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9期

美男子潘岳:文章宁复见为人?

作者:赵泰靖




  在词曲中,女子心爱的人常以“潘郎”或“檀郎”为代称。“潘郎”即指潘岳,字安仁,小名檀奴,是西晋排名第二的文学家,也是古代文人中著名的美男子。
  他究竟美到什么程度?《晋书》中载,潘岳20岁到洛阳做官后,与夏侯湛成为形影不离的朋友,人们形容他们二人在一起就好比串起来的两块碧玉,温润秀洁、熠熠生辉,因此称他们为“连璧”。潘岳坐车在首都洛阳的大道上经过,女子们看到他,手拉手拦住车子不放,并纷纷往车上扔水果,于是每次潘岳都满载水果而归。
  然而,这样一位美男子却留下了极不美的名声,成了文人趋炎附势、谄媚权贵的典型。
  潘岳曾在《闲居赋》中表白自己对官场的荣辱得失已经释然于怀,唯向往一种远离政治喧嚣纷扰、充满日常伦理亲情、接近自然优哉游哉的生活状态,这就是他的“高情”。可是转眼之间,他就入朝做了著作郎。由于依附于权贵贾谧,连连升迁,成为皇帝的近臣,实际是贾谧的亲信。
  潘岳不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亦不善于掩饰自己的情感,尤其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其感激之情经常溢于言表。为了表达对贾谧的知遇之恩,潘岳在迎候贾谧时,还没有看见贾谧的车队,仅看到了车队腾起的尘雾,他就迫不及待地朝着尘雾拜倒在地。
  中国文化传统历来重视文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作品与人品的一致性,故有“诗品出于人品”、“文为心声,画为心画”等名言。就在这种观念确立和深入人心的过程中,反面例证却也层出不穷,终于使得元好问忍不住写道:“心声心画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载《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此诗以潘岳为例,说明人品和文品之间并不一定相应。
  那么,为什么《闲居赋》和“拜路尘”所代表的两种相反的品质竟如此统一在潘岳身上呢?
  潘岳之所以要投身于溷浊的政治争斗的漩涡中,有着家世和社会关系所决定而不得不然的原因。
  潘岳祖父名谨,在汉末和曹魏时曾为安平太守;父亲名玭,曾任琅邪内史;叔父潘勖,汉末为尚书右丞,文采斐然;从弟潘满以才学品行为人称道,曾为平原内史;侄子潘尼与潘岳年龄相近,也是以文学才能而知名。大抵潘氏一门,自汉末到西晋都未做过显宦,约属于中级门阀,但都以文学名世,声望较高,故被一些高级世族所看好。
  潘岳的岳父杨肇一家在曹魏及晋初也是名门望族。晋武帝即位之初,杨肇负责守卫皇宫,封侯爵,可见其受宠信程度。潘岳的大舅子杨潭是司马氏宠臣——郑默的女婿,官至大司农,转光禄勋。而郑家是汉大司农郑众之后,自汉末就是有名的世家大族。
  门阀世族社会非常看重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婚宦关系,潘家有如此地位和关系,潘岳走入仕途并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势所必然。潘家在巩县,地接京畿,而当时的京都洛阳正是各派势力的交斗中心,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使得潘岳无法对世族之间的争斗持冷眼旁观的态度,否则他将被所有的政治势力所抛弃,其门第不但不能提高,甚至还很可能被人吞并,世族地位丧失,而这种败家之痛是任何世族都绝不能容忍的。所以,潘岳一开始就投身于权势极大的贾充门下;贾充死后,他曾一度依附于煊赫一时的杨骏;杨骏败亡,他侥幸获免,又以贾氏故吏的身份投靠于权势更大的贾谧。
