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2期

杜甫之死与郑板桥的润格

作者:荷 山




  年轻时候的杜甫在长安很是风光过一阵子的,无奈一场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搅乱了唐代那个宁静了100多年的王朝,于是,一切都改变了,同样,杜甫的一生也改变了。公元762年,时值其好友严武在成都就任剑南节度使,杜甫无路可行之下,就直奔成都找严武去了。
  于是,历史上便多了一位工部侍郎,便多了几间杜甫草堂。
  杜甫有才,凭借他的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能耐,要是在今天,混个著名作家的头衔,应该是一件小事,什么别墅、轿车、美女,也是不在话下的。可那时却是盛唐,一个渐行渐远、渐行渐衰的盛唐,杜甫的命运自然也不济,再加上文人骨子里那份心比天高、命如纸薄的秉性,杜甫最终也只能客死他乡了。想必杜甫临终前,遥望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也只能轻轻地叹息。
  古代的文人,在一些士大夫的眼里,无非是附庸风雅而已。命,其实很贱,杜甫尤甚。
  我国古代的文人一般都如杜甫,除了骨子里头一份天生的傲气之外,就是太看贱了自己。
  但有一个人不是,那就是身为“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
  郑板桥的命运也很不济,一直混到50岁,才混到一个只有四五十户人家的范县(今河南范县)县令,由于政绩还好。后被擢升为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县令,还自命清高,说自己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郑板桥做了十年的县令,但最终还是因为自己骨子里的那份清高和傲气,使性子开仓放粮,丢掉了潍县县令。虽然如此,但郑板桥的辞官却走得很风光,走得很潇洒,因为郑板桥是一个聪明透顶的文人。
  既然郑板桥是一个聪明的文人,那他绝对不会为文人骨子里的那份傲气所累。辞掉潍县县令之后的郑板桥便又做逍遥自在的“扬州八怪”去了。
  没有官位的郑板桥,自然明白以后的日子还得好好过,妻儿老小要人养活。同样。他更明白,自己的文章了得,且一手好画是许多人都作不得的。来到“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扬州以后,郑板桥就全靠自己卖画度日了。
  既然是卖画,那自然是生意人了,郑板桥知道,名声虽然很重要,但经营的好坏却关系着一家人的生计,也是马虎不得的。
  于是,便有了郑板桥的润格之说,用今天的话讲,也就是提供有偿服务。古代,在一般人的眼里,这种事是很俗气的,也为一般人所不耻,但在郑板桥的眼里,那是文人骨子里一份不能贱价出卖的高贵和尊严。
  杜甫之死,可叹,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价值之所在,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但最终还是看轻了自己。
  郑板桥的润格,可嘉,因为那才是一个文人真正的价值和灵魂。
  编辑/汪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