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风光出自性情中

作者:张渝生





  本来,我以为我已经非常了解我的老师———汪平利先生。然而,当我看到先生这本《缱绻集》的时候,却从内心感到惊讶和震撼。因为我知道他一直是个大忙人,当重点中学的教导主任、副校长,兼许多课,开展许多教研活动,退休后又凭自己早年学画的童子功迎来瓷画创作的高潮。作为四个孩子的父亲,他还有沉重的负担和家务。我真没想到在极其有限的业余时间里,他能写出这么多、这么好的诗。看得出来,这些诗作的很大一部分并未准备示人或发表,只是一种心境情绪的记录,一种寻求思考的结晶。惟其如此,这些以诗记事、以诗记情的文字,最真实地为我们展示了他艰难曲折的生活经历,丰富深邃的人生思考,敏感细腻的情感世界和执着坚韧的艺术追求。半个世纪的风雨坎坷丝毫不能减弱他对生活、对生命、对艺术的热爱。读他的诗,不像是在读诗,而像是在倾听一颗真诚的心的怦怦跳动。
  先生的生活道路是伴着共和国的历史一起延伸的。从他的诗里,我们看到了时代的风云变幻,阴晴雨雪,看到了先生仁爱、正直而又睿智的个性,也看到了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四十年来心与血,三千册卷喜和忧”,“培植桃李成蚕烛”,“蜡炬成灰泪不干”,“桃李花开春满院,五湖四海出能人”。教书育人,是先生一生的追求,一生的梦。我们做学生的知道,先生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看到先生的《自伤》诗中写到“艰辛历尽难圆梦,愧到瓷城乞画钱”的诗句,不由让人眼热鼻酸。一个满腹文章的老知识分子凭自己的才华在瓷画市场上一展身手,本该有几分自得与自豪,可他还是念念于自己的育人梦想。真是一个古典的理想主义者。当此工商社会,作如是感叹者还有几人?经历了动乱年代,又迎来了改革开放,“每重新细细思量:运交华盖,未敢翻身,遇事尽乖张!今夜晴空,云收烟敛,挥笔写诗行。独立小寒窗,但留得风清月朗。”这是先生发自肺腑的心声,也是一代知识分子在历史巨变中的浩歌长叹。几经浮沉,历尽磨难,然而,从《缱绻集》里你看不到半点的颓唐与悲观,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一种彻悟生命的云水襟怀、旷达风度。“月圆月缺几何年?云卷云舒心自恬。燕去燕归画栋上,花开花落小楼前。客来客往寻常事,人死人生也等闲。酒多酒少皆自乐,家贫家富亦开颜。”深沉的人生感悟表达得潇洒旷放又淋漓尽致,充满了一种东方式的智慧和哲理,不能不说是达到了一种境界。
  先生如今已经年逾古稀。但是看他的诗作你会感觉得到他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对自然,他有着敏锐的感受,对生活,他充满热烈的爱心,对人们,他始终抱着一种孩子般的真诚。他的诗自然舒展,那是因为他的心自然舒展,他的诗纯朴真诚,那是因为他的心纯朴真诚。透过他的眼睛,你会发现生活的美好,透过他的心,你会感受到人性的美丽。或者,这就是“己心妩媚则世间妩媚,己心温暖则世间温暖”吧。他写诗、画画、旅游、交友,山水草木,入目即成美景,物事人情,下笔皆有兴味。真个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集中有几首《拟古意(戏作)》,看得我拍案叫绝,几乎回到了自己的中学时代。“春满小楼前,桃花含笑开;万朵千枝灼灼,一院生光彩。风和天气清,丽日照高台,良辰美景应尽欢,喜接贵宾来!”“窗外夜色沉沉,户内更深人静。每翻身就枕,梦入朦胧倩影。莫醒,莫醒,成就黄粱一枕。”