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时尚阅读 > 看见 >  上一页    下一页
一四


  我跟上他,他脸都歪扭了。“你不要跟别人说,”他说,“等你调查完了,我就不在这世界上了。”

  “如果是因为我们的调查,我今晚就走。”我说。

  “那你就再也看不到我了。”

  第二天我们停了工作,叫上小杨:“玩儿去。”

  当地一个马场,长着老高的野草,两匹不知哪儿来的秃马,脑袋上扎一朵红花,没精打采披个破毡。两个农民抄着手在旁边收钱,五块钱骑一次。

  小杨不说话,也不骑。

  我不知死活,穿着半截牛仔裤就上去了,自告奋勇:“看我给你骑。”

  上了马,我刚拉上缰绳,农民大概是踹了马屁股一脚,那马就疯了。我在马上颠得魂飞魄散,路过小杨的时候,居然还顾上冲他龇牙一乐。

  他看我这样子,也笑了。老范说,这么多天,就看他笑了这一次。

  到晚上,我两条小腿内侧都是青紫的。

  老范这个没有常识的人,给我端盆水:“泡,热水里泡泡就好了。”

  我把腿像面团子一样插在热水里发着,一边写了封信给小杨:“对遭受的侮辱,不需要愤怒,也不需要还击,只需要蔑视。”

  蔑视侮辱并不是最好的方式,但我当时能想到的,只是用这种说法去激发一个男孩子的骄傲,帮他熬过这段时间。

  “痛苦的时候,”我大概还记得信的结尾,因为像是写给十四岁的自己,“去看西北的天空,去看明亮的树林,那是永恒的安慰。”

  我问过几个孩子,为什么你们对苗苗的感情这么深?

  共同的说法是:“她能理解人。”

  “在你看来,什么样的人能理解人?”

  “听别人说话的人。”小蔡说。

  连续服毒事件发生后,从省里来过两位年长的心理老师,她们说:“这个年纪的孩子,特点就是以伙伴的价值观和情感为中心。他们这种非常牢固的小团体友情,一旦关键链条断了,就很危险。”

  链条的中心是苗苗。照片上这姑娘眉目如画——柔和的蜡笔画,小尖下巴,笑起来大眼一弯,成绩好,还没有班干部气质,鸦黑头发向后一把束起,小碎卷弯在额头边上。她站在台上擦黑板,底下男生女生都默默看她的马尾荡来荡去。

  她在遗书里让爸妈不要伤心,让妈妈对奶奶好一些:“爷爷走了,奶奶很寂寞。奶奶有些话不说,但我知道,奶奶不需要钱,只需要你们的关心和体贴。”去世几天后,又有一封信寄到家里,落款是“你们的宝贝女儿”,信里写:“看到你们哭肿的双眼,我的心都碎了……”

  父母认为一定是别人的代笔,但司法鉴定这确是苗苗的笔迹,交由她的朋友在她死后投递给邮局……这个孩子想在父母最悲痛的时候以这样天真的方式安抚他们。

  苗苗去世之后,她仍然是表弟在内心里“唯一可以对话的人”。

  “你现在心里痛苦的时候呢?”

  “忍气吞声。”苗苗的表弟上五年级。

  “有疑问的时候呢?”我想起小蔡胳膊上拿刀刻的“忍”字。

  “问自己。”

  “你回答得了自己吗?”

  他沉默不语,脸上挂着泪。

  “为什么不跟成年人谈呢?”

  他的话像针落在地上:“不相信他们说的话。”

  学生连续服毒后,学校采取了紧急措施,砖墙的大黑板上,写着“守法纪,讲文明”,工整的楷书写着“看健康书籍,不进游戏厅,不拉帮结派,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五六年级都开了“爱惜生命”班会。“老师怎么跟你们说的?”我问。

  “说服药会得胃病。”

  “我不知道该怎么教育他们,”六年级的班主任头发乱蓬蓬的,皱纹缝里都是尘土,他说自己上次接受心理学培训是一九八二年的师范班,“也没有人告诉我怎么办。”

  他只能呵斥他们的痛苦,命令学生把刻在课桌上纪念同学的“519”字样抹掉。他们拒绝之后,他叫学校的校工把所有的课桌都重新漆了一遍,那些刻下来的字,看不清了,但用指尖还可以摸到。

  我想起自己的小学。四年级我刚刚转学来,唯一的朋友是我的同桌,叫高丽丽。她对我很好,把泡着葡萄干的水给我喝,上课的时候我俩坐第一排,在课桌底下手拉着手。班主任厉喝:“你们两个,像什么样子!”她掰了一小粒粉笔头,扔在我的头上,班里的同学吃吃地轻笑。

  一直到放学,我的头发上都挂着一缕白色。

  二十年之后,我觉得我的老师也很不容易。

  我问那位六年级的班主任:“你有什么心里话跟谁说?”

  大概从来没人问过他这个问题,他愣了一下:“不说。”

  “那你碰到难受的事怎么办呢?”

  “忍着。”他的答案和小孩一样。

  这期节目让我重回电台时光。我收到很多孩子的信。一个小男孩说:“我跟妈妈看完节目抱在一起,这是我们之间最深的拥抱。”一个姐姐说:“这两天正是弟弟统考成绩不好的时候,看完节目,我起身去隔壁房间找了弟弟,跟他有了一次从未有过的长谈。”回到家,小区传达室的大爷递我一封信,是小区里两个双胞胎孩子留给我的,我在这里租住了好几年,并不认识他们,信里说:“我们看了这期节目,只是想告诉你,欢迎你住在这里。”

  电视也可以让人们这样。

  但我的医生朋友小心翼翼地跟我谈:“这期节目很好……”

  “你直接说‘但是’吧。”

  他笑:“你是文学青年,还是记者在发问?”

  “有什么区别么?”

  “像我们在急诊室,实习的医生都很同情受伤的人,会陪着他们难受,但是如果一个医生只是握着病人的胳膊,泪水涟涟,这帮不了他们,冷静询问才能求解。”

  我有点强词夺理:“你说得对,但我还做不到,也顾不上,我就是那个刚进手术室的小医生,我第一次看到真实的伤口。我有我的反应。”

  采访苗苗表弟的时候,他说起死去的姐姐,满脸是泪水,我觉得采访结束了,就回头跟摄像海南说了声“可以了”,蹲下去给男孩抹一下眼泪,说去洗洗脸吧。

  他不吭声,也没动,肩膀一抽一抽。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