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9期

疯狂的假面舞会

作者:谌旭彬




  精彩回放
  戊戌年正月,康有为上折请求在中央开设制度局,企图架空自中央到地方的现有行政机构,但事与愿违。制度局开不成,康有为别出心裁,又鼓动皇帝在内廷开设懋勤殿,亦是没有结果。新政开始了三个月,却没有做出任何值得一提的成就,光绪终于失去了耐心,决定乾纲独断,开设懋勤殿。得到消息后,康有为立即找人写折子推荐自己和梁启超进懋勤殿,然而,伸长了脖子等待进入国家中枢的康有为,等来的却是光绪皇帝的一封求救密诏。
  本期谌旭彬先生将继续为您精彩讲述。
  
  六、从变法到政变(下)
  
  1、密诏发给了谁
  9月14日,光绪前往颐和园,并在那里住了5天之久。皇帝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想说服慈禧批准他开设懋勤殿。结局可想而知,对权力十分痴迷敏感而且对权术十分精通的慈禧,不可能看不透此事所将导致的最终后果。
  懋勤殿人事上不受品秩的限制,设在宫中,只对皇帝直接负责,表面上只是政策咨询机构,实际上等同于决策机构,原来有咨询和决策功能的军机处、总理衙门都将因此而变成单纯的执行机构。这既是对现行政治体制的挑战,更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权力的重新分配,最重要的是:如果懋勤殿得以制度化,康党上台,慈禧本人将丧失手中的绝大部分权力。
  如果说10天前皇帝罢免礼部六堂官是对慈禧权力的藐视和否定的话,那么,开设懋勤殿的提议则明显是想掏空她的权力基础。皇帝此举,已与政变无异,不过是“温柔的政变”罢了。
  尽管光绪与慈禧之间关于懋勤殿的争论没有任何档案记载,但争论的最终结果却一目了然:次日,皇帝就给“军机四卿”之一的杨锐发了一道求救密诏。
  诏书全文如下:“近来朕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愿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用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虽经朕累次降旨整伤,而并且随时有几谏之事,但圣意坚定,终恐无济于事。即如十九日朱谕(罢免礼部六堂官的旨意),皇太后已以为过重,故不得不徐图之,此近来之实为难之情形也。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刘光弟、谭嗣同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再行办理。朕实不胜十分焦急翘盼之至。特谕。”
  根据史料记载,光绪终生都对慈禧怀有一种强烈的恐惧,每次遭到慈禧训斥,他都会两股战栗、浑身哆嗦、冷汗淋漓。所以,他如此焦急地要杨锐拿出一个能够调和新政与太后矛盾的折中方案出来,显然是14日受到了慈禧的严厉斥责。
  因此,这道密诏的主旨,是想找到一个既能避免政变,同时又能让改革继续下去的方案。皇帝希望罢黜旧臣,但前提是不能因此开罪慈禧太后,否则自己的帝位即将不保(很可能慈禧有这方面的威胁)。
  但令光绪没有想到的是:正是密诏导致了他终生被囚的悲剧,彻底破坏了他和慈禧太后之间的关系,成了慈禧心中永不能原谅的一种忿恨。
  之前引述的光绪诏书显然不足以导致这样严重的结果,真正的问题在于。慈禧所看到、听到的是一份伪诏,而不是上面这份真诏书。也正是这份伪诏,囚禁了光绪一生,并最终要了他的性命。
  
  2、康有为篡改出来的伪诏
  光绪密诏的原始文件,自偷运出宫之后就一直踪迹渺然。直到10年之后,慈禧与光绪同时去世,杨锐之子杨庆昶才在宣统元年(1908年)八月将原件交还都察院。密诏原文从此真相大白。而在此之前,社会上四处流传的密诏文本,其实是康有为一手篡改的伪诏。
  康有为的伪诏是这样说的:“朕维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能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大臣而进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变法。而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极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可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弟等,可与诸同志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特谕。”(《戊戌政变记》)
  和真诏书相比,伪诏书主要篡改了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真诏书要杨锐找一个既能够继续变法,又不违逆太后意旨的折中方案,伪诏书对此一字不提,只要求众人“设法相救”。
  二、对当前形势的描述,真诏书只提到:如果将那些旧臣全部罢免,全面开展变法,那么光绪自己的皇位就不可保,这是基于一种假设的判断;伪诏书却故意略去这种假设的前提,直接将当前的形势定位为光绪帝位不保。
  三、最明显的一处篡改是:真密诏是给杨锐的,光绪只提及了“军机四卿”的名字,没有康有为;而伪密诏不但掺入了康有为的名字,而且还将其排在了“军机四卿”的前面。也就是说,一份给杨锐的密诏被篡改成了给康有为的密诏。
  事实上,光绪带给康有为的是另一份明诏,那份诏书让他极度失望。
  杨锐接到密诏后,正因为看出了皇帝无意让康有为参与此事的意图,遂于16日在没有和任何人商量的情况下,单独给皇帝写了一个覆奏。17日,覆奏递呈,光绪接受了杨锐的建议,随即发布了一道明诏,让康有为迅速离京,赶赴上海督办官报局。同日,康有为还在死党宋伯鲁家里宴饮,兴致高昂地唱昆曲。显然,他仍然陶醉于懋勤殿的即将开设,对光绪的求救密诏和自己的外放尚且一无所知。
  18日,杨锐将摹写的密诏给了康有为,原本则自己收藏了起来;同日,康有为接到了让自己离京的明诏,同时弟子林旭还为他带回了光绪催促他迅速出京的另一份密诏。光绪在密诏里对康有为说:“朕如今命令你去上海督办官报,实在是有着不得已的苦衷,非笔墨所能形容。你赶紧离开京城,不可拖延。你的忠君爱国之心,朕是深知的。爱惜身体,好好保养,以待将来。”
  光绪之所以如此急迫地催促康有为离开京城,其实恰恰证明了他无意与太后直接对抗。外放康有为,无疑是光绪向太后的妥协,目的正在于缓和太后以及朝廷旧臣对自己的抵触和愤怒。
  三份诏书在手,康有为有被抛弃的感觉。其实他也早已做好抛弃光绪的准备,对密诏的篡改就是最直接的证据。
  康有为的“亲密战友”王照,戊戌年流亡日本之后,曾对他的日本朋友痛心疾首地揭露过康有为的作伪:“皇上给谭嗣同等四章京的密诏,有朕位不保,尔等速为计划,保全朕躬,勿违太后之意之类的言辞。这是皇上不想与太后对抗的真实情形。皇上只让康有为前往上海,根本没有让他武装夺权……如今在报刊上公开发表的《密诏》,其实是康有为的伪诏。这份伪诏一公布,皇上与太后之间的仇恨终生无法化解!这真是千古伤心之事……”
  戊戌年之后,康有为一直以光绪皇帝的死党自诩,自日本到美国,自美国到欧洲,四处奔走,一直打着拯救光绪皇帝的旗号。殊不知,将光绪皇帝送入瀛台,囚禁终生的致命一刀,正是他康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