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2期

谁在玷污教师的神圣形象

作者:夕阳红等




  唐代教育家韩愈在其《师说》中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可谓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对教师职责进行的论述,并且他还指出师和“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是作为一个教师的基本标准。然而到了当代,这个曾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教师队端伍,也出现了诸多非议。远的且不说,就说前不久出现的“范跑跑”、“杨不管”等一系列事件,就让教师的形象 。大打折扣。那么,这究竟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出现了问题,还是现今的师生关系产生了危机?
  
  师德乃教师形象之本  夕阳红
  
  何谓“师德”?何谓人类世代相传、共同奉行的教师职业操守?中外古今众多著名教育家和先哲圣贤,早就对为人师表的师德标准及其职业操守的内涵作了精辟的论述。孔子在两千多年前便提出了“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理念,他积极提倡为师者要“因材施教”,应注重师德为先,奉行“身教重于言教”;汉儒董仲舒说“善为师者,既美其德,又慎其行”;典籍《学记》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韩愈的《师说》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有史以来对于为人师表的职业操守的最简明、最准确、最完整的高度概括。此论明白无误地指出:一个称职的教师,他的第一要务首先是要教育学生懂得为人之道的立德之理,然后才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技能,并为学生释疑解决在为人治学方面所遇到的种种困惑,
  
  师德与师道,一个都不能少  简 超
  
  《教师法》规定:教师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和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学生在课堂上打架而不制止,导致发生严重后果,“杨不管”的责任不可推卸。问题是,课堂上发生打架事件,本就是对教师的侮辱,为什么杨某某能够不闻不问冷眼视之、“平静”地对待这种让自己很丢面子的事情?杨某某颇具讽刺和自讽意味的“继续上课直至下课”,实际上回答了这个问题:师道之不存也久矣,教师早已没有了尊严!
  一个教师被侮辱,与个人素质有关,而师道尊严遭只有如此履行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的教师职责,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也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完成这一神圣的使命。
  有关高尚的师德,除了上述前人的论述,这里我还想强调师德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在教育界,历来就有一个由无数在教育工作中颇有建树的前辈优秀教师终其一生的工作体会所感悟、总结出的共识:教育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学生的责任,就是对学生的真爱,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比如孔老夫子践行“有教无类”、“诲人不倦”;韩老夫子提出“师者,传道受业解惑”;清末武训“行乞兴学”的空前义举;陶行知先生毕生为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倾其所有,死而后已的精神;郑千秋老师为保全四个学生的生命而英勇献身的精神——他们感人至深的言行壮举的动力,不都是源于对学生的真爱吗?!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教书育人而言,尤其如此。所以大文豪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学生”。到破坏,就是社会问题了。当今社会,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学生生理早熟和心理社会化、青少年犯罪低龄化,媒体对学校、教师负面报道的增多,以及社会舆论对教师的一味指责,加之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低下,都成为师道尊严的破坏因素,使得教师成为一个“高尚”却不受尊重的职业。师道尊严遭到破坏,教师责任和教师权威发生离悖,教师对学生影响力和约束力下降,“杨不管”必然是普遍现象而非个案,必然为校园安全埋下诸多隐患。
  师道尊严被颠覆的另一面,是教育部门正在加强教育立法和师德规范,这也可以看作建立师道尊严的一种举措。但这种看似主动的做法,却因为过分强调“师德”而忽略“师道”,过分强调教师责任而忽视教师权威和能
  
  教师的现状与教育的出路  贾志明
  
  “范跑跑”的立论的确显得荒唐而肤浅,“杨不管”的态度更让人惊愕,但深入思考就可以看到这不过是中国目前教育问题的冰山一角。
  看看“范跑跑”与郭松民、周孝正的电视辩论,可以断定其思辨与表达能力以及知识眼界其实超过很多普通的中小学教师。笔者对其观点无法苟同,但他提出的问题,诸如“教师的薪水、教师社会地位”之类的问题却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因为该问题自古有之,不可回避。
  孔子“有教无类”,报名费低得惊人——一串干肉而已,但他是千古圣哲,凭渊博的学识与崇高的品德足以吸引三千弟子,三千串干肉在当时应该算收入颇丰了吧,他自然衣食无忧。更何况他在鲁国任过司寇,卸任后仍然作为国君的高级顾问而地位崇高。韩愈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但读读贵刊刊载的王青笠先生的《韩愈:做官倒像是副业》一文,大家便心知肚明。一代大儒宗师尚且不能免俗,何况平凡无奈的芸芸众师?
  教师也是人,也要走下讲坛面对凡情俗事、锅碗瓢盆,何况一向被尊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自古以来就陷于尴尬境地!对此,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中专教师和民办教师最为感触良深。一方面被高高奉上“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一方面家徒四壁、捉襟见肘;一方面被视为道德的楷模、智慧的化身,一方面却大多是古代的科考失意的“丧家狗”或当今的成绩平平的二流人才;一方面被三令五申要求实行素质教育,重视培力的提高,造成了教师一方面身负无限责任,一方面不具备与之相应的权威和能力,造成了教师责任和能力、权威的离悖。也就是说,这种加强师道和师责的做法,不经意地造成了损害师道尊严的负效果。而教育部门还在一厢情愿地把校园秩序的维护全委于教师,社会舆论还再群声鼎沸地把校园安全的责任尽归于教师,这不仅不公平,而且不可能实现。
  不得不说的是,重建师道尊严固然需要教师自强,更需要教育立法和社会的支持,在全民批教育的喧嚣中,社会也应该正视教师的尴尬,理性地看待“师道”而非片面地偏执于师德了。师德与师道,一个都不能少,不能让教师从被绑上“灵魂工程师”的十字架开始,就和上帝一样高尚,也和上帝一样被嘲弄。
  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一方面却被领导、家长“威逼利诱”,不得不殚精竭虑提高升学率。一方面面对谦和但期望过高的家长,一方面应付顽劣无礼甚至会对自己恶语相伤、拳脚相向的学生……尴尬的处境造成尴尬的人格,种种令人瞠目结舌的言行就是这种人格的反映。“尊师重教”的口号何以消除无数教师的无奈、酸楚与小家子气?!他们实际上属于弱势群体,能生存、不自卑都难,崇高的师德从何谈起?教师被普遍视为无前途职业,很多学生都因此而蔑视老师。被“道德的谴责”逼急了,有能耐和机会的教师就另谋生路,结果只会是谴责得越严厉,整体素质越低。
  明眼人知道“范跑跑”、“杨不管”不算是最坏的教师,在中国当下素质低劣的教师大有人在,而他们只不过是因装腔作势、道貌岸然,不易被察觉而已。但我们若只是视范、杨为另类,只顾对其大加挞伐,岂不是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办企业、搞行政,大家都懂得高酬聘高人,因为责任与权力对等,贡献与报酬挂钩,在此基础上再去谈道德建设,这本来天经地义。唯独教育界,似乎是经济学、社会学的禁区。指望喊喊口号就使得谭千秋、季羡林这样光风霁月的老师层出不穷,无疑是自欺欺人!实行高投入、制定高标准吸引一流人才涌向教育界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