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9期

“功狗”们的命运

作者:黄 波




  汉初,高祖刘邦取得天下,要对文臣武将们论功行赏。围绕谁的功劳最大的问题,当时发生了一场有趣的争论。刘邦认为丞相萧何“功最盏”,群臣大哗,特别是那些武将们纷纷表示不满:“我们在战场上披坚执锐,多的经历过百余次大小战斗,少的也有数十次,攻域略地、斩将夺旗,在刀林剑雨中出生入死,萧何不过是文臣,充其量做做写写画画和后勤工作罢了,怎么能居头功呢?”刘邦回答说:“这就好比打猎,追杀猎物的是狗,而发布命令却得靠人,像你们不过就是‘功狗’,而萧何却是‘功人’啊。”
  萧何在刘邦逐鹿中原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刘邦自己心里当然是像明镜儿似的,当初楚汉相争,于刘邦不利,如果不是萧何稳定关中后方,积极筹措粮饷,刘邦极有可能一败涂地。萧何的的确确是“功人”,这一点儿也不夸张,然而事实归事实,事实能不能在帝王一言九鼎的情况下被承认,却是另一个问题。
  刘邦没有讳言臣下之功,可千万不要以为这在帝王中是很容易做到的,朱元璋就不能。
  在刘邦那儿,跟随自己驱驰的文臣武将还有“功人”与“功狗”之分。到了朱元璋这里,还会有这种品类、等级、作用上的区别吗?分析朱元璋和功臣们的关系之始终,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在朱元璋心目中,只有“功狗”,只有在自己指引下去扑杀猎物的“功狗”,哪里有什么“功人”?不过是“功狗”而已
  朱元璋待功臣之酷,堪称空前绝后。我们不妨看看他手下重量级“功狗”们的命运。
  凉国公蓝玉“数总大军,多立功”,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献告他谋反,蓝玉被族诛。颍国公傅友德在蓝玉被诛杀之后,不能自安,有人对傅友德发牢骚说:“皇帝年纪越来越大,看样子马上就要轮到对我们开刀了,可怎么办才好?”这话传到朱元璋耳中,傅友德遂罹祸。友德之死,史籍记载不一,《太祖实录》书“卒”,《明史稿》书“坐蓝玉党赐死”,《明书》书“勒其自杀”,《明纪》书“赐死”,《国榷》书“自杀”,但不论是哪一种,傅友德均非自然死亡。宋国公冯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蓝玉诛之月,与傅有德自山西召还京。友德既死,胜遂不免”,于洪武二十八年被赐死。
  武将之中,属于“大帅”级别的除以上三人外,还有封卫国公的邓愈和被追封开平王的常遇春,他们的运气似坏实好,都是在出征途中病死,尚可享受哀荣。死得有些不明不白的,则有人称功臣第一的中山王徐达和朱元璋的亲外甥、曹国公李文忠。
  徐达之卒,《明史·徐达传》中说是病死的,对其功绩特别引用朱元璋的话大加褒扬,仿佛君臣相得甚欢,但在另一篇《李仕鲁传》中却又微露马脚,该传中记录了大臣陈汶辉的进言,他说:“今勋臣耆德,成思辞禄去位,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在“见猜”的名单中,明确有徐达的名字,而且这是当时人的说法,可见朱元璋、徐达二人暮年关系究竟如何,值得探究。
