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2期

怛逻斯之战:唐朝退出中亚的历史拐点

作者:何木风




  大唐帝国兴起时,位于青藏高原的吐蕃帝国和远在中东的阿拉伯帝国(中国史书上称为“大食”)也同时崛起。这两个帝国都想把西域控制在自己手里,以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于是,西域历史上就有了三个主角——唐帝国、吐蕃帝国和阿拉伯帝国。
  武则天死后,又过了十几年,李隆基成为唐帝国的主人。如果说李世民时代是“治世”的话,那么李隆基时代就是所谓的盛世了。这两种任何帝王都希冀的国家状况的最根本区别在于:“治世”的皇帝谨小慎微,“盛世”的皇帝毫无顾忌。因为毫无顾忌,所以敢想敢为。唐帝国军队在他的领导下,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也就在此时,阿拉伯帝国加入了争夺西域的行列,并且在开元三年(715年)和唐朝有了第一次冲突,由此,西域终于变成三个大国之间的角逐目标。
  在唐朝李隆基时代,阿拉伯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实力最强的帝国之一。但是,它和唐帝国相比,仍存在着很大差距。开元三年,阿拉伯帝国与吐蕃帝国联合,攻打唐朝属国拔汗那国。时任监察御史的张孝嵩与安西都护吕休击败阿拉伯、吐蕃联军,夺得中亚重要的属国拔汗那国,威震西域。
  阿拉伯帝国当然不会就此罢手,两年后,又联合突骑施(突骑施是西突厥的一个部落,可汗名叫苏禄)和吐蕃攻打安西四镇(即龟兹、疏勒、于阗和焉耆),结果被唐军再次击败。连续受到打击的阿拉作帝国,有着屡败屡战的精神,新上任的被阿拉伯人称为“列王之父”的阿卜杜勒·麦立克意气风发,雄心勃勃,他的理想就是要争夺西域,并进一步灭掉大唐。在他的领导下,哈查只伊本·优素福被任命为掌管东方的最高权力者,这位一直垂涎中国富庶的东方最高权力者,为了尽快得到中国,许诺他的两个大将——穆罕默德·伊本和古太白·本-穆斯林——谁首先踏上中国的领土,就任命谁做中国的长官。于是古太白·本·穆斯林征服了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亚地区,而穆罕默德-伊本征服了印度的边疆地区,但是两人都没能跨进中国的边境一步。
  曾两次与大唐交战且均遭失败的阿拉伯人并没有丧失半点儿信心,他们依旧执著于对东亚的扩张。此时的唐帝国正在青海与吐蕃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因而无暇顾及西域,军事加上宗教的影响使得唐朝原本在西域的属国纷纷倒向了阿拉伯帝国一边,但阿拉伯帝国并没有得到多少实惠—一唐帝国利用突骑施给了阿拉伯帝国一个相当沉重的打击。这一挫折使阿拉伯帝国向东的扩张中止了约50年。
  突骑施唯一的优点就是好打仗,并善于打仗。从724至727年,突骑施深深地渗入粟特国境,最远至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撤马尔罕市)本土。726年,突骑施为防卫骨咄(帕米尔以西)而与阿拉伯人交战。这一段时间,突骑施在中亚是作为唐朝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的。到了727年时,突骑施由于内部矛盾,慢慢衰落。大唐帝国在西域的代言人暂时消失,而要想得到中亚的控制权,就必须再站出一个代言人来。于是大名鼎鼎的高仙芝就在这样“千呼万唤”中登上了中亚历史的舞台。
  高仙芝是高句丽(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后被唐朝所灭)人,出身于将门之家。20余岁时即拜为将军(跟他爹的官职一样大),到了开元末,即升任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高仙芝的扬名立威完全是在西域实现的。
  当初,由于一个叫小勃律(今巴基斯坦吉尔吉特)的国家地处西域要冲,吐蕃帝国就用武力迫使它与自己联姻。结婚倒没有什么,而这一结婚,小勃律和吐着就成了一家人,这使得西域诸国向唐朝进贡的通道被彻底堵死。那些人根本不知道诚信礼仪之道,20多个国家纷纷向吐蕃称臣。
  大唐虽然不缺少他们的贡品,但这个羞辱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承受的。
  天宝六载(747年),李隆基任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步骑一万人长途远征小勃律。
  高仙芝领命,立即赶到安西都护府,整顿人马后,分三路从安西出发,最后会师于吐蕃连云堡(小勃律西北部,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德)。决战就将在这里展开,形势显然不利于高仙芝。因为连云堡南面依山,北临婆勒川,已经是一个标准的易守难攻之地。况且,高仙芝和吐蕃连云堡的驻军都是一万人。但这并没有难住高仙芝。首先,他卓越的指挥才能在当时的唐帝国是无人可以望其项背的。其次,他带来的一万人都是唐军的精锐。双方激战后的三个时辰内,唐帝国的军队就斩杀了吐蕃5000人,活捉1 000人,获得战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以万计。
  吐蕃在小勃律的屏障被高仙芝拔除了。由于监军边令诚畏惧而不肯行,高仙芝只好留下3000兵,让边令诚领着守城,自己率兵继续深入,进逼坦驹岭。坦驹岭山口海拔4688米,是兴都库什山著名的险峻山口之一。登临山口,必须沿冰川而上,别无蹊径。最后高仙芝终于以千余人大破小勃律,活捉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
  天宝八载十一月,吐火罗(在今阿富汗北部)叶护失里伽罗上表唐廷,说朅师(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尔)国王亲附吐蕃,此王切断了小勃律与克什米尔之间的交通,所以失里伽罗欲发兵击破蝎师国,请求唐朝调发安西兵助战。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奉命出军,遂于翌年二月击破朅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
  这两次艰难的远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获得了极高的声誉,被吐蕃和大食誉为山地之王。高仙芝的胜利也标志着唐朝中国在中亚的扩张达到了顶点。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它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芝在库车驻地上,其行为俨然是中国在中亚的总督。
  就在高仙芝忙于对付吐蕃的时候,阿拉伯的国内发生革命,阿拔斯王朝(中国称之为“黑衣大食”)建立了。这个新兴的王朝引领着阿拉伯帝国开始向顶峰冲刺,其在中亚的势力也大为增强,使得唐朝在中亚的优势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遏制阿拉伯帝国的步步紧逼,高仙芝以石国(昭武九姓之一,都城拓折城,在今乌孜别克斯坦共和国塔什干,此时已效忠阿拉伯)“无番臣礼节”为由,发动了对石国的战争。其实这场战争的实质是为了打击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势力,唐朝攻石国实乃同大食重新争夺河中,志在利用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千载难逢之良机,剪除大食羽翼,逐步规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政治主权。天宝十载正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入朝,献所擒突骑施可汗,突厥酋长、石国王、师王,加仙芝开府仪同三司”。可见高仙芝主持的西域反攻确已取得了初期的胜利。
  高仙芝旨在恢复唐朝在河中地区势力的行动自然会遭到阿拉伯帝国的反击,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江布尔城附近)战役终于在天宝十载爆发。这是一场迟早要打的战役,唐朝要恢复在中亚的霸权就必须击败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亚则必须击败唐朝。两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碰撞到一起,等待着两个帝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