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时尚阅读 > 旗袍 >
三十一


  这时,总编的手机响了,一定是无关紧要的电话,总编毫不客气地说:你过会儿再打来吧,我现在正谈事情呢。从总编的态度看,他很重视我的述说,至少是认真地倾听着。

  我反倒不好意思了,端起一次性纸杯喝水,总编起身给我的杯子里填满水说:我早就看出你是个很有见地的记者,作为本城的名记者当之无愧。这件事从历史的角度看意义重大,赵宗平局长也很欣赏,这样吧,我们现在就去看看李曼姝。

  是做一种姿态还是诚心去探望?我问。

  总编一怔,好像我问了一个不该问的话题。

  担心总编误会,我解释说:如果做姿态,我们随便带点礼物看看她就行了;如果想达到一种保护文物尊重历史的目的,那就要把这次探望的阵容搞大,要是分管市长出面才好呢。

  总编想了想,就开始打电话,他找了方方面面的人士,诸如人大政协侨联以及一些研究机构,当然都是他的熟人和朋友,总编任职多年,结交了各路豪杰,可以说本城是他玩得转的码头。可惜没有分管市长,人再多也显得没有阵势。

  我夹在这些人中间,顿时感到豪情无限。路上我就想好了,这又是一次新闻轰动事件,一旦媒体报道了本城的官员和研究人员去探望当年八角楼的慰安妇,谁还敢对八角楼动粗?叶奕雄的发财梦顷刻之间就毁灭了。我心下得意地想过之后,突然感觉自己很没有人性,叶奕雄毕竟是我的第四感情人,难道他平时给予我的那些温情就是为了换得我泼给他的冰水吗?……我不敢想下去了,高涨的情绪渐渐化为零。情绪低落的时候我极其不愿意说话,为了避免跟人说话,我将MP3戴在耳朵上,梅艳芳的《女人花》缓缓浸润我的听觉,这是她的绝版,我内心一阵凄凉。

  第十一章

  A

  李曼姝感觉记者郭婧是个生活习惯很特别的人,她醒来的时候,郭婧已经不在家了,估计是上班去了。李曼姝洗漱了一下,打开冰箱,想找早点吃,可她看来看去,除了面包就是饼干,李曼姝对这些现代化的食品没有吃的欲望,她想喝一碗粘稠的豆粥,她就带上门到街市上去了。

  郭婧选择的住处可谓闹中取静,在小区里一切都那么安详,就像未开垦的处女地静谧而不张扬,一经出了小区便面临喧闹的街市,你想买什么就有什么。

  李曼姝走进一片早点的排档,寻找那种她想吃的豆粥,出售粥的摊位很多,想找自己要吃的却不容易,最后李曼姝选择了跟自己想吃的粥很相近的一种,便寻了个座位喝起来。

  李曼姝喝粥的时候,周围有几个人也在吃早点,偶尔这几个人会回头打量李曼姝,然后再嘀咕几句,开始李曼姝没介意,等她发现了这几个人的异常,她便用心起来。

  其中的一个说:看了今天的晨报吗?前边的那座八角楼二战期间曾做过侵华日军的慰安馆,昨天已经有一个韩国来的慰安妇指认过了,这下八角楼谁也甭想打主意了,想拆也拆不掉了,那是历史文物,受国家保护。

  又一个说:前几年要拆的时候,争议就特别大,开发这片小区的规划图上便把它甩出来了,最近听说又要开发什么商业一条街……这下好了,有韩国的慰安妇出面指认了,八角楼做过二战期间的慰安馆有了人证。开发商想动历史文物恐怕就难了。

  再一个说:城市建设本来就应该有城市建设的特点,纽约固然雄伟美丽,可人家在大洋彼岸,跟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沾边,跟我们这座城市更不沾边,我们还是要依据城市的历史建造城市,那样我们的城市才会有自己的风韵。

  刚刚说过话的人又说话了:我倒感谢这个韩国的慰安妇,她的指认是对我们这座城市历史的尊重。

  嘘——,小声点!有人提醒道,并用眼睛往李曼姝的身上扫,几个人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了李曼姝,其中的一个甚至伸长了脖颈,但很快否定说:不可能吧?这样的人肯定会住进豪华的宾馆,怎么可能在排档里吃饭呢?

  说话声顿时小了起来,小到李曼姝再也听不清什么了,她正好也喝完了粥,便站起身往门外走,想不到一眼就望见了八角楼,这个令她心碎的地方,昨天她总算面对媒体倾诉了苦难。从刚刚听来的反应看,她的举动是受人欢迎的。凄风苦雨了一辈子,八十二岁的时候才有了人生的一次壮举,这要感激死去的老伴吗?他临终的时候叮嘱李曼姝不要把人生的委屈闷在心里,是他的这句话促成了李曼姝的中国之行。当然,她的壮举更多来自女记者郭婧那里,李曼姝发现中国的记者特别具备爱国的情怀,像郭婧这样的资深记者,已经有很多的物质享受,何必再去做颇费心思的事情呢?然而郭婧似乎总在跟自己过不去,她在超越一种现实。

  李曼姝在返回小区的路上买了一张报纸,她想看看自己在媒体上究竟是怎样的,当一个泪流满面的老太婆出现在李曼姝的眼前时,她几乎不相信报纸上的这个人就是自己。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有谁知道她的童年是在那么一种尊贵的生活中度过的,想到自己曾经的格格身份,李曼姝又觉得八角楼带给她的耻辱应该永远埋在自己的肚子里,它毕竟有辱祖宗啊!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