  于是,有了徐达之死的另外版本,《明书本传》中说:“十七年,(徐达)自北平疽发背……疾愈甚,太祖延致天下名医为调剂……稍愈,上屡遣中使候消息起居状,达召诸医曰:‘若等急去,稍迟,若等诛矣。’诸医不知所为,皇遽逃去。_日,上赐食,食已薨。上果索诸医,诸医已去久矣。”字里行间仿佛在暗示一个阴谋:徐达病重,本来稍愈,元璋赐食中颇有蹊跷,乃死;朱元璋还企图嫁祸于给徐达治病的医生,而徐达仿佛又早知道皇上的意图,早将医生遣散。野史中还记载,当徐达的死讯传来,元璋兴奋得不能自制,在殿内来回走动,并喃喃自语:“徐达死了,徐达死了。”这一失态的真情恰恰被一个佯装熟睡的宫婢看在眼里,似乎和徐达未得善终的说法能够相互印证。也许正是这些缘故,吴晗在《朱元璋传》中径直说:“徐达背上长疮,本来是不能吃蒸鹅的,元璋偏偏赐之,徐达含泪吃下,遂死。”这一说法并无确证,但徐达死得不明不白则是事实。
  李文忠之卒,《洪武实录》中历述其赫赫战功,君臣甥舅之间仿佛也全无芥蒂,然考之他史,则仍有异闻。明朝大史学家王世贞在《史乘考误》中引用了野史的一个说法,李文忠多招纳士人门客,朱元璋大不高兴。一日,李文忠说宫中使用太监过多,宜裁省,元璋大怒,说这不是要削弱我的羽翼吗?这个坏主意肯定是你的门客教你的,于是将李文忠的门客尽数诛杀,“文忠惊悸得疾,暴卒”。这一说法另有正史的记载可以参证,洪武十九年,朱元璋给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一道诰书,其中批评李文忠“非智非谦,几累社稷,身不免而自终”。
  “大帅”级别的武将中,没有战死这种“福气”,而又得善终的似乎只有一个信国公汤和。他因为早早请求解甲归田,且为人非常谨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所以平平安安地在老家活到了70岁。
  武将下场如此,文臣也不例外。首任丞相李善长因受胡惟庸谋反案的牵连,连同妻女、弟侄家七十余人被诛杀;一代大儒宋濂,是太子朱标的老师,因为孙子受胡案所累,也差点被太祖赐死,幸,亏得到马皇后和朱标的力救,才得以幸免;刘基出于避祸心理,在朱元璋建国初期就脱离了叔力中心,可是因为一个小故却被召入京中问罪,并被罚禄,最后也是死得蹊跷;汪广洋被朱元璋称作自己的张子房(刘邦的智囊张良),为人“谨厚自守”,却被加了一条“未揭发奸人”的罪名,赐死……
  都说“狡兔死,走狗烹”,洪武之功臣是否也是走上了这个老套?并不尽然。过去“烹狗”的行动中,不过二三子而已,哪像朱元璋这样大范围地屠戮?。又有人说太祖不放心手握重兵的人,但文臣们的待遇又能好到哪里呢?人们喜欢举汤和的例子来反证朱元璋之所以要诛杀勋贵是因为他们拥有兵权,其实所谓的兵权对朱元璋并没有那么可怕,因为朱元璋在提防武人上早有周密安排,将帅只是出征时才有兵权,战事一完就得离开部队,交还兵权,也就是说,将帅只有在出征时才对部队有控制权,况且朱元璋还有分镇各要害之地的藩王(都是他的儿子),他是不会担心无法驾驭手握重兵之人的。他厚待汤和,与其说是嘉勉其早交兵权,毋宁说是赞许其知趣,很对自己的脾胃。
  洪武功臣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窃以为,应该把朱元璋残忍的天性及其“自大狂”心理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起兵时自称“唯不嗜杀人”的朱元璋骨子里是偏爱虐杀的,不过一直在为夺天下的大计隐忍罢了,而功臣们的勋绩又偏偏和他的“自大狂”心理相冲撞。为了事业的需要,他不得不对功臣大加赏赐,但同时他又不断地敲打他们。即使是汤和,他也要时时拿其过去的“瑕疵”对之加以羞辱,即使是对他毫无威胁的宋濂,别人称其为大儒的时候,他也不屑一顾地说:“宋濂哪是什么大儒!”他仿佛时时在提醒功臣们:你们不过是“功狗”而已,不要逾分!功臣一个个倒在血泊中,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朱元璋暴虐的人格特征,同时也依稀窥出其羞辱功臣后的自得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