大批依附者,在朝中形成朋党,导致混乱。为了保证大权独揽,老皇帝迫切需要一根得心应手的拐杖,或者说是一个有能力的贴身秘书,帮他处理日常政务,执行具体决策。这个人应该在朝中没根没底儿,没帮没派,没有什么资历,这样才会俯首贴耳,绝对忠于皇帝。更重要的是,他必须机敏果决,才华出众,能够实际代替皇帝处理一些复杂事务,否则难人以挑剔闻名的乾隆法眼。
  乾隆四十年秋,皇帝出巡。老皇帝旅途寂寞,便与身边一位骑马随行的新任侍卫聊起天来,先是问他多大了,姓什么、叫什么,接着又问他什么时候进的宫,在哪儿当过差。这位风度翩翩的侍卫回答他今年26岁了。钮祜禄氏,叫和珅,刚被选为乾清门侍卫。年轻人语言流利而得体,态度恭敬又从容,一点也没有平常人初见皇帝的紧张和慌乱。皇帝开始对他感兴趣,便问起他的功名出身。和砷说自己18岁那年曾参加乡试,没能中举。乾隆问道:“当年的卷子,还能记得几句吗?”和砷说能,于是边走边背,一会儿工夫,居然把8年前的卷子从头到尾全背了下来。
  皇帝大为惊异,那心情,恰似王熙凤之初见小红。人到老年往往更加欣赏年轻人的干练和活力,皇帝试着派和珅办了几件事,和珅的机敏达练、善解人意表现得淋漓尽致,皇帝大喜过望。
  一年之后,乾隆四十一年正月,27岁的和珅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成为二品大员;三月,又成为军机大臣;四月,兼内务府总理大臣,赏戴一品朝冠。从此之后,和珅一直稳稳地高居政治最高层,从男爵到公爵,从户部右侍郎到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保,其擢拔之快、任事之繁、总揽之巨,有清一代绝无仅有。一生高己卑人、明察过甚、恩威不测的乾隆帝,从来没有怀疑过和珅的才干与忠诚。
  和珅得罪身死的前三天,回顾平生,曾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对景伤前世,怀才误此身。”“怀才误此身”并非完全是开脱,他确实当得起“才华横溢”四个字。
  和珅年轻时曾就读于咸安宫学,这个学校以招生条件严苛和教育质量出众出名。能考进咸安官学,从某个侧面证明他的天资出众。咸安宫学的课程全面正规,包括经史、少数民族语言、书画、武功骑射和火器,其目的很明确,就是为帝国培养高级政治人才。和珅大部分功课都相当出色,他精通满、汉、蒙古、藏四种语言,经史典籍无不涉猎,文字功夫出众,并且武功骑射基础也相当不错。
  除了学业出色外,和珅的业余兴趣也十分广泛,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别有诗名。清人钱泳产称和珅诗“佳句可寻”,而大诗人袁枚则夸赞和珅兄弟说:“少小闻诗礼,通侯即冠军。弯弓朱雁落,健笔李摩云。”
  更让老皇帝感觉舒服的,是和珅的情商高于智商,与人相处总能使对方感觉愉快。史载,这位美男子“行止轻儇,不矜咸仪,言语便给,喜欢诙谐,然性机敏,过目辄能记诵”,毫无士大夫的方巾气。据《啸亭杂录》载:“和相虽位极人臣,然殊乏大臣体度,好言市井谑语,以为嬉笑,尝于乾清宫演礼,诸王大臣多有俊雅者,和笑曰:‘今日如孙武子教演女儿兵矣。’”能在乾隆面前这样说话的,满朝只有和珅一人而已。他善解人意,凡事从不用皇帝废话;他办事干练,嘉庆也不得不承认他“精明敏捷”;他长于游刃有余地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凡遇繁难政务,乾隆常常派其去处理。
  乾隆四十五年,和珅充任钦差大臣赴云南查办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案,因办理得体,未及回京便升任户部尚书兼议政王大臣。回到北京,他“面陈云南盐务、钱法、边事,多称上意,并允行”,表现了自己的全面政治才华。这是和珅从政生涯第一次重要亮相,其表现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认可。
  乾隆五十三年镇压林爽文起义的过程中,和珅作为机要秘书,为皇帝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政策建议。起义平定后,皇帝特意赐诗和珅:
  大学士三等忠襄伯和珅:承训书谕,兼通清汉。旁午军书,惟明且断。平萨拉尔,尔曾督战。赐爵励忠,竟成国翰!
  “兼通清汉”是和珅的一项重要政治资本。乾隆朝最重要的政治文书都是用满文写成的,这实际上就把许多汉族大臣排斥在最高决策圈之外。乾隆朝唯一参与最高机要的汉族大臣张廷玉也精通满文,但及至乾隆晚年,大臣中文兼满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