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时尚阅读 > 记者 > 
一六六


  2006年8月下旬粗改于陕西榆林红石峡生态公园

  后记:“记者”,一个敏感的文学题材

  时常看网络上的热门职业排行榜,总见记者这一职业榜上有名且越来越排在前面,像东升的太阳。

  再看时事新闻,不时见到有记者倒在中东的战场上、恐怖分子的绑架中。当然,倒下去的都是外国记者,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外国的一些社会制度必然要求他们的记者必须这样去做,在所不辞地哪怕是牺牲性命。比起他们,生活在我们这个可爱国度的记者们的生活显然很有滋有味了,对于我们的大多数记者而言,那便是彻头彻尾的无冕之王了。无须讳言,也有少数存在过危险的记者,他们也遭遇过恐吓甚至受过点皮肉伤,例如像我这个处在记者行业边缘的人也受到过来自腐败分子的恐吓,家里的玻璃窗上也曾出现过小口径枪无力射击的弹孔。但无论如何,各方面信息表明,真正为舆论监督而倒下去的我国记者依然是凤毛麟角,因为在社会主义的国度里毕竟邪不压正啊!

  记者既是无冕之王,便可颐指气使,享受不是官僚却胜过官僚、不是富人却比富人更优越的待遇。所以,“无冕之王”是记者行当成为热门职业的最好诠释了。

  作为一个长期处在新闻故事和行业的边缘人,我透过新闻媒体张扬起的绚丽彩虹,舆论监督掀起的惊涛骇浪,无数次地看到里面的“黑咕隆咚”。但越是在找不到北的“黑”中,我越能找到在沉甸甸的责任里涌出的创作冲动。比如,前年我发现一个从小向往的某新闻单位的分支机构竟然一而再再而三地搞违规操作,为了不使心目中的“圣女”受到玷污,冲动的我给该机构在北京的总社署名举报了一连串问题,比如他们利用在新闻界里的赫赫大名,每年搞一次所在省的年度新闻人物评选,而当选的条件竟然是9000元的价码(众所周知,新闻人物是指有新闻故事的人物,有新闻故事的人物不一定是好人,外国曾有恐怖大亨拉登当选)。就在这年里,这个机构在收取了二百多万元后竟然在省里一次评选出238位新闻人物。当然,在对该媒体的失望中,我最后看到的希望是,在我的署名举报材料传真发到北京总社的短短十几分钟后便得到回复,之后,看到了该机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整顿和变革……

  在关注舆论监督报道的同时,我又失望地看到一个个批评对象依然我行我素,致使我产生这样悲观的想法:面对曾出的腐败事件,舆论监督只不过是承载了民众的愿望,在短时里起到安抚百姓心理的作用。其实,媒体也不过是“蚍蜉撼大树”,自身的力量微不足道,在多数时候只是扬扬当事人的恶名,而从根本上并不能撼动腐败的“基业”。更令人感到可悲的是,记者队伍本身的腐败也是相当严重的,因为体制的弊端给记者发生腐败提供了温床,如一些媒体本身不给记者(记者站)发工资却只给“政策”,有时候不明给政策在私下也默许他们为非作歹,这无疑于别人杀人放火,媒体也抢着抡刀。这样做,怎能不使作为先进文化传播者的前进方向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呢?

  困惑的结果就是拨弄起电脑的键盘,来反映真实的记者生活。我给许多的朋友们谈起以记者为原型的揭露新闻腐败的小说,记者圈内的朋友多是摇头,直说这个题材太敏感,会让一些正在以此为生的记者们感到难堪;而圈外的朋友,包括一些政府官员对我的选题大声喝彩,连说肯定比我去年出版的长篇反腐败小说《旱码头》更有看点。在我的左右彷徨里,看到《南方周末》又紧锣密鼓地开始年度人物评选,在第一周的初步征集中,带着“勇气可嘉”、“敢说真话”的评价而光荣退休的前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赫然排在前列,于是,张先生成为我鼓起勇气写作此书的一面镜子。

  于是,还是按照以前的习惯,把这篇感悟当作马上准备写作的长篇小说《记者》的后记了。

  2005年11月28日夜补记:《记者》一书在今年1月和3月我两次封闭写作后顺利地完稿,这要感谢提供方便的朋友们,也要感谢华夏出版社为此书的尽快出版付出的辛勤努力,更要感谢全国各地媒体的朋友们,因为在此书写作的前后,许多媒体的朋友寄托于我殷殷期望和要求:真实写出时下鱼龙混杂的新闻队伍现状,写出绝大多数有良知的记者为了新闻事业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也正是这些记者朋友们的理解和支持,才激励和鞭策我在最短的时间里一气呵成完成此书的写作。我永远懂得:无论是媒体的朋友还是广大读者朋友,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善良愿望,那就是:期盼我们的生活真美好,整个世界真美好。为此,我将继续持之以恒地努力着……

  2006年9月3日晚于家中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