不错,这就是四十年前我们那位兄长般的老师热恋中的形象,惟妙惟肖,神情毕现。四十年过去,涛声依旧:“白发新添莫自伤,春风尚忆旧时妆;心神安逸甜如蜜,自有黄粱美梦香。”读后忍不住要赞一句,先生真乃情种也!爱情长久,亲情长久,友情长久,在先生敏感、丰富、温润的心中,情感总是像那天边的春草,历尽劫波,风吹雨打,不摧不折不衰,更行更远还生。“洪城一别琴丝断,难觅知音直到今”,“仿佛还如新作别,依稀尚是旧时妆;花前同赴黄昏约,醒罢仍然在梦乡”。饱蘸感情的诗句深沉悠远,让人一唱三叹,深长思之。就是那些山水记游、观画读书之作,先生也写得情趣盎然,把一个热爱自然、鹤发童心的形象跃跃然再现于纸上。攀龟峰,意气风发,“人多热气高涨,一路议长论短,谈笑觉风生。”“老汉当好汉,也是一景观。”夜登滕王阁,顿生诗情画意,“五彩缤纷如梦幻,亦宜作画亦宜诗。”观朱耷的画,他会身心投入,“一睹昂头白眼鸟,山人似在画图中”;说到世有定评的薛宝钗,他会忽出奇想,“世间女子能如此,于室于家是福音”。诗品即人品,性情中人,诗画自然见性情。恰如先生论画诗中所说,“风光出自性情中”,“深情灌注亦陶然”也。
  读先生的诗,我常惊叹于老一辈学人修养的深厚与艺术追求的执着。说实在的,我最钦羡的一种艺术境界就是意蕴深长而出之自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出深刻痛切的人生感悟。先生的诗正是这样一种范本。集中许多咏物咏史的佳作,都呈现出这样一种个性风格。“月季开花四季红,此花不与别花同;炎凉历尽春长在,笑对东南西北风。”(《月季》)语言不可谓不简白平常,读来又觉得深意藏焉,是先生的夫子自道,是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写照?大可揣摩。“因贪富贵与荣华,艳抹浓妆豪宦家。笑倚春风常得宠,却无面目见荷花。”(《牡丹》)花是寻常花,事是眼前事,文字几近口语,可一经巧妙的联想,两种人格形象立现。言简意赅,此之谓也。先生出身艺术世家,自幼有一种艺术家的聪慧与禀赋。他诗画兼擅,所以诗中有画,诗画结合,隽永的意境,浓烈的情感总是能通过丰富的色彩、形象的画面表现得富有个性又淋漓尽致。“刚过重阳,一院秋光。西风劲,满目飞黄。红霞一朵,落下山岗。看峰峦静,流水急,鸟飞忙!树木行行,隐隐白墙。坡头菊,发散幽香。喜鹊一双,栖息枝头,昂首望,欲翱翔。”这不就是一幅色彩斑斓、动静结合、意境深远的秋光图么。先生的画作常常是诗书画结合,这反过来又让先生的诗歌具有了诗中有画的个性。
  集中,先生还写了这样一首新诗,叫做《我不懂诗》,“我不懂诗/我只懂普通人讲的普通的话/我更不会写诗,因为/我天生愚拙,不懂上帝的语言/我也不懂天才艺术家的梦呓/又不会猜谜,并且很顽固/所以永远不合时髦/我只会讲我想要讲的话/讲给那些爱听真话的人听”。我想,这就是他的诗观,也正是他的诗美所在。看着老师炯炯的目光和从容的神态,我常常想,在我们这个“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时代,在我们这个短信诗满天飞的时代,在我们这个人人讲究生命质量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的是这样对诗抱着纯净感情的人,是这样有爱心、有激情、有修养、有情趣的人。《缱绻集》从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质量确实有待提高。
  我不认为我有资格在这里对先生的诗作出评价,我只是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表达,代表我和我的同学们,表达一种感动,一种热爱,表达对一种人格的几十年难以忘怀的眷恋。