  总的看来,潘岳的仕途穷通系于贾家的盛衰,而贾家又和西晋王朝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贾充是司马氏篡权过程中冲锋陷阵的人物,为西晋王朝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曹魏皇帝曹髦就是他亲自指挥杀害的。由于贾充作恶、积怨、树敌太多,晋朝建立后曾一度成为众矢之的,在司马炎的竭力庇护下才得以安然无恙。为了保住贾家的政治地位,贾充运用权术,将自己其貌不扬的女儿贾南风嫁给了晋武帝的傻儿子司马衷,并力保司马衷的太子地位不动摇,为日后贾皇后和贾谧把持朝政埋下了伏笔。
  《晋书》中载,潘岳因才名太盛,遭到众人嫉妒,在朝中当了10年小官,后被外放为河阳县令,自负有才而郁郁不得志。这个记载经不起推敲,才太高、名太盛固然遭人嫉妒,但同时也是升迁的有利条件,才高名大而长期沉沦下僚,肯定另有他因。
  潘岳在(《闲居赋》序中总结做官的经历说,从20岁到40多岁,自己曾8次调换工作岗位,一次提升官阶,两次被撤职(其中一次被除名,另一次是他没有就任),三次被外放。
  那么,一个才名冠世的世族子弟,为什么经历会这样坎坷呢?
  潘岳少年时即富有文才,乡里称为“奇童”。12岁那年,司马昭大将军府参军杨肇把女儿许配给他。19岁时,因为父亲迁为琅邪内史,潘岳随父到琅邪,留下了一篇完整的《射雉赋》和残缺的《沧海赋》。这两篇赋都以客观描写见长,显示出他优异的文学才能。虽没有直接抒发情感,但从活泼的笔调和雄健的气势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朝气蓬勃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潘岳进入官场之后,再没有写出过这样欢快、刚健的作品。
  20岁时,潘岳被辟为司空掾。22岁那年,晋武帝行籍田大礼,潘岳代司空裴秀写下《籍田赋》。籍礼是一种昭示以农为本的国家大典,朝廷在田野中举行隆重仪式,皇帝象征性地扶一下犁,算是亲自参加了耕作,目的是起到“劝农”的示范作用。这种歌功颂德的作品一般虚浮无聊,而潘岳这篇赋却是传世之作,除了描写出色外,还写出了籍田的思想意义,并在颂扬中进行委婉、恰到好处的讽谏,不但舆论叫好,皇帝读了也觉得舒服,潘岳因此而声名大噪。
  但名声大不一定就能得势。过了很久,潘岳才转为太尉掾,仍是事务官。任太尉掾期间,潘岳的岳丈杨肇(时任荆州刺史,加折冲将军)在迎战吴军时吃了败仗,被免为庶人,一年后病死家中。过了三年,杨肇的儿子、潘岳的大舅子杨潭也病死。杨家门庭开始衰微,潘岳在官场的前程,杨家是帮不上忙了。
  由于才高名大而长期沉沦下僚,连属于自己的办公室都没有,潘岳的不平衡心理可想而知。杨肇死去的第二年,32岁的潘岳发现自己已长出白发,这更加重了他的焦虑心境。京城内气派的官署、豪华的住宅以及高官贵族之间的频繁交游使他备觉凄凉,并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到了秋季,面对萧瑟的秋景,潘岳在沉思遐想中寻求慰藉心灵的契机,于是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秋兴赋》,抒发自己长期忍受压制的抑郁凄凉心境。他在序中大发牢骚说,自己本是山野之人,应该居住在山林茅屋,终日与田父野老交游于江湖林薮,却不知趣地出来做官,勉强厕身在朝官之列,早起晚睡瞎忙碌,就像池鱼笼鸟一样不得自由。
  牢骚归牢骚,官场的诱惑力毕竟超过山林,潘岳是挣脱不掉的。他虽不善于官场争斗,但有时也难免有出人意外的举动。
  有一天,宫中阁道旁的柱子上突然出现了一首讽刺挖苦山涛的童谣:“阁道东,有大牛,王济鞅,裴揩,和峤刺促不得休。”“鞅”是把车轭扣在牛脖子上的皮带,“ ”是牛拉车时兜在屁股上的皮带,“刺促”是形容忙碌不停的样子。当